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7日,位于合肥西郊大蜀山西麓的“合肥科学城”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此前,安徽省提出“经过5到15年努力,把合肥建设成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科技部表态予以支持。
当初这个目标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看法,目前社会上仍有合肥科学城是
不是炒作概念的疑问。合肥能不能建成科学城?建设科学城的意义何在?合肥怎样建设科学城?《经济参考报》记者为此走访了专家和政府官员,解读合肥科学城。
探索创新型发展的一次尝试
国家为何要建科学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说,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核心思想。
穆荣平说,建科学城的主旨是在若干科技资源密集区域,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充分发挥科学城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加速人才、资金、知识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成为区域科技要素密集区和产业技术创新源,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有不少科技力量雄厚的城市,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广州、南京等的科技实力都是有口皆碑。在一般人眼里,安徽省是个欠发达的中部省份,为何合肥能被科技部定为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市的科研实力能担当起这个重任吗?
安徽省副省长、合肥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田唯谦说,合肥是中等偏大城市,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在合肥建科学城,是探索一条中部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与大城市及综合能力更强的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小的风险性。
合肥市委书记车俊说,合肥具有独特的科教资源和鲜明的科教城市形象,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也是十分罕见的。现在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涉及信息、生命、农林、环境、纳米、能源、先进制造等七个方面,合肥在这些方面都有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奠定了扎实基础。随着一批重大的科学工程和研究院所落户合肥,合肥将成为除首都北京以外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
车俊说,合肥拥有雄厚的科教实力,现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0多个,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校50多所,博士授权点138个,有22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合肥具有全国一流的科研设施。合肥拥有两院院士24人,在中部城市中名列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中均排序第一。正是具备如此雄厚实力的科研实力,合肥市被先后命名为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科技兴贸重点城市、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制造信息化重点城市。2001年合肥加入世界科技城市联盟。
缝合经济和科技两张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院长谢纪康说:“我们每年出大量成果,随便一个重大成果的衍生产品,对地方来说都是一个富金矿。等离子体所的核聚变装置国家投资几个亿,储存的能量是几千个兆瓦,而国家专门做超导储能的装置才几十个千瓦,我们是他们的1000倍。但是我们不是专门做这个的,也没有人愿意向前延伸一步,所以超导储能的研究与应用就停在那。”
合肥市市长郭万清忧心忡忡地说:“每年来合肥寻求成果的外地企业比本地企业要多得多,合肥市企业守着富矿却找不到资源,这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非常严重。”
郭万清说,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根源就在于创新价值链的断裂。由于合肥的科技资源结构不合理,基础科学研究优势明显,应用开发研究相对薄弱;中央地方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还存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现象;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工程化、产业化手段和条件较弱,利用和承接重大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创新价值链发生了断裂。
郭万清说,合肥建立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就是从体制上、机制上探索解决科技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
合肥科学城的建设目标就是在未来十五年重点建设“一城、二区、三个基地和四个平台”。一城即学科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的国际著名科学城。二区就是信息网络发达、富有创新活力的生态型科技园区和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三个基地:国家战略能源、物质科学、信息通讯、环境监测等战略高技术与知识创新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孵化辐射基地;国家高素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四个平台:创新要素流动与集聚平台、创新信息处理与服务平台、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开发与利用平台。
郭万清:绝对不是概念炒作
针对社会上关于合肥科学城是炒作概念的疑问时,合肥市市长郭万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合肥科学城绝对不是什么概念炒作。
他说,提出合肥科学城命题的由来,是着眼于合肥未来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合肥有很多优势,从区位优势看,合肥邻近长三角,接受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幅射的优势得天独厚。目前正在建设之中的通往长三角高速铁路建成后,合肥到南京仅需40分钟,到上海也只要2个小时。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大大加快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从制造业优势看,合肥目前是我国重要的家电、工程机械的制造基地,汽车整车产量排在全国第五位。此外,合肥还有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商务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包括联合利华在内不少国内外大公司都把制造基地设在合肥。郭万清说,合肥市在研究了所有这些优势后,认为从长远看,合肥市最大的优势还是科教优势。
合肥科学城的构想,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从2004年起,安徽省财政每年落实5000万元,合肥市每年落实1亿元,作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专项引导资金,省、市政府已通过财政等多渠道落实首期近10亿元建设资金。首批25个建设项目,涵盖了科研、产业化、行政商务、文教体育、基础设施等领域,估计总投资约138亿元。(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