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注水”根在制度缺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14:02 证券时报 | |||||||||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两会”期间透露的一个数字把国人吓了一跳。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比国家公布的GDP增速高出了3.9个百分点,足足多出了2.6万亿元。地方政府报上来的数据“注水”的成分非常惊人。 李德水还根据多年的数据总结了这样一条规律:中央、省、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种解释是统计核算口径不同造成的,比如由工农业总产值换算成增加值时,一些地方在增加值率的选取上就高不就低;一些跨地区的大公司的产值被各地方重复计算。这种解释听起来有道理,但细究起来是站不住脚的。统计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应该是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如果连统计标准都不一致,那么这么多年的地方政府的统计结果还有多少可信度?统计标准是很容易统一的,如果多年来统计标准不一致,那只能说管理上出了问题。 因此,我们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解释———高估虚报,也就是说地方统计局在往统计数据里“注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奥妙所在就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考核机制。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主要看经济有没有增长,最直接的指标就是GDP。据说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市任职时,市计委提出GDP增长13%,他认为“太低”,要计委“好好挖掘一下市里的经济增长潜力”。计委将数字调到15%,王怀忠仍不满意。计委只好又调整,将15%改为18%,仍遭到否决。最后,王怀忠将增长目标定为22%。2001年的调查显示,当地GDP实际年均增长4%。“计划”没有实现,王怀忠却步步高升。 如果地方统计局不属于地方政府管理,也许不会出现“注水”的GDP,但是现实情况是,地方统计局一方面统属国家统计局领导,另一方面属于地方政府直接领导。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地方统计局要想保住饭碗,只能根据上面的意思往GDP里“注水”了。今年2月,安徽省蚌埠市统计局局长刘敏跳楼自杀,至于跳楼的原因,当地官方的说法是“因精神焦虑症导致非正常死亡”,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刘敏是因为统计压力太大而跳楼。民间的这种说法有多大可信度我们无法验证,但是从这种说法里,不难看出双重管理给统计工作带来的压力。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都是对上面负责,而不是对当地群众负责,所以“注水GDP”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可喜的是,从今年起,这种局面有可能彻底改变。中央政府大力提倡“绿色GDP”,并在十余个省开始试点,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有了很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制订了《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的意见》,建立地区GDP数据联审制度,并且提出逐步建立下算一级的制度。有了这两个制度,地方政府操纵GDP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可以预见,地方政府卖“注水肉”的历史即将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