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拐点”尚难判断
2月份居民储蓄增幅比1月增加了3.6个百分点,“居民户储蓄存款平稳增加,稳定性明显增强”,央行在月度统计公报里稍稍舒了一口气。
央行1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加较多。2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从今年前两个月居民储蓄存款累计新增数据来看,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加8390亿元,同比多增1380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增加5795亿元,同比多增1205亿元。由此央行认为,居民储蓄稳定性在明显增强。
在今年1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增幅出现大幅下滑,增幅比上年12月末下降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8.6个百分点之多,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此下滑引起了金融界的高度关注。由于直接融资的缺乏,不断膨胀的海量居民储蓄使得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在2004年末达到189%,中国也就此成为全球M2/GDP比例最高的国家。社会融资结构的扭曲,增加了银行信贷的风险,央行一直对此忧心忡忡。
央行一直有意引导居民储蓄到金融市场,以便减轻银行体系的压力。但去年2月开始的储蓄增速迅速下降令央行更加无法安心。因为居民储蓄短期内增速下降过快会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而且居民储蓄稳定性下降不利于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
专家认为,居民储蓄增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负利率。去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负利率的阴影下,利率一直低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涨幅。
2月居民储蓄增加较多无疑有CPI增长大幅放缓的功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了今年1月,CPI较去年同期增长1.9%,涨幅比去年12月份的2.4%下落0.5个百分点。CPI增幅成14个月来最低增幅,也是2003年11月以来首次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我国持续13个月的“负利率时代”暂告结束。
居民储蓄增幅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利率过低再加上宏观调控中信贷政策收紧导致民间资金“体外循环”。银行控制信贷,使得一些依赖银行信贷的企业转向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来融资,这也在一定程度分流了居民原来在商业银行的储蓄。
2月份是不是居民储蓄增长的一个转折点呢?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负利率时代”只是暂告结束。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政府工作报告也坦承,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可能反弹,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而且由于去年春节在1月份,而今年春节在2月份。春节期间存在物价上涨因素,因此今年1月CPI的数字因此而偏低。同样因为春节效应,2月份CPI涨幅预计会出现明显反弹。
随着CPI的降低,“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目前还不得而知。因此,另一个未知数——“体外循环”资金的规模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还很难预测。不过,未来几个月如果居民储蓄增速持续快速下滑,央行再次升息的可能性将增强。(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