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当出差公告岂是文字游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5:07 证券时报 | |||||||||
长时期在国外“从事商务活动”的某上市公司董事长终于有了音信,公司昨日公告称,由于董事长大人身体欠佳和商务繁忙,已申请辞去公司职务。联想到公司去年发布的一则信息,称公司董事长2004年7月20日至2005年6月30日在新西兰从事相关商务活动,昨日的解释似乎是对去年公告的一种回应交待。但连续长时间待在国外,而如今却突然一纸公告宣布辞职,个中缘由颇令人玩味。
此一情形和达尔曼有着惊人的相似。达尔曼董事长许宗林2004年6月移居加拿大的时候也称自己是从事商务活动,帮助公司海外融资,并承诺2004年7月15日回国,但却迄今未归。经查实,在出国前后,许宗林指使公司财务人员将达尔曼资金4.83亿元划往关联公司,其中1.49亿没有归还,许宗林将其兑换成美元并将1000万美元转入了自己在加拿大的私人账户。某上市公司的这位老总也是这样,2004年1-9月,其通过关联公司累计从上市公司划走资金70630万元,截至2004年9月30日,尚有26198万元资金没有归还。唯一不同的是,许宗林是一去不复返,而这位老总多少有了一点消息,但这种人不见回来、就地解甲的敷衍方式,与先前大家普遍认为的失踪又有何异? 对于董事长、高管失踪,上市公司一向是发布信息披露公告代替“寻人启事”。不过,历来总是“话到嘴边留三分,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开始的时候,上市公司对于高管外逃,是绝口不提的。国电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前名誉董事长、董事高严外逃,公司2002年10月10日公告称∶“关于近期有关公司的传言,公司已向国家电力公司询问,尚未得到答复”。非但不说“外逃”或“失踪”,而称之为“传言”,还把信息披露的责任推给了高严担任党组书记、总经理的大股东身上。可是,后来所谓的“传言”被证实了,国电电力却至今都并未兑现“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承诺。 眼看失踪外逃的高管多了起来,加上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严格起来,上市公司总算开始正面应对了。但是,依然是不说失踪,而说“无法取得联系”。2003年11月4日,啤酒花发布公告称,“已经无法与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取得联系”。 就在艾沙由夫“失踪”的前几天,他还主持召开董事会,并审议通过了啤酒花的2003年第三季度报告。艾沙由夫已经携款外逃,警方发出了通缉令。啤酒花已经披露的和在这次事件中自查发现的担保合计接近18亿元,然而公司2003年的净资产只有不到6个亿,他留下了一个无底的黑洞。 对高管外逃信息披露还有一种花样是不说失踪,而说“因病出国就医”。南华西董事长何竟棠自2003年1月因病出国就医,至今未回国,未能履行其董事长职责,包括参加审议公司年报等重要事项的董事会会议,以及公司的重组工作等。托普软件的前董事长宋如华理由同上,还借病拒绝了四川证监局令其回国配合调查的要求。原诚成文化董事长刘波外逃也是托的病,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当时的奥园发展。 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到位,是造成失踪事件“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主要原因。而信息披露为外逃的“长者”讳,恰恰在无形之中为他们继续利用当家身份为非作歹提供了掩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