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挺进基金关联市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4日 10:31 上海证券报 | |||||||||
尽管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至今尚未付诸现实,但这一战略性的业务突破却已经搅动了全局。不仅对于基金公司的股权、基金产品的托管,甚至对于银行产品的创新均激起了阵阵涟漪。 "交叉托管"走向前台
去年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只基金托管人的临时更替,一时曾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时值这家银行背景颇重的基金公司旗下首只产品发行之际,银行可直接发起设立基金公司的讨论开始从"纸上谈兵"进入了"政策放行"阶段,于是一个不常见的紧急变更后,工行替代中行出任了中银国际中国基金的托管人,而背后的"默契"据悉是:未来工行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只产品托管人将属中行。 如果说,当时的这一安排是意在"双赢"而达成的君子协定的话,那么,随着目前多家银行集团背景的基金公司开始筹建,交叉托管似乎将在今后逐步涌现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广为流行。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于,鉴于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直接发起设立基金公司,托管行与基金管理人不得为同一人的法规开始面临着直接的考验。既不想放弃托管业务这块中间业务的"肥肉",又不影响本行资源对销售带来的促进作用,不少公司谋划起了"多赢战略"。于是"交叉托管"成为了在银行一端看来的最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类似如此的交叉托管,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他们的看法。首先,这对于其他非银行关联股东的基金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竞争;其次,交叉托管未必能完全解决内部人利益的问题,因为一旦类似安排成为惯例的话,利益的交叉输送并非是杞人忧天;再次,在形成了风险防火墙的同时,也对发挥集团优势产生影响。 在新问题前,如何既优化资源配置,又充分化解风险、公平竞争,开始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的进程。 入股内部"关联人" 对于银行基金管理公司,除了工商银行外,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被视为一大热门候选。从目前的信息了解来看,招商银行入股招商基金管理公司似乎是一个比较有倾向的方案。如果没有太大变化,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将会"换股东不换牌"。 不仅招商银行将入股"关联人"作为了最后的首选方案,据悉,光大银行也在就参股集团内的已有基金管理公司做相关方案。入股关联银行成为多家有意进军基金管理公司,且集团内部拥有现成资源的银行的一个优先考虑。 实际上,最早间接下水的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走的同样也是内部人联手的模式。尽管股东排除了目前合资公司中最常见的双元股权结构,但三大股东中,中银国际证券和中银国际控股两大重叠的中银品牌再清晰不过地向外传递着这是一家"中银"的基金管理公司。 效仿这一模式的估计还有工商银行筹划中的基金管理公司。依仗集团境内外业务的多元化框架,早已呈现混业雏形的金融集团正开始收获。预计未来首批亮相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将大多呈现"三元"结构:银行自身,银行派生的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境外战略股东。 在集团内部各自独立的关联股东共同发起设立的基金公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集团整合战略平台的充分利用。 银行产品"探路"基金 从最初的粗放式登场,到如今的"形似兼神似",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接近共同基金的运作。在明确定位低风险产品的前提下,银行充分发挥了渠道和品牌综合优势,银行理财产品实际已经步入了"封闭式基金"管理的阶段。 资本市场近两年的疲软,不仅将基金公司的营销重点转向了货币市场基金等中低风险产品,也为银行的出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稳步立足强势市场,进而图谋更大的理财市场,银行避免了部分基金公司战线拉得过长的尴尬。 与此同时,银行在有限的投资品种中进行产品线的逐步完善与其说是产品的改良,不如说是银行在为未来的共同基金管理进行实战练兵。 去年在国内银行中率先推出的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 A计划和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 B计划的光大银行在抢得了市场先机后,今年又推出了国内银行首个主题理财产品------阳光理财" E计划"。该计划以子女教育为主题,对光大银行原有的阳光理财 A、 B计划进行有效的组合,通过本金保护、收益强化、期限搭配、滚动发行等多种结构安排,力争为客户提供了收益较高、风险低的理财产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 与外资进场类似,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同样也将遵循"试点起步,稳步拓宽,业务领域扩大"的过程,由此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目前还刚刚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