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享受人生的秘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 03:2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在世界上现今仍有许多人在生存的边缘挣扎,许多人已经脱离生存的考验,但却还没有进入生活的领域。过去二十年,那句人人会说的顺口溜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时至今日,仿佛应该倒过来说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不是万能的。现在的社会已经把财富标高到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急于拥有和享受是一种普遍的心态,真的能够拥有和享受是少数,而能够懂得拥有的意义和真正能够享受个中滋味的又是个位数。生存是一种奋斗,生活是一种艺术。

  王蕙玲,台湾出生,现居加拿大温哥华,从事影视创作,作品包括《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人间四月天》等。

  我是一个生性热爱自由的宝瓶座(星座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滑稽的分类学),但我相信在我青少年时期,知道了自己和关于自己的星座宝瓶所代表的意义之后,心理和行为上仿佛都顺从了它的方向,没有丝毫抵抗的情绪,心甘情愿地追随那股自由自在之风。也因此,自由--成为我对人生对一切事物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成为我生命里欢愉的秘诀。

  自由是一个吊诡的名词,全世界的人类都在追求它,但得之者几希,得之而惜之者又几希?更多的人是在一种自由的号召之下,被生活与现实奴役着。自由尚有主观的、客观的,有精神上的、物质上的……自由应当以不侵犯他人为原则,但是往往追求自由是从剥削他人的自由里换得。甚至,我也常常发现,大多数的人其实是害怕自由,害怕被放诸天际无边无涯的时空里,自己也失掉了自己的身份、目标、生活的轨道,乃至于发现自己对生命的热情竟是来自于自己终日抱怨的责任,而非自由。我身边的朋友常常羡慕地对我说,我真希望能像你这样,自由自在,到处飞,没有家庭牵绊,工作充满惊喜和乐趣。我总会要他们三思,因为我很清楚,每个人选择自己的人生都有他潜在的道理,生命并非都是鬼使神差,我们在其中作了许多选择,但经常不认帐,推给父母、社会、时代,还有老天!

  我生长在台湾,一个小康的公教人员家庭。我从小喜欢音乐,但因为钢琴在生活当中是一件奢侈品,所以我到小学五年级,父母亲确定了我真的如此热爱音乐,才不惜代价替我买了这样昂贵的玩具。我也没有让他们太失望,中学毕业,考进了师范学院的音乐科系,预备做一个音乐老师。成长过程中,我母亲对金钱的态度至关重要地决定了我和姊姊未来人生中对钱的处理态度。我的母亲在大家庭成长,又是长女,很早就开始思虑和负担家里的生活重担,她为了让弟妹完成学业,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机会。她对生活有忧患意识,所以处理金钱十分谨慎,但是她又是个喜欢文学艺术,思想进步的女性,所以家里对于增添生活情趣的花费她从不吝啬。在她量入为出的财务规划之下,我和姊姊从小没有任何生活上的匮乏,在有限的生活所得当中,她对我们的知识精神教育的投资至为重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小学就有自己的存折和印章,她始终让我们自己管理自己的金钱。小孩子哪来自己的金钱?也无非就是过年时候得到的压岁钱,扣除买书之外,我和姊姊都把它存在银行,久而久之,我们都习惯自己名下有一笔属于自己的钱--我们先学习拥有,才能学习支配。这样的理财教育,在我们后来的人生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让我们提早养成对自己的钱财负责的态度。

  我和姊姊大约在十六到十八岁时就不再需要向父母伸手要钱生活了。因为我读师范是公费学校,吃住免费,我自己在外面做钢琴家教,零用钱得以自给自足。姊姊念大学夜间部,白天在贸易公司上班,也有自己的薪水。我们在同龄的孩子中算是较早独立的,我们都感觉到独立是一种自尊和骄傲。

  这独立的意义对我们的一生都很重要。我们都是女孩,但是我和姊姊从来都没有依靠家庭或依靠爱情甚至婚姻来维持生活的幼稚想法。我们很早就享受到人生第一个最可贵的自由,就是钱财上的自由。

  很不幸的,在一个资本物质的社会,钱财上的自由恐怕是追求一切自由的基础,但我们也看见有太多人因为钱财而失去自由,有的甚至拥有万贯家财,却因为一念贪婪,饱尝苦头。最近在美国有一个轰动的案例,美国著名的生活艺术大师玛莎·史都华因为一宗股票内线交易案,仅仅价值四万美金的股票交易,使她触犯刑法,必须接受制裁到监狱服刑六个月,另外六个月在家里禁足,并要接受社区公众服务等惩罚。乍看这不是严重的刑责,但是她以个人形象创办的事业,瞬间受挫,她的上市股票市值缩水过半,更难堪的是,她在年届六十要穿上囚服,身受失去自由的牢狱之苦。足可见,拥有财富并不能保障你的自由,因为财富和欲望的驱役,人往往为鬼推磨,反拿自由去交换财富。

  欲望和自由又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自由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但是欲望过多便足以使人失去自由。我年纪很小时就对这一点有所体会。我不满二十岁就开始写作,已经接触到五光十色的影剧圈,我从未有过自己是圈内人的感觉,但这二十年我也一直生活在其中,没有离开过。影剧圈里最诱人的两件事:一是名,二是利。往往没有名利的人,你还可以拥有自由,反而是拥有了名和利,自由却离你越来越远。常常见诸报端影星艺人生活在无隐私的世界里,纵使名利双收,依然有人会得忧郁症,想自杀。平凡人那种提着菜篮逛市场的怡然,对他们永远都是一种奢侈的梦。我在这个圈子里,看见多数的艺人只能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工作日夜颠倒,不能有太多正常生活的朋友。周围太多慕名而来的眼光,令他们对自己也感到迷惑,这一分钟的绚烂里他们也许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但是下一分钟的宁静,又变成巨大的空虚,无法自己填满--要做一个公众人物又要能自得其乐,真是一项修行,一门功课。

  我自己面对名利的态度十分戒慎。是啊!张爱玲一句成名要趁早说到多少年少得志的人的心坎里。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或打在电视的屏幕上,的确感到巨大的快乐,看见知名的演员在摄影棚里喃喃地背诵我写的对白,对于刚满二十岁的我,足以骄傲到飞起来。但是那快乐很短暂,随着盛名而来的约稿,让我看见我奋力燃烧自己那浅薄的生命经历来创作,但那些连创作都谈不上的作品也只是填充了频道的时段,消磨大家无可打发的夜晚,很快就要把我对写作的一点热情烧完了。在生活都来不及经历的青春岁月里,我必须一再地超龄超时空地去用一点小聪明满足自己和别人对我的期望。我记得那些写到要飞起来的快乐,但也尝到看着稿纸每一个方格都像囚禁文字的监狱,有几万字,就有几万个我被囚禁在其中的感觉。这让我在二十五岁以前,就立下誓愿:我不要为名利驱役而写,要为快乐而写。

  这句话说来容易,但是做来难度很大。首先煮字疗饥不见得会是那么快乐的一件事,好不容易有人登门求稿,还要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一笔可观的收入,或者拒绝一个中国社会最重视的人情关系,都需要考验自己的意志力。我很庆幸,此时,从小的家庭教育发挥了作用。我们家里一直保持一种追求精神重于追求物质的家庭氛围,在金钱自理,物质不虞匮乏的的前提之下,我对金钱和生活一直有一种很好的自信和安全感,甚至有一点洁癖,当金钱干犯到我精神的自由,我就会浑身不舒服,事情也做不好。那一丁点无伤大雅的自命清高,帮了我的忙,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里,给了我说不的力量。

  人创造物质,它来自欲望,它也刺激我们的欲望,但我从来不会因为对名牌一无所知感到自惭,甚至还有一点自豪,庆幸我没有太多虚荣建立在这件事情上。人有各式各样的虚荣,我在乎自己知识的贫乏,创作上不能突破也会让我辗转难眠。名牌心理不一定只投射在昂贵的物件上,名牌大学、名牌公司、名牌地段……人用各种参照物寻求自己的价值定位,这些花样繁多永无止境的追求对人的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刺激和压力。

  我在疯狂写作的时候,也曾经用购物去发泄情绪,每一次清理衣柜把东西送出家门时,检视每一件我购买的东西,都会很惊讶那个付钞票的人是谁,当时在想什么?我想与其说是物质诱惑,还不如说是一种处理压力的能力问题。现代人面对压力难以纾解,解开荷包往往是最便捷的方式。赚进,散尽,周而复始。我有个朋友说,他疯狂地花是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再去疯狂地赚。我想他是对钱的意义迷失了,因为如果不去花用它,他并不知道它的价值;他对工作的意义也迷失了,因为那只是换取金钱的一种手段,似乎没有其它。当然,有时候,这也是一种稚气的行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当一切俱足之后,往往会去挑战那个只要我喜欢的极限。随着年龄成长,这种驱役性的消费行为会远离,因为知道短暂的压力有太多方式可以纾解,花钱只是其中不甚高明的一种。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参照物来帮助我们建立理性的消费心理,例如你如果想到一千块钱可以帮一个乡下孩子交一学期的学杂费用,你要去买一个等值的东西前,心里会深呼吸,想很久……

  我想人生有一半是天性,有一半是后天的决定。我喜欢自由,但我决定要做一个精神上自由的人,这决定让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一生,都足以自成风景,复制潮流或者追随他人的兴趣只是对自己疏懒或者没有自信,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现在的社会多半以有能力追随时尚潮流,作为达成生活的指针,我总感觉迷惑--鹦鹉的羽毛虽然绚丽,但谁会在乎它说了什么?

  我结算人生到今天,我累积和拥有的自由是奢侈得惊人:我在我喜欢的城市里有我自己的小窝,我可以任意任时去旅行,需要花钱时不需要太过思考,我有许多音乐,许多书,几个知己好友,还有永远理解和支持我的家人。现在的我,很难找到什么东西是我非得不可的--我想,我距离自己期待的自由人生是相当近了。但这自由仍不能让我满足,最终人生并非只建立在自我的完成,我在寻找更多机会把自己和其它遥远的外部世界连接在一起,哪怕一面,一缘,我都当作是很珍贵的相遇。我期待人生最终的自由,是可以忘乎自己。

  这世界有许多默默无声的角落里,有多少人甘于放弃一些欲望而活在自己的大自在大安乐里,早已超越名利财富种种世缘,升华到另外一种境界。我常觉得人要达到某一种境界的自由,关键不在于财富,而是必须在精神生活上得到一种完满的平衡,否则任凭你达官贵人,豪门巨富都在某一种程度上受着欲望的折磨,和升斗小民相同,都被现实驱役着,很难真正享受生命和快乐。

  在世界上现今仍有许多人在生存的边缘挣扎,许多人已经脱离生存的考验,但却还没有进入生活的领域。过去二十年,那句人人会说的顺口溜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时至今日,仿佛应该倒过来说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不是万能的。现在的社会已经把财富标高到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急于拥有和享受是一种普遍的心态,真的能够拥有和享受是少数,而能够懂得拥有的意义和真正能够享受个中滋味的又是个位数。生存是一种奋斗,生活是一种艺术。

  我的父母都是很平实的知识分子,他们教育孩子,从来不认为他们有义务要满足孩子一切的需要。不理解时下的父母提供了孩子所有的爱和金钱,却仍然感觉对他们抱歉?父母在子女面前何以如此卑微?我的父母没有在物质上填满我的人生,但是在精神上他们给了我完满的平衡,使我在任何时候都不感觉自己有匮乏。我这种无可救药的安全感,有时候甚至连母亲也会摇头,她总是希望我能为生活储备更多的保障,但我认为最至高无上的保障,是一颗从容快乐的心,一个为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安步当车,享受我自由自在的写作人生。

  一个文字工作者,要以写作当作谋生工具,让理想和现实平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幸运,但我想除了幸运,我在工作上的良性运转原则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一直相信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良好的初衷和立意,仔细检视我的人生,那些当初有着良好初衷和立意的事情,不一定为我带来当下的巨大回报,却都成为我日后丰收的关键。为一件这样的事,你吃苦并不会感到委屈,你付出精神上必有收获,而往往你的精神又会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一种无形的资源和财富--创作动用的就是无形的资源和财富。我所熟悉的合作伙伴里,许多人都是这样从无到有地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创作上的挑战,那些随之而来的名和利,反而是他们急于要甩掉的负担。一个好的创作人,都会愿意让自己每一次的努力从零开始,财富或许可以累积,但是上一次作品的成功,对你这一次的创作不但毫无助益,甚至有时是一种需要跨越的障碍。

  所以如何让自己有备无患,但是又随时准备放弃一切,从零开始,是我这些年在工作上累积的心得。我的安全感,逐渐地不在我的存折上,也不在我的成功上,而是在我当下的心境和状态上。如果我感受到阻碍,那必然是当下的,如果我感受到无碍,那也必然是当下的。

  多数的创作人恐怕也和我的个性接近,对于世俗,对于金钱,都很自命清高,自认淡泊,但是在一个知识产权未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环境之下,创作人反而必须开始为保护自己的创作学习和世俗世界打交道。我在漫长的工作过程中,体会到多数人对于无形的知识产权往往很漠视,对于无中生有的过程也很轻忽。其实,在万事脑先行的基础之上,创意思维应是一切的根本,它应该分享,但分享的前提是相对的尊重。尊重和分享会让社会更多辛勤创作的人得到合理的保护。我们的灵性世界,我们的文化,都需要仰赖这些在精神世界默默耕耘的人扩展和延续。

  这几年,社会似乎已经有所觉醒,并且大声疾呼发展文化产业,一时之间,各方的关注和力量又汇集到创作的园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振奋人心的,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文化的产业化,也意味着文化的商品化,这能否满足文化深层的意涵和追求,尚属未知。毕竟大型的会馆建成了,就要有追求票房的作品出现,创作人在追求创作和满足社会使命当中徘徊,是否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生存之路?在巨大的商业诱因之下,创作人能否冷静对待时机和自己对艺术创作的坚持?在在都是考验。举例,现在许多小说创作,作者构思、写作时都已经考虑到影视改编的可能性了;再举例,为了争取全球票房,中国大型商业电影未来将成为电影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和主流。这些都符合了文化产业化的定义,但是能否涵盖文化深层的意义,值得关注。

  我们不难发现金钱在我们一生当中和在社会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如果我们不能定位好自己和金钱之间的关系,恐怕就像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样,要忍受并与之痛苦纠缠一辈子。美国一位女性理财大师SuzeOrman就曾经感叹,我们从幼年到大学毕业所有的必修课程里,竟然没有一堂课是教导我们怎么处理金钱,但谁能离开金钱生活?在中国一般家庭还讲求储蓄的观念之际,美国早已进入信用卡循环高利负债的危机年代,清除信用卡债务已经是美国成年人和一般家庭的当务之急。盲目扩充信用和消费的行为在日本、韩国和台湾也已逐渐成为趋势,勤奋的亚洲人的身影正在消失……

  想想一生中有几个真正快乐的时刻?想想这些快乐是否和钱发生直接的关系?想想一生中几个痛苦的时刻?这些时刻是否和钱发生直接关系?理清自己与金钱之间的痛苦得失、恩怨情仇,也许这一本帐不用等到子女一辈的身上去偿还,自己应当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与金钱取得一纸能够安身立命的平等条约。上海证券报【台湾】王蕙玲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