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险少壮派的责任感--记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章海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4:05 证券时报 | |||||||||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在失衡中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那么成功的人往往比别人把握到更多的平衡,章海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保险业界的少壮派力量,使得太平保险这个古老而新鲜的保险品牌在上海市场创出了一片天空,从财险市场新兵到逐渐步入收获成长期,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章海锋坦言之所以没从这根人生平衡木上跌落,靠的是一份“责任感”。
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管理者最大的力量源泉。”作为保险业界的少壮派代表,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章海锋这样形容他的保险职业生涯。作为武汉大学保险学系的首届毕业生,章海峰坦言自己的人生轨迹很简单,踏上社会后就一直在上海的保险市场拼搏,从最基层的理赔岗位到人保支公司管理者,到进入人保上海分公司领导班子,他把自己在保险领域的根基打得相当牢固。转折发生在2001年底,在做了财险市场老大———中国人保上海分公司最年轻的高管不到一年,他就在2001年底毅然放弃了这个人人羡慕的职位和前途跳槽至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一家刚刚复业的财险新公司担任总经理,挑起了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打开局面的重担。 领导班子的责任感和团队的责任感是一个公司不断发展进步的最大推进器,章海锋一直保持着这个理念。毫无疑问,上海是全中国保险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但从2001年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太平上海分公司从默默无闻到开始走上盈利增长的快车道,章海锋做到了,靠的正是这份责任感。 三年之变 业内都说,上海保险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管理成本高、竞争主体多,保险业内人士戏言,想赚钱就别到上海市场来开设机构。但是章海锋却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在上海的运营成本虽然很大,但是太平作为一个从上海发源的保险公司,如果不在上海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的话,那又何谈民族老品牌的复兴呢。”显然,这个责任已经压到他的肩膀上了,2002年、2003年,市场的低迷和风险使得上海几乎所有的财产险公司都处在一个发展低潮区,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也没有幸免。但是在这两年里,章海锋并没有泄气,而是着力抓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分公司内部考核体系,提高业务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开拓能力。二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不流失已有熟练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外部优秀人才,优化了人员配置,提高了干部储备的质量。终于在2004年市场状况开始转好的情况下,厚积薄发,一举扭转颓势,实现了赢利并且通过原有的积累基本完成了上海地区的网点覆盖,使得太平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更大的潜力。 服务为本 作为科班出身的保险人,章海锋一直强调的是保险行业的服务性,“金融服务业的根本就是要把服务业做好,要用最合适的方式把最合适的服务内容提供给最合适的服务对象。给100个人提供保险服务,其中99个都服务好了也不能算真正的好。”在实际的工作中,太平保险上海分公司也是遵循这个思路在努力,在市场开拓中,重视服务、重视信誉,赢得了客户也就赢得了市场。 在上海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章海锋一直在顶着巨大的压力,车险市场的波动、房贷险市场的萎靡这些难关都挺过来了。公司员工告诉记者,这是章总一直主张的“基础管理要打扎实”带来的好处。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高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能够使得企业在面临市场波动的时候抗住风险,继续前进。2004年,太平保险连续开出了闵行、南汇、嘉定、松江等多家支公司,开始在盈利的基础上寻求规模扩张效益。公司员工都说,章总的勤奋是员工士气最大的推动器。付出很大,当然收获也不小,章海锋得到了其母公司中保集团董事长杨超的高度评价,他也连续三年被中保集团评为先进管理者。综合他的管理思路,章海锋说,在日常管理中,除了在运营管理工作中的细致和谨慎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员工的创新能力,用事业心、责任感和人情味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能动性,让手下人员有创新的想法、并且敢于把想法说出来、然后给予渠道把好的想法付诸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