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各取所需“3·1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 11:57 商务部网站

  “3·15”是谁的?当然是消费者的。1986年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率先在北京街头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咨询活动,就此拉开了全国性纪念“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大幕。“3·15”从此成了中国消费者难以忘怀的情节,甚至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因为“3·15”而成了我国法制建设中普及最广泛的法规。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受了委屈的消费者在发泄愤怒时都爱说一句话:“咱们‘3·15’见!”那时的“3·15”单纯而又充满着期望。

  如今又见“3·15”,却已经有了复杂的含义。最近,在央视“3·15晚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士对“3·15”的多重含义做了这样的诠释:对消费者而言,“3·15”是节日;对商家和厂家而言,“3·15”是考验;对媒体而言,“3·15”是监督;对政府而言,“3·15”是行动;对全社会而言,“3·15”是关爱和互助。这自然是对“3·15”理想化的注解。但现实是这种对“3·15”各取所需的诉求,常常被异化成了不和谐的音符。

  “3·15”是消费者的“节日”吗?“节日”应该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可每年的“3·15”,我们听到见到的却总是消费者道不尽的血泪控诉和触目惊心的沉重冤屈,谁家过节这么过呀!今年中消协确定的年主题是“健康·维权”,这已经是第二次以“健康消费”作为年主题,说明消费者应该享受的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这值得作为节日庆贺吗?让“3·15”成为消费者无忧无虑、可喜可贺的节日,恐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5”对商家和厂家是一种考验。实际上,很多商家厂家不过将“3·15”当作每年不得不过的一道坎,甚至是取悦消费者的商机。它们倒是真正过起了“节日”,各种为庆祝“3·15”打折促销的广告满天飞;这一天它们会尽量堆起笑脸,不去招惹消费者,只望平平安安、息事宁人地度过这一天。在它们看来,所谓“考验”就是这么一种“时效+功利”的东西。

  “3·15”对媒体是监督。但这种监督却越来越有了一种娱乐化的倾向。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乐此不疲的晚会,像演小品一样的投诉者,故意制造悬念的“神秘人”,发布几个不疼不痒的统计数字,曝光一些没有下文的违法企业……再加上歌舞点缀,主持人的煽情,官员的走秀,结果把一个挺严肃的“3·15”忽悠得充满了“八卦”味。

  “3·15”对政府而言是行动。这最让人不可理解。政府特别是那些对市场监管和负责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管理部门,它们的行动应该是即时与及时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就应该采取行动,干吗非要等到“3·15”?今年“3·15”中消协专门搞了一个向消费者征集“有理输官司”的憋屈维权事件活动,另外还有一直不见结果的“霸王条款”问题,恐怕都会涉及相关的行政部门,平时不见“快速反应”,这算不作为,还是非要等待“3·15”的“有利时机”?行动是一种责任,不是一场表演。

  “3·15”最初被社会所接受,是以集中投诉的形式为广大消费者打开了一道维权的大门,以后因为推广“天天3·15”的理念,中消协决定不再搞大规模集中投诉的活动。“3·15”由此强化了宣传与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不容否认的是,“3·15”毕竟不是“秀场”与商场,娱乐化的趋势以及各取所需的功利化倾向,难免会让消费者日渐对“3·15”产生一种“审美疲劳”。我们有多久没再听过消费者扬眉吐气地说一声:“3·15见”?又有多少消费者已经把“3·15”当成了购买打折商品的“消费日”?依然严峻的消费环境需要“3·15”活动的不断创新;而“3·15”也不能缺少消费者呐喊的声音。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