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55%!中国半导体增速惊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4:0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半导体产业依旧逆风飞扬。

    3月2日,200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盛大召开,业界精英云集。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称,今年,由于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期,中国半导体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受到影响,预计2005年,中国半导体业的增长速度在30%左右,产销收入将为650亿元左右。

    在此之前,韩国媒体曾于2月27日报道,韩国信息通信部下属的韩国信息通信国际合作中心(ICA)日前称,韩国对半导体和移动电话过分依赖可能会导致韩国IT出口走向崩溃。在相关报告中,ICA特别提到了中国,认为中国已成为韩国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因为,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更加稳定的IT出口阵容”。

    冲破标普轨迹

    一切源于速度。

    俞忠钰称,“自2000年国务院18号文颁布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即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5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产业规模扩大了三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200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211亿块,销售额达到545.3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55.2%,在全球集成电路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由2000年的1.2%提高到3.7%。

    据标准普尔的观察,全球芯片业务已经发展为4年或5年一个周期,历经一年的萧条期后将是一年的稳定期,随后则是两年或三年的增长期。

    俞忠钰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一直遵循上述固定周期,2000年是全球半导体发展的历史高峰,全年销售额达2044亿美元。随后急剧滑落,2001年芯片销售下降32%,之后在2002年进入稳定期,当年销售增长了1.3%,当前的繁荣期始于2003年中期。去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达2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俞忠钰认为,200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又将进入一个低成长年,但中国信息产业仍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将继续向中国转移,3G、数字电视等新兴市场相继启动,在这一系列利好因素作用下,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仍将保持30%以上的高速发展。

    此前,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张汝京预测,200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只有1%-2%增长,尽管他同样认为,中国半导体市场不会受到“全球气候”的影响,但他将增幅预期锁定在8%-10%。张汝京还称,中国半导体市场2010年前仍会保持高速增长,故而中芯集团更看重本地市场,在2004年底,中芯10%的产品是在中国国内销售,这一数据料2005年底将会提升至15%。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中芯国际的业务主要还是替国际芯片企业代工,受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周期的影响较大,所以在预计中国半导体市场增长时相对趋于保守。

    赛迪顾问半导体市场咨询总监韩毅荣称,中国半导体市场在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增长率都超过40%,且从目前看来,增长势头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即便是考虑全球半导体增长周期,中国半导体市场增长也应该在30%以上。

    在此次年会上,业界取得的一个共识是,中国芯片产业正在逐步升级,这也导致需求结构向高端转变,由此带动整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张汝京称,中国芯片技术不断提升,两年前主要设计0.35微米(6英寸)工艺产品,2004年0.18微米(8英寸)工艺逐渐增加,现在已经能够见到0.13微米(12英寸)工艺设计。因此,2005年下半年中芯将继续增加0.18微米以下订单,料50%订单都将来自较高技术的0.18微米工艺。

    三大驱动力

    速度取决于驱动力。

    2004年,在中国总计2908亿元的半导体市场中,计算机类、消费类、通信类、工业控制类和汽车电子类半导体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分别是38.6%、28.4%、20.5%、6.1%和1.3%。“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半导体市场将位居各应用领域之首,它们的年复合增长率均为31.5%,而网络通信类应用也一直在稳定增长,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将出现‘三轮驱动’局面。”

    赛迪顾问统计数据显示,在消费电子领域,传统消费类产品的比重已经从2003年的60.4%,下降到2004年的58.3%,与此同时,数字消费产品的比重由40.1%上升到41.7%。2004年,一些数字消费类产品的产量增长率非常高,其中,数码相机为269.1%,机顶盒为72.2%。此外,通信类半导体市场和计算机半导体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3%和23.4%。

    “汽车电子是今年的重头戏。”脱胎于摩托罗拉的飞思卡尔半导体北京分公司销售总监殷钢称,一些国内汽车电子制造企业将加大本地化采购,飞思卡尔正在与中国汽车电子供应商合作。

    当然,除了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跟网络通信类半导体三大主要应用外,不乏新兴市场。

    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五十岚晓认为,中国音视频产品市场备受关注,该类半导体产品将成为该公司今年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重点。

    飞利浦大中华区业务副总裁王峻坚则表示,飞利浦非常看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的发展,公司今年将推出多种有线及IP机顶盒解决方案。

    意法半导体中国业务开发经理白胜天认为,2005年,更多高端数码消费类电子产品将在家庭中得到应用。为此,他们将提供机顶盒、数字电视、DVD、数码相机等产品解决方案,并抓住数字视频录像机、LCD和等离子显示器、IP机顶盒等新兴市场机会。

    而对于家庭数字音视频设备市场,德州仪器大中国区总经理郭江龙解释说,全球数字消费市场目前正面临两大革命,一是英特尔力推的数字家庭,二是类似于移动便携式DVD之类融合视频和音响的便携式产品潮流,顺应这一趋势,能够支持多格式音视频和影像内容的平台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中国半导体增长跟全球半导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样体现在这三大驱动力上。

    据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相当于我国半导体协会)的代表福岛敏高介绍,从全球市场看:2005年到2007年,汽车电子半导体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高居首位,达到10.6%;数字消费半导体以9.9%的增长速度紧随其后;位列第三的,是包括PHS和手机在内的通信类半导体市场,增长率为9.8%;接下来是计算机通信半导体市场,为8.3%。

    韩国的担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突出表现,赢得的不仅只有掌声。

    据韩国媒体2月27日报道,韩国信息通信部下属韩国信息通信国际合作中心(ICA)日前称,韩国对半导体和移动电话过分依赖可能会导致韩国IT出口走向崩溃。同时,ICA特别提及了中国,认为中国是韩国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

    ICA是在一份比较韩国、日本和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结构的报告中发出了上述警告。

    ICA一位官员说:“中国拥有很强劲且众多的IT出口业务,其中包括电脑及其外围设备、无线电信设备、半导体和零配件。日本也拥有广泛的高科技出口阵容。而韩国强劲的IT出口已经对半导体和移动电话形成了过分的依赖。当这两大支柱市场低迷时,这一不稳定的出口结构就会走向崩溃。”

    该报告显示,韩国的IT出口额在2000年合计为386亿美元,在其后的三年中几乎翻了一番,对韩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去年,韩国IT产品出口额超过了原先700亿美元的目标数字,达到74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9%。这是五年来年增长最高的一次。

    “然而,去年韩国IT产品出口额中的三分之二是由移动电话和半导体产品的出口实现的,这两个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24亿美元和268亿美元。为保持在全球IT市场的竞争力,韩国应当想办法对付中国的低价格产品和日本的科技优势。”上述官员称。

    德州仪器大中国区总经理郭江龙认为,中国半导体的飞速发展对韩国的确有影响。一是中国芯片代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正在快速增长,二是国际半导体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而韩国半导体出口主要集中在闪存等消费类芯片,不像欧美那样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因而的确有担心被中国迎头赶上的危机意识。

    俞忠钰则介绍说,2000年以来,中国半导体新增投资80%以上都来自境外;国外技术向国内转移是目前国内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另外,海外归国人员与本土人才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力量。“因而对于韩国方面的这一观点,我认为,这不过是对中韩之间产业竞争态势的一种极端描述,并不代表国家的意志。”

    郭江龙也认为,“随着中国半导体市场日益跟全球接轨,这种国与国之间出现产业竞争的情况会非常普遍,因而不必过分渲染,说到底,任何竞争都要靠实力,大家各自努力向前的态度更为可取。”

    赛迪顾问副总裁王鹏对此做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整合的趋势近年来日益凸现。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联合、联盟频繁发生,中国也不例外。自今年起,中国半导体产业也进入整合期,肯定会不断出现企业并购、重组事件。中国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出三星、LG级别的国际芯片巨头,到那时,类似的观点可能会更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半导体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