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零农赋时代的"三农"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6:31 南方周末

  200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关注热点·三农



本报记者 余力



零农赋时代的到来,使农民对未来有了稳定预期,“抢着种地”的现象开始出现。但要使农民保持稳定的收入增长,不仅需要政府继续提供制度支持、提供足够的公共品,还需要配套政策,使农民能够自由流动



零农赋

2005年3月初,湖北公安县沃野连绵,地里油菜、小麦一片绿意。湖北省取消农业税的决定,在春节的瑞雪之后,让农民们对好年景充满期待。

“这辈子都没想过,种田还可以不用交税。”毛家港镇火龙港村,56岁的许先桃老人第一反应是不
敢相信。

到今年1月为止,湖北是全国26个宣布取消农业税的省份之一。公安县的官员透露,从今年开始,他们只能向农民收取“县乡排灌费、村排涝费、一事一议费用、荆南四河以资代劳费”等四项费用,虽然目前仍未最后确定具体标准,但“一亩地的负担只有40多元”。

2004年初,中央发布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文件,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294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达到120亿元,对部分地区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良种也予以补助。同时,为了抑制化肥价格上升,国家还对化肥企业进行补贴———各项补贴累计达140多亿元。

在湖北,2002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等诸多收费项目,2003年农民负担降为7%。2004年,负担降为4%,同时,粮食主产区农民享受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

许先桃一家四口,7.06亩土地,2004年拿到的粮食直补为111元,良种补贴为83元。他们承担的税费和劳务从2003年的1001元降为516元,其中,农业税负担从842元降为378元。今年取消农业税,按照每亩40多元的标准,再扣除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许家的总负担不足100元———估算之后,许仍有些难以置信:“八百年没下过田的人都要抢着种地了。”

抢着种地的情形已经出现。村里的任大妈就在为拿回自己的责任田而努力。1998年,对种地失去了信心后,任大妈把房子卖了,9亩责任田也让给别人种,全家迁到了城里。今年她又回来买了房子,准备重新种地,但村干部颇有些留难,“每亩地要交三四百元时你走了,现在只交几十元的时候你又回来!”

任大妈的例子并不少见,当地人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没有抛荒地了。”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天帮忙、价格好

2004年国家减免农业税负和发放各项补贴总计430多亿元,回报是———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增长9%,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增长6.8%。产量和收入增长都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一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年初指出,“粮食增产之多,农民增收幅度之大,确实出乎意料……粮食产量的止跌回升,农民收入增长的明显加快,应该说是去年整个国民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在低速徘徊8年之后,农民的收入在去年陡然大幅提高,主要是因为税负的大幅下降吗?

简单的计算可以发现,政府“多予少取”的430亿元,如果平均发放给4.9亿农村劳动力,每人不足100元。那么,数百亿的财政支出,意义何在?对农民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政府这些“真金白银”的支出,使他们对未来有了稳定的预期,“不再害怕种地了”,粮食种植面积恢复成为可能。

公安县紧邻荆州,因刘备在此驻军而得名,历史上就是粮棉大县,但1990年代中期时,农民每亩负担高达380多元,“挣的还不如交的多,那时许多人都害怕种地”,土地出现抛荒。而目前“抢着种地”的现实足以证实政策的有效刺激。

与上年相比,许先桃一家去年总共减少了679元税负,但这仅相当于一亩棉田的成本投入,去年许家的收入,更多的来自“天帮忙、价格好”。好天气使农民有了好收成,再加之少有的好价格,“去年想不增收都难”,一位乡镇干部说。

许家7.06亩责任田,去年分别轮种了小麦、油菜、中籼稻和棉花。天气风调雨顺,对当地威胁最大的水灾踪影未现,收成是少有的好;再加上自1997年以来未曾有过的价格涨幅:湖北省稻谷上涨38.9%,小麦上涨50.1%,油菜上涨18%。算起来,许家地里的收入有1万元,这样的收入也是多年未曾有过的,“如果棉花价格不下跌(棉价下降了30%),日子还要好些。”许的妻子说。

全国的情形也是一样。在政策刺激下,200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3300万亩;而天气配合———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旱灾面积为4.12亿亩、涝灾面积为2.25亿亩,2004年的数字分别为2.18亿亩、1.16亿亩;粮食的综合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30%。产量增加和粮食价格上涨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湖北省的数据显示,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从农业中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主任韩俊撰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农业增收比重超过非农业,粮食主产区增收速度超过非主产区,种粮农民收入增速超过非种粮农民。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但从总体上来看,财政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远比不上粮食涨价和外出打工。2004年农民主要是靠‘涨价增收’和‘增产增收’。”

  农民收入如何维持增长

到今年初,已有26个省份宣布取消农业税,为农民送上了一个大利好。但税负的减少能使今年的农民收入维持去年的增幅吗?能给中国农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增长吗?

去年的农民增收,主要源于粮食产量增加和粮食价格提高,这两个因素今年的情形将如何?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年初称,2005年粮食产量可能提高,但是增幅可能会低于2004年,中国粮食价格可能温和上涨,原因是尽管2004年国内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但是需求仍高于供应,缺口约为3500万吨。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李的判断基本没有争议。

从历史看,粮食大幅度增长后的第二年继续大幅增产的几率很小。而且,假设粮食实现了9%的增幅,这对农民基本只能是坏消息,这将意味着3500万吨的供需缺口将被满足,市场的直接反应将是价格下跌。而这正是1990年代后半期所发生的故事。

陈锡文曾言,1995年—1999年,粮食连续5年丰收,其中有3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当时大家认为农业形势很好。其实这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困难的时期,农民手里有粮没钱,粮食的增长其实已经潜藏着很多危机。

那么粮食价格有可能在上涨了30%的基础上再上涨30%吗?这显然不可能,除非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假设后者成为可能,国家也将抛售库存平抑价格,因为这样的涨幅显然有触发通货膨胀的危险。

迄今的粮食市场表现也证实了各方的判断。公安县毛家港镇玉强米厂的业务主管段德坤回忆,去年春节刚过,广东、福建的商家已经纷纷开始订货,大米价格一路上扬,从他们最初预期的1.00元/斤,最高上涨到1.35元/斤,到下半年,米价稳定在1.20元/斤,而与之对应的稻谷收购价格约为0.8元/斤。而“今年没去年那么热闹”——来要货的人没那么多,价格起伏也没那么剧烈。目前,大米价格约为1.25元/斤,稻谷收购价在0.82元/斤左右。

显然,2005年的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将难以支持农民收入强劲增长。那么,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有没有可能成为今年的亮点?这还有待观察。目前,各地纷纷开始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许多地方增幅达到60-80元/月,但民工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将需要时间——目前,劳方、资方两大群体之间的讨价还价过程刚刚开始启动。

2005年农民收入难以维持去年的增幅,但诸多学者真正忧虑的是今年之后的粮食价格。

此次中国粮食价格上涨始于2003年10月,在这之前中国农民经历了7年的粮价低迷。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次粮食价格上涨都仅能持续2-3年,随后就是低迷,而且低迷的周期越来越长。

韩俊指出,今后两三年内粮价下跌的可能性要远大于粮价上涨的可能性。我们如何才有可能未雨绸缪,避免再经历一个漫长的七年周期?

政府目前采用的避险机制是保护价制度:2004年政府规定的保护价为早籼稻0.7元/斤,中籼稻0.72元/斤,比之2003年提高了0.2元/斤,今年仍将维持在这一水平。理论上,大幅提高的粮食收购底价将锁住粮价下跌空间———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国有粮食储备公司将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

只是,1998年以来的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给各级财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尽管去年的保护价收购并没有执行,长期而言,仍需建立市场化的粮食价格预警和避险机制。

  寻找农民增收的支撑点

在公安县采访时,一位乡镇干部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农村税改、粮改之后,我们原来的主要工作,催种催收、收粮收款,现在都不重要了。我们应该做的,如维修乡村水利、修路修桥又做不了——现在取消农业税,绝对不可以向农民多要一分钱。那我们做什么?”

据了解,因为投入不足,公安县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19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甚至有的完全损毁不能使用,乡村两级无钱维修加固,新建更是奢望。据调查,湖北全省灌排体系中,机电设备老化率在60%以上,渠道建设物老化率在40%以上。

历史欠债,有可能使政府数年为提高农民收入所付出的努力一朝毁之,这样的事例并非罕见。2003年7月,由于降雨量大,邻近的湖水溢出,火龙港村绝大部分土地被水淹没,浸泡了20多天,当时稻子已经结穗,棉花也结出了棉桃,到水退去时,“连棉梗都没有了”。这一年棉花价格极好,而农民颗粒无收,“一年赔了几年的钱。”

在取消农业税的条件下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将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现实保障,而实现这个目标,显然需要整个系统的全面调整——“这涉及到裁撤乡镇机构、化解乡村债务、农村公共工程管理等各个层面的改革”——以提供制度支持,深刻了解现行制度约束的基层官员认为,改革需要政治意志。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强调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民对他们所处的现实有着清醒的判断,“就是中央政策不收一分钱,农民也发不了财,因为只有这么一点地。现在的日子好了,也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可以不向国家伸手要救济了。”许先桃说。

在许看来,一家五口(两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至少要有20亩地才能有起色。”这是指,只有这个数量的土地才有可能支付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医疗支出,否则,“完全靠种地,想送一个孩子读大学,不可能。”

这就是学者所说的,解决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让农民离开土地,而不是让他们回到土地上。同时不能因为政府补贴农业,民工要求合理工资而惊呼“中国工业的竞争力将受损”,在这一点上,深圳一位官员显然更有见地,“如果一个企业连最低工资都无法兑现,那这个企业在竞争中也必然要被淘汰。”

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使政策配套,使农民能够自由流动,同时尽可能多地向农民提供职业培训。这些措施,将在任何时期都有助于农民增收,长远而言,这是根本解决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惟一路径。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