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我们每年要过一次“3·15”的目的,但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给普通百姓的感觉怎么越来越像是在做秀:“3·15”这一天消费者有苦诉苦、有冤伸冤,久拖不决的维权官司只有在“3·15”才可望得到解决,因为不少商家都怕被公开曝光,而有关部门也觉得“3·15”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对告状的得笑脸相迎,办事也不能用平常的效率。然而,一过了“3·15”,一切往往又维持原样。
今年“3·15”前夕,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公布了近80万件消费者投诉,从涉及到的10大行业看,有不少都是往年投诉的“旧”热点,比如食品、手机、商品房、电信服务、农资等等,说明老问题老是得不到根本解决,虽然“3·15”年年过,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在不少方面仍然没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所以在失望之余,大家对“3·15”到来的期盼已大不如前。
把原本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3·15”变成了过节似的做秀,反映出我们虽然不乏保护消费者权益之类的口号,但并未真正了解到底什么才是消费者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据说国际上奉行的消费者“四项权利”包括,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这四项权利已经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
维护消费权益我们也喊了不少年了,可是到目前为止不少伪劣食品仍然使我们不能得到消费安全保障,而信息的不对称在很多时候又让我们无法获得准确的消费资料,垄断行业霸王条款的存在更是剥夺了我们自由选择消费和提出消费意见的权利。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我国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要切实做到保护消费者利益,重要的是多做些具体的、实在的事情,尤其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纠,不能什么问题都要等到“3.15”这一天才给予重视和解决。
其实,不少消费领域的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或者反复出现,深层次的原因除了长久以来忽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外,还在于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为了单纯追求GDP数字,对制假造劣现象视而不见,只要财政税收增长,哪管产品卖出去有什么后果。媒体上曝光的很多劣质商品就是这样得以出笼并在市场上泛滥的,它们已经给消费者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害。
因此,尽管“3.15”一年只有一次,可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却一天也缺不得,只有政府部门将发展观摆正,对于生产和消费的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消费者的权益也才能从根本上有所保障。(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