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入市何以保不住涨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 11:03 上海证券报 | |||||||||
主持人:记者 李导 嘉宾: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周到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吴坚雄
主持人:本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保险资金的入市报道每天占据着三大报头版的显著位置,强烈地冲击着投资者的眼球。一切都说明,这次财大气粗的保险公司动真格了。与此同时,总理报告中对资本市场意味深长的94字的表述、上海证交所总经理朱从玖建议取消股息和红利税、券商短期融资券被列入央行工作重点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即将推出等消息,也极大地鼓舞了市场的信心。应该说,这样好的政策面环境是股市历史上很少有的。可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又一批保险公司入市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市场出现了调整,周四更是大跌30点。市场好像并没有因为良好的政策氛围而兴奋起来,实在是有些看不懂。 吴:刚才你说到的几个政策面利好听起来是不错,但从实际效果看,恐怕还要冷静分析分析。在目前的熊市心态下,人们总是先防风险,对政策的解读也是先读负面的。比如,虽然一家又一家的保险公司热热闹闹地"高调"进驻股市,但在现有格局下,市场普遍预期其实际投入的资金不会很多;而即使取消红利税,每年返还给流通股东手里的税收也不过30多亿元,按7000万股民算,摊到每个股民手里才区区40多元;至于券商即将开通的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渠道,大家也都认为只能救一时,不能救一世。好的政策这么一读就全没了,这种熊市一时还很难扭转。 周四的调整,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市场迫切希望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预期短期内再度搁浅的可能性很大;其次,近期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上证50指数,由于本周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连续急速下跌而出现破位,短线难以一下子恢复元气;其三,上周生产资料价格暴涨使周期性行业中位于中下游的非龙头企业面临估值下降的可能,迫使机构投资者抛售换筹。 主持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资金是股市涨跌的决定性因素。2001年以来,股市连跌4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路资金都在逃离。没有资金支撑的市场当然要跌了。可是,现在掌控大把钞票的保险资金入市,加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推出、央行发行券商短期融资券等广开市场资金来源的渠道已经打通,为什么还是止不住股市下跌呢?周:这里可能有个认识偏差的问题。《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早在2004年10月25日就已经颁布并实行,利好已经提前释放,现在的效果已是一而再,再而竭了。况且,按照5%的投资比例算,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上限大致在600亿元左右。在弱市中,保险资金不大可能用足额度。想得越多,不确定性就会变得越多。而《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证券公司不得将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用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的规定表明,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并不直接导致入市资金的增多。所以,经过前期一定幅度的上涨,本周市场出现震荡也就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了。 吴:让保险资金入市和发行券商短期融资券等举措,的确可以增加市场资金供给,但却不是立竿见影的"输血"。这就好比大门已经敞开,但并不意味着外面的人一定就进来,更不意味着他们会立刻大规模地进来,除非你门里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观察到,截至2004年10月末,保险资金基金投资余额占总资产比重仅为6.4%,远未达到规定的上限15%,由此可以看出保险资金保守和谨慎的投资风格。不过,从长远看,《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七条限制明确限定了"蓝筹"是被允许投资的主要目标,价值投资理念将贯穿保险资金的投资行为。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是真正的优质股,其需求的长期买方还是稳定和不断扩张的。当然,只有在因市场交易波动导致蓝筹股股价下跌时,且市场系统性风险下降到相对合理位置时,保险资金才会大批量买入。 主持人:这样说,股价不跌到够"便宜"的位置,市场系统性风险没得到足够释放的时候,保险资金是不大可能大举进入的了。可是,从现在的情况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及加强市场规范监管的举措等,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激活市场信心、让更多的资金蜂拥而入呢? 吴:我想现在市场最需要的就是"明确的预期"。有些重大问题,是解决还是不解决,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如果现在不能马上解决,那就索性搁置,定一个期限,再去解决。这要比悬而不决、让一个疑问总是像"幽灵"一样盘桓在市场上要强过百倍。否则,市场很难出现趋势的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