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资购买股票和QFII惊人相似 是创新还是模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5:00 证券时报 | |||||||||
近日,保险公司开始在A股市场下单。笔者注意到,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与国内其它机构投资者及QFII的投资对象并无二异,主要将基础设施类、资源及市场垄断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对象。 作为一种投资策略,这种“模仿”本无可厚非,但从媒体透露的保险机构的首笔购买对象看,其购入的具体股票也与其它机构尤其是QFII的惊人地相似。
实际上,作为目前市场公认的高成长性的绩优蓝筹股,中兴通讯、盐田港、中集集团等股价已处于高位。在这个市场上,一只股票价值一旦被众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充分调查研究,大量持有,并被市场公认为绩优蓝筹股,且升幅巨大,这表明有关这只股票的信息已较充分地反映在其价格中,且维持目前价格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公司未来的赢利能力、成长性至少和历史持平。但行业的兴衰是有周期的,上市公司持续经营有大量非确定性因素,尽管其业绩优良,成长性良好,但相对于其较高的股价,股票的投资价值是不高的,高位接盘的风险是相当大的。 投资机构的主要优势,除资金之外就是研究能力。而研究能力的体现,决不是把别人的投资策略和投资品种简单地模仿,而是发现一些目前市场价格与公司真正价值相背离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投资对象。从一个较长的区间看,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因而这些公司股票价值终会有被发现的一天,届时投资者便可获取丰厚的收益。这种收益既是风险的补偿,更是投资机构研究能力的价值体现。如果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成为跟随QFII的“羊群”中的一员,那么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如何体现,其投资策略与中小投资者又有何异?市场风险如何规避,投资收益又如何得以实现? 在目前低迷的市场中,有不少股票已显现投资价值。沪深股市已有近百只股票价格跌破或接近净资产的价格。还有的股票因为长期买盘乏力,其相对价格相对于其成长性和公司未来的赢利能力具备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作为新入市的市场主力,为什么不能从中精选投资对象呢? 在中小投资者开始树立价值投资理念的同时,国内一些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显得不是很成熟。原因一是这些机构多为近年来新成立,经验欠缺,借“他山之石”者多,创立自己独有投资理念、策略、技巧的少。不了解价值投资的真谛却往往打着价值投资的幌子,这也正是一些“战略投资者”沦落为“战略投机者”、甚至难以立足市场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