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福勇
稳健财政政策下地方财政收支是否会收紧?和谐社会架构下地方财政的支出比例如何协调?原有的地方债务尤其是县乡债务如何逐步消化?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面前时,一个共识是,地方财政最大的难点和压力来自于供需矛盾扩大,这个扩大是指财政数额总量的供需矛盾扩大。
需求大于预算,财政力不从心
“稳健并不表示财政支出会减少,财政的总量支出每年都会增长,只是这个增长的速度与比例如何协调稳健的实施。”
作为手握一个直辖市地方财政大权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财政局局长马千真并不因为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而觉得自己手中掌握的“钱袋子”日后会有所“节留膨胀”,相反让她感觉到的是“我们最大的压力还是供需矛盾”,“量化的说,比如我们要建立城市救助体系,这个救助体系国家原来有标准,但很低,现在这个方案出来了,需要增加很多投入,我们就寄希望于今年的财政超收。可是问题是,这些项目包括其它类似的很多项目在当年的预算里并没有,但是具体支出却会在今年的财政支出上显现。”
马千真表示,正是这种或隐性或显性的支出数额是财政压力最大的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对记者表示,现行的财税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分税制”改革初衷是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财力“办大事”,在这种“导向”影响下,省、市、县都有集中一定财力的倾向,留给乡镇一级财政的大都是数额小而分散的零散税源。减免农业税、(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使乡镇财政收入更加“枯竭”。二是“分税制”实施时,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责任并没有严格界定,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目前地方财政在公共产品上承担的支出比例约达70%,而分配的税收仅占45%左右。三是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贴总量不足,平衡和调节落后地区综合财力差距的作用非常有限。
地方财政的和谐比例支出仍需政策倾斜
马千真同时认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对西部有影响,但西部省市仍希望中央能够在一些口径上向西部倾斜。因为中央在西部有很多大的项目,肯定需要政府投资。这些项目其实不只是所在各个省区受益,最后受益的是全国尤其是东部,比如西气东输项目。另外,由于国债项目有些调整,虽然国家对西部的百分比没有减少,仍有40%,但是这40%中间仍然包括国家大的项目如西气东输等在内,实际上用于本地建设的资金不多。
当前来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对西部省市影响最大的就是“出口退税”机制,马千真希望中央在完善方案的时候能考虑到西部地方的承受力。
作为重庆市来说,马千真表示,市一级财政中市里保留25%,75%向区县一级倾斜,这75%就将用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这个比例就可以说明,今后在财政支出上上一级应更多的支持下一级尤其是基层,解决其在财政供需上的矛盾。
欧成中建议,在解决财政供需矛盾与问题时,中央和地方要由税收分享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税种”分享为主,明确中央财政征收税种和地方财政征收税种,实现真正意义的“分税制”。
统一乡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根据事权分配财权,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不能转嫁给下级,上级政府委托下级政府承办的事务,应足额安排专款。应考虑农村义务教育放在县级,由县级以上政府财政承担。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发展落后的地区要适当核减上解基数,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总量,减少转移支付的随意性,杜绝“跑部钱进”的现象。
把削减乡镇政府债务作为考核乡镇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对乡镇财政的债务,要全面调查,弄清历史,摸清底数,分清责任,本着谁受益谁负担、谁借债谁偿还的原则,给予消化,实现新债不生,旧债递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