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价格上涨危及今年农业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16:01 中国化工网 | |||||||||
两会期间,化肥价格上涨两会代表委员深深关切。化肥事关粮食,是最重要的农资,去年8月以来全国范围的化肥价格持续走高、淡季不淡的异常现象让人颇为忧虑。但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沉睡的化肥市场将在今年春耕全面苏醒,如果价格仍难抑平,势必造成供需失衡,化肥将成为一枚危及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定时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农民的无奈 昆明市嵩明县倚伴村57岁的农民张灿能算了一笔细帐:农民每亩水田大春(每年2月-8月,种稻谷、玉米)最多可产稻谷500公斤,按照私人或村里粮管所每公斤1.7元的收购价计算,一亩地最多收入850元。除去人工、化肥成本,最终落到手里的顶多300块钱。 化肥价格的持续攀升大大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扬带来的希望。“从育秧到收成,半年来最少需要一包尿素,现在的市价是86块钱一包;如果卖大米不卖稻谷,每公斤顶多卖到2块4,一亩地的收入还不到300块。化肥太贵了!我们的积极性刚起来,就又怕了。” 菜农张其树也算了一笔帐:一个7分地的蔬菜大棚3个月栽种小瓜的收入仅2400多元,刨除成本(其中最多的就是化肥及农药成本),最终收入仅1500元,这几乎是一年的收入,其间还得考虑市场变动,风险极大。 与众多村子的情形相同,倚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经商,留下来种地的几乎全是老人,仅能维持生计的老人们已经无力面对化肥价格的飚升。倚伴村村口的县农资公司销售点经常被一些不满的村民找上门,责怪农资公司“心太黑”;有的村民每次见到农资公司的人都会拉住不放,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化肥还会不会涨价。 ——淡储的风险 云南省发改委价格处处长曾葆林认为,一波接一波的化肥涨价源于煤、电、天然气、石油等化肥原材料成本的迅速上扬。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紧缺虽然使西部一些资源大省受益不少,但也使化肥企业生产成本高居不下,不得不调高出厂价格。同时,粮食价格上扬、粮食补贴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化肥需求量激增。云南云天化(资讯 行情 论坛)公司副总朱明松认为,囤积、治超也是造成涨价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历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国际价格去年以来持续走高,导致化肥企业争相出口、国内市场骤然紧张。 今年的涨价更让人吃惊,淡季涨幅已经突破了两位数。尿素每吨的全国均价已接近2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多年滞销的碳铵每吨价格上涨到了500元,低浓度复合肥每吨也上涨到了860元,涨幅都在20%左右,农药、农用薄膜也有大幅上涨;这已超出了农民的预期,突然抑制了农民刚刚萌发的种粮积极性。 “以往经验表明,淡季储备是应对化肥价格波动、调节市场供给的有效手段。今年淡季出现的价格走高对我们的淡储提出了考验。”曾葆林认为,云南省历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淡储工作,每年投入资金超过2000万元,委托省农资公司进行10万吨的常规储备。但是,作为淡储的主力军,县级农资公司却满腹苦衷,不得不承担难以想像的淡储风险。 嵩明县农资公司负责人段敏介绍,过去农资公司责任明确,县财政给予适当补贴,银行保证资金供应,农资公司始终在做“淡储旺供”。但是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变化及农民购肥习惯的改变,农资储备期相应拉长,所需资金太大。“我们的淡储金费必须自己解决,县财政很紧张,早就不再给钱,只给政策。”段敏说。当前如此之高的化肥价格让他心有余悸:受资金影响,储备量可能会受到限制;淡季价格过高,且储备期将近半年,储备风险太大,如果突然出现跌落,县农资公司将“死无葬身之地”。 让人担忧之处还在于,不少县市已经取消了淡储制度。昆明市呈贡县农资公司董事长高罗周承认,呈贡已经没有任何淡储指标,若干年前还有,近年来全部交给了市场,一旦旺季脱销,后果不堪设想。这与曾葆林的担心如出一辙――现在是用肥淡季,如果淡储制度不及时跟进,明年春耕很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价格波动及供求失衡,对此,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化肥涨价对农业生产的杀伤力将难以预料。业内人士认为,各级政府应该拿出专项资金给予贷款贴息、仓储补助和运输补助,建立合理的“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的淡季储备制度,不能完全让农资公司承担风险。面对今年的市场异动,淡储越快越好。 ——化肥价格涨落趋势 曾葆林分析,目前化肥价格仍然没有突破1995年每吨2000多元的大关,也尚未引发更大的“民怨”,可视为良性上涨;由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几部委的积极干预,走势有望趋于稳定。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不少措施,如对尿素制定了中准价、批零差率;不再进行出口退税以抑制出口;对化肥企业的电、煤、运输予以保障。但种种措施似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化肥价格依然我行我素、一路看涨。 云南云天化公司副总朱明松认为,这些政策治标不治本,尤其落实环节往往有偏差。比如铁路运输的价格优惠政策就很难实行――由于运力紧张,铁路部门可以撇开享受优惠的化肥企业谋求更大利益,“我们有很多磷酸氨运不出去,库存极大,这显然为磷酸氨涨价推波助澜。”朱明松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落实国家政策,挤出水分;企业也可以采取更多策略应对市场,如成立农资连锁公司,减少中间环节,控制价格。 众多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在这样的紧要关口更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如控制资源出口,保护国家资源。目前我国的基础资源如煤炭、磷矿、铁矿都在出口,如果予以控制,这将从根本上遏止化肥生产成本上扬。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室副主任王长明认为,对化肥出口的控制举措也应该加强,避免国内货源不足;地方政府必须防止化肥企业一轰而上,对数量进行严格限制,防止再次上演钢铁企业低价倾销的惨烈历史。 专家同时建议,是否可直接补贴农民。如今丰产未必丰收,云南市场上的大白菜收购价去年底已跌到几分钱、1毛钱一公斤,番茄、莴笋也在跌,农民损失惨重,对此,国家不如将给予企业的各项优惠直接补贴农民,或从财政专项拨款和化肥企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直接补贴,对化肥出厂、零售价格全部放开。 曾葆林认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也是解决化肥上涨的有效办法。目前农民对尿素过分依赖,对高效复合肥的使用率极低的现实造成以尿素为主的化肥价格猛涨,而磷酸二氨这样的高效复合肥却乏人问津,这需要农资部门大力宣传和调整,改变农民用肥习惯,使化肥产品形成合理的结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