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7.5%,涨幅普遍回落。不同研究机构根据这些数据对未来中国物价走势的判断分歧很大,甚至有机构提出要关注“通货紧缩”的问题。我们认为,尽管1月份价格涨幅不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大低于2005年4%的调控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2005年通胀压力已经消除。
同比涨幅回落 但环比上升
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9%,低于去年12月份2.4%和2004年全年3.9%的水平,但环比价格上涨0.6%,比2004年12月份的0.1%提高0.5个百分点,显示消费价格仍处于上升过程中。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4.0%,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4.2%;居住类价格上涨5.5%。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0%,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2.3%,租房价格上涨2.2%。1月份的物价继续延续2004年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的走势。1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7.5%,涨幅比去年12月份的8.2%下降0.7个百分点。当月环比价格下降0.1%,说明价格绝对水平和2004年12月基本持平,而2004年12月份环比下降0.8%,生产资料绝对价格水平下降的幅度明显趋缓。分具体品种看,原油及成品油价格明显回落,与原油价格相关的下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趋缓,煤炭产品价格继续上涨,钢材产品价格和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涨幅缩小。
通胀压力尚未显现
物价上涨可分为两个部分:翘尾因素和当年新涨价因素。其中,翘尾因素是上年价格上涨而自然转移到当年价格指数的部分,与当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无关。从翘尾因素看,2005年物价仍处于上升态势。翘尾因素可根据2004年的月环比数计算得到,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公布2004年12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月环比数据,推算出2005年各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分别为:1.3%、1.5%、1.2%、0.7%、0.8%、1.5%、1.7%、1.0%、-0.1%、-0.1%、0.2%,全年平均为0.8%,峰值会在7月份出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2005年各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分别为:5.9%、3.9%、2.6%、1.7%、3.1%、3.4%、2.5%、1.3%、0.5%、-0.1%、-0.2%和0,全年平均为2.1%,峰值会在1月份出现。这样,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1.9%中,翘尾因素为1.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0.6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的7.5%中,翘尾因素为5.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6个百分点。从物价传导的新涨价因素看,最突出的是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在中国各类价格的变化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是先导指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过成本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再传导到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关于生产资料价格向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时间,国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基本认为影响会在15~20个月内基本完成。我们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多部门价格模型》测算,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向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传导顺畅的话,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6%,通过成本可推升2005年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6%左右,拉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6%。
上游产品价格的传导
从2005年可能出现的长期新涨价因素看,首先,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调价压力加大。2005年,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将可能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由于2004年各地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调受到政策制约,使各地上调价格措施出台的时间后移到2005年,对2005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将产生压力。同时,调整水、电、燃料等资源性价格也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其次,国内粮食产量低于实际消费量,2005年中国粮食消费在4.8亿-4.9亿吨,粮食产需缺口1000万-2000万吨,只要粮食供求有缺口,仍有可能促使粮价走高。2005年粮食和其他食品价格会稳中略升,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仍有一定影响。再次,生产成本压力加大,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有可能从今年某一时点起由负转正。在2003-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不升反降,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大。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二是就业压力大,工资成本偏低,没有形成物价、工资轮番上涨的机制。面临供给过剩、消费需求平稳的格局,多数生产加工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盈利空间缩小。但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减小,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增加,过剩生产能力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沿海地区的民工短缺已导致这些地区民工工资水平上涨了10%~30%。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2005年,由于生产成本加大、工资会提高,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工业消费品传导的趋势将比较明显,工业消费品价格水平会由负转正,并成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最后,生产资料价格将延续2003年以来的上升态势。在继续实施紧缩性宏观调控的政策下,2005年投资增速有所放慢,需求放缓会引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幅度低于2004年,初步判断,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约在8%左右。从主要品种看,煤炭产能短缺,价格会继续上涨。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煤炭短缺。煤炭供应不足又是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中国60%以上的煤炭都用于发电,煤炭价格提高会给电价带来压力。2005年,世界铁矿石协议价格上涨71.5%,将导致钢材价格上升。国际石油价格仍处于高位。总之,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涨幅在4%左右,1月份较低的物价水平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消除。但2005年CPI究竟会涨多少,最终将取决于中央政府如何平衡资源性产品以及服务价格上调压力和低收入阶层、经营困难企业的承受能力,如何使价格调整的力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执笔:祝宝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