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4年珠海市经济运行分析及2005年展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14: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4年,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五次党代会及张德江同志考察珠海重要讲话等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果断有效地化解了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珠海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期目标完成良好,人均GDP等多项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延续了2003年出现的企业自主投资、消费结构升级和出口需求增加为动力的扩张势头,整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
运行平稳。据初步核算,全年珠海市生产总值为546.28亿元,同比增长13.8%(文中除特别说明外都为同比增减)。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11.4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16.20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3.8:56.4:39.8调整为2004年的3.4:57:39.6,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个和0.2个百分点。

    一、2004年珠海市经济运行情况

    (一)整体经济增长较快,运行平稳,年人均GDP突破四万元

    2004年,珠海市整体经济的增速比预期目标高0.8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速略低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的增长水平。四个季度的累计增速分别为11.2%、12%、13.1%和13.8%,增速逐季平稳加速,表明珠海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有所巩固,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加强。

    “十五”计划中预期到2005年人均GDP达4万元。据初步核算,2004年珠海市人均GDP达4.18万元,突破5000美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

    (二)三次产业供给良好

    从供给角度分析,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供给活力较强。

    1、农业保持平稳发展

    2004年,珠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种植面积,通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移就业等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努力克服“禽流感”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31.01亿元,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6.31亿元,增长7%;林业产值0.11亿元,增长1.9%;牧业产值4.1亿元,下降3%;渔业产值18.69亿元,增长7.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1.81亿元,与上年持平。农业生产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优化,水产养殖面积比上年增加了3.9万亩,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34万亩,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15万亩和0.30万亩,三鸟饲养量同比增长45.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48元,同比增长9.6%,其中斗门区和金湾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752元和6127元,分别增长10.1%和9.8%。

    2、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91.28亿元,增长24.4%,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1200亿元的预期目标,比2000年翻了一番。完成工业增加值261.3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4.28亿元,增长16.8%。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拉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是拉动珠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79年建市以来,除1982年外,珠海市工业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2.67亿元,增长24.8%,工业销售产值1229.78亿元,增长25.4%,工业产销率达到97.4%,同比提高0.55个百分点。

    工业支柱行业发展加快。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分布在31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增长的行业有24个,占77.4%;其中有9个行业的增速超过20%,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支柱行业,这4个行业的增加值为147.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8%,增长26.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1个百分点。增加值下降的行业仅有7个。

    3、第三产业较快增长

    经历了2003年“非典”的影响,2004年服务业恢复性增长,旅游升温明显,交通运输邮电业发展加快。

    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3.72亿元(部门测算数),增长23.9%。全年累计接待过夜游客561.18万人次,增长28.1%,比“非典”前的2002年增长13.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40.32万人次,增长33.1%;接待国内游客420.86万人次,增长26.5%。

    交通运输邮电业正加快发展,全年预计完成货运量4370万吨,旅客发送量4320万人,分别增长3.3%和30.9%。港口货物吞吐量3203.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4.8万标箱,分别增长29.7%和9%。民航货邮行吞吐量13705吨,民航旅客吞吐量77.23万人次,分别增长27.7%和27.6%。邮电业务总量完成42.31亿元,业务收入24.93亿元,分别增长23%和6.2%;全市移动电话(含储值卡)用户180.9万户,增长13.8%。

    (三)三大需求旺盛

    从需求角度分析,居民消费得到进一步的释放,消费需求有所扩大,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出口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1、消费市场畅旺。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9亿元,增长13%(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餐饮业零售额28.87亿元,增长19.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0.95亿元,增长12.3%。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书报杂志类等商品的零售额增幅都超过20%。

    珠海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平均总指数上涨2.9%,增幅低于全国的水平。从商品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8.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8.4%;居住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9%和0.4%;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则略有下降。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开始改变,从9月份起涨势趋稳,并呈回落趋势。12月份与同期比上涨2.4%,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珠海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14,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其中,钢铁、水泥、石油、电力等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格指数超过110%,大大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依然较高,成本推动的压力明显增大,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先降后升,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84亿元,同比增长27.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7.6个百分点,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1.9亿元,增长34.6%;更新改造投资16.06亿元,增长56.4%;房地产开发投资40.46亿元,增长4.4%。按三次产业投资划分,第一产业投资额为1.65亿元,增长26.9%;第二产业投资额为96.16亿元,增长32.4%;第三产业投资额为82.04亿元,增长26.3%。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国家重点控制的钢铁、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投资趋于合理增长。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2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7.62亿美元,分别增长11.6%和10.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70亿美元,增长23.8%(商务部口径)。

    3、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18.13亿美元,同比增长30%,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增速名列全省第十名,在珠三角排第三位。其中出口90.4亿美元,增长30.8%;进口127.73亿美元,增长29.4%。

    (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

    1、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81,同比提高0.06个点。在列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考核的七项指标中,同比趋好的有四项:总资产贡献率7.79%,上升0.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31次,加快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23%,上升0.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7.4%,提高0.56个百分点。同比变差的指标有三项:资本保值增值率105.79%,下降6.3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58.71%,提高2.63个百分点;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99270元/人年,下降2.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0.49亿元,增长30.4%,增速同比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62.9亿元,增长24.2%,亏损企业亏损额12.41亿元,增长4.05%。

    2、财政收支稳步增长,金融平稳运行。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46亿元,按市年初预算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1亿元,增长12.5%。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9.71亿元,比年初增长1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08.57亿元,增长14.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17.18亿元,与年初持平。

    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珠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47元,同比增长10.5%。

    (五)经济趋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同步发展。2003年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势头明显,而2004年东西两翼比翼齐飞,发展速度接近。全年珠海市东部地区(市属、香洲、万山)实现工业增加值160.2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1.3%,增速为14.7%;西部地区(斗门和金湾)工业增加值为101.07亿元,增速为16%。

    2、内外源经济趋向协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三资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0.72亿元,增长10.2%,增速低于工业的总增速,说明内资企业增速高于三资企业。其中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60.8亿元,增长2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9%。据珠海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初步结果显示,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5.05万户和0.89万户;民营商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91亿元,增长11.8%。华发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德豪润达(资讯 行情 论坛)、广东威尔和东信和平(资讯 行情 论坛)先后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发行上市,打破了珠海市多年没有企业上市融资的局面,为珠海市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起到带头作用,也带动了珠海市内资企业的发展。内源经济加快发展,将打破珠海市外向经济一枝独秀的格局,促使内外源经济趋向协调发展,为珠海市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打下基础。

    3、企业经济景气状况良好。从宏观经济景气状况来看,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状况偏好的占52.03%,认为持平的占42.34%,认为偏差的占5.63%,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6.40点。从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状况来看,企业家们认为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偏好的占56.43%,认为持平的占31.82%,认为偏差的占11.75%,企业景气指数为144.69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都处在“较为景气”区域,说明珠海市经济发展环境良好。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2004年珠海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也应该看到经济运行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周边城市的对比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一)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速度与珠三角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从珠三角各市主要经济指标表中可以看出,珠海市全年生产总值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9位,增速排在第7位,并且大部分总量指标排在第6位之后,说明珠海市的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这其中固然有珠海市城市规模较小的原因,但深圳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珠海市当前的紧要任务是抓住机遇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

    2004年珠三角各市主要经济指标表1

城市          本地生产总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    规模以上工业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加值(亿元)   总产值(亿元)     额(亿元)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广东省     16039.46   14.2 7086.36    22.4 26720.87    22.8 5983.27    19.9
广州市      4115.81   15.0 1427.27    22.7  5043.33    22.9 1321.96    12.5
深圳市      3422.79   17.3 1813.48    23.8  6509.27    24.8 1090.14    14.9
珠海市       546.28   13.8  254.28    16.8  1262.67    24.8  179.84    27.5
珠海排位          9      7       8       9        7       3       8       3
佛山市      1656.46   16.3  812.64    23.1  3331.31    24.9  565.40    33.4
惠州市       685.14   15.1  255.43    17.7  1119.78    14.5  288.84    26.4
肇庆市       548.51   13.2  128.07    19.4   538.47    21.5  144.71    26.1
江门市       834.56   12.2  299.75    18.4  1322.85    16.1  197.88    22.8
东莞市      1155.30   19.6  717.07    24.7  2583.22    24.3  427.84    34.0
中山市       610.14   18.7  393.63    24.7  1694.71    27.8  291.29    11.2

    2004年珠三角各市主要经济指标表2

城市        社会消费品零售   外贸进出口总额      外贸出口额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居民消费
             总额(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收入(亿元)  价格总指
                                                                                 数(%)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累计
广东省     6370.42    13.6   3571.3    26.0   1915.6    25.3   1416.87    16.1   103.0
广州市     1675.05    12.1    448.0    28.2    214.7    27.1    302.82    19.2   101.7
深圳市      915.45    14.2   1472.8    25.5    778.5    23.6    321.75    20.2   101.3
珠海市      179.89    13.0    218.1    30.0     90.4    30.8     34.46    18.6   102.9
珠海排位         8       7        4       3        6       3         6       7
佛山市      542.19    14.6    216.9    31.7    138.3    35.3     95.29    16.3   102.7
惠州市      212.75    17.1    166.4    26.7     87.4    22.3     25.42    19.3   102.1
肇庆市      193.91    13.3     19.0    21.7     12.4    12.9     17.18    19.0   103.1
江门市      311.57    12.1     78.5    33.6     50.8    39.0     28.94    18.4   102.5
东莞市      389.04    15.1    645.2    24.1    351.9    26.1     82.64    22.5   103.0
中山市      178.84    16.4    156.2    19.0     99.9    21.1     34.54    19.9   103.1

    (二)工业的运行质量偏低有待提高。据初步统计,2004年珠海市的工业增加值率为20.2%,比2003年下降1.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在全省中属偏低的城市。受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影响,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3.1个百分点。假如2004年珠海市的工业增加值率能够提高1个百分点,则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将提高约5.6个百分点,珠海市生产总值的增速将提高约2.7个百分点。因此做大珠海市经济总量的同时,也要提高珠海市经济的运行质量。

    (三)土地、水、电力等生产要素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珠海市的土地供应紧缺;二是电、煤、油、运供求矛盾突出;三是近年来每年约有半年的时间淡水供应紧张。生产要素供求紧张成为制约珠海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交通末梢的格局仍未明显改变,物流成本偏高,影响企业竞争力。珠海市有良港却没有铁路通达,有机场没有高速公路配套,到目前为止,珠海市还处在交通的末梢,虽已有规划,但成为现实还要假以时日。物流成本偏高,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也影响投资的积极性。

    (五)外贸依存度太高,内源型经济底气不足。2004年珠海市每创造1元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额达0.4美元,在珠三角仅次于东莞和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57.1%,三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8.5%,表明珠海市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外贸依存度太高,内源经济发展明显不足。由于受新的退税政策影响,使各区和企业外贸出口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将会对珠海市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六)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从斗门和金湾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市区明显偏低(约1.32万元,比市区低27.8%)。

    三、2005年珠海市经济发展展望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2005年支持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张的各种有利因素虽然不会发生大的逆转,但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困扰,如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美元汇价跌势不止,利率上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转向紧缩等等,因此权威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比2004年有所放慢,增长速度将为4.3%,比2004年略低0.7个百分点。国际经济环境总体来说不会对珠海市的出口产生太大的影响,但由于近两年的出口增幅都较高,由于基数的增大,增幅会有所收窄。

    从国内环境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双稳健”政策。我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的内在增长动力还较强,国内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一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消费者信心指数企稳回升,因此经济发展不会“大起大落” ,宏观调控的目的也是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从周边环境看,珠海市在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港珠澳大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珠海“段将启动建设,横琴岛合作开发有所进展。经贸交流取得新成效,珠海市经贸代表团在首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上达成合作项目52个,合同投资金额近76亿元人民币;在第96届广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经贸交流会上,珠海市代表团取得好成绩。区域合作与发展取得的成效,将为珠海市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也必须看到,珠海市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因素。比如土地供应政策趋紧、劳动力出现短缺;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带来的通胀压力较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比较困难;电力、煤炭、石油和水等供应趋紧也将抑制增长潜力的发挥。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如果2005年世界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珠海市经济的增长速度有可能在2004年较高增速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从生产角度看,2005年中央加强农业的各项政策不会改变,农业将保持稳步发展;受宏观调控措施和较高基数的影响,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略有减缓的趋势;第三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将比2004年略有提升。

    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将大体稳定并将有所提升。由于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加之消费环境在进一步改善,2005年居民消费仍将会保持稳定较快增长。随着区域中心城市的确立,交通环境由末梢向枢纽转变,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公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将带动珠海市房地产、汽车等消费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在适度较快增长区间,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势头仍可以延续,外商投资骤减的可能性不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为使珠海市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在新的一年必须继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抓住时机更积极地推进改革,密切监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利和不确定因素的动向,适时适度科学调控。

    1、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处理好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中央“双稳健” 的政策宏观调控,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要认真分析宏观调控政策的机遇,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处理好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2、通过提高经济效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增加值率

    不断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鼓励外资企业在珠海市设立销售和研发部门,完善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生产链,解决目前外资企业主要在珠海市从事加工装配低附加值生产的局面。加强监管,防止部分外资企业以高进低出的方式转移公司利润。通过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等手段,努力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优化经济结构,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

    3、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保护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2003年珠海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和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和保护好民间投资;坚决贯彻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企业在投资方面的决策权,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4、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

    首先,通过提高广大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其次,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增强农民的商品购买力,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再次,“汽车” 、“住房” 消费为龙头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形成,通过引导消费观念,树立消费信心,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变。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就业

    要充分考虑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建立起对社保资金使用定期稽查的监管机制,防止社保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流失;扩大企业及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证应缴费用及时到位;政府要进一步增强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意识,规范和发展就业中介机构,努力扩大就业面;努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搞好经济环境建设,拓展就业渠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珠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