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4年福建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及2005年展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1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4年,福建省工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克服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带来的困难,发挥比较优势,全省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04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占GDP的41.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53.0%,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一、2004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㈠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⒈工业生产总量跃上新台阶。2004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自6月份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后,下半年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都在500亿元以上,12月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639.3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31.19亿元,增长26.6%。实现工业增加值1845.78亿元,增长23.5%,比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高8个百分点。

    ⒉工业生产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有所提高。稳定性表现在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较为平稳,趋于稳定,呈现出在一个较快速度平台上运行的态势。一季度增长25.3%、上半年增长27.7%、1-3季度增长27.3%,全年增长26.6%。季度增速均保持在25%-27%之间。协调性表现生产增长与用电量增长趋势一致,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长25.3%,工业用电量增长20.9%,上半年工业生产增长27.7%,工业用电量增长18.1%,前三季度工业增长27.0%,用电量增长21.3%,12月末工业增长26.6%,用电量增长23.5%。

    ⒊重工业带动作用成效显现。2004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总产值3476.60亿元,增长25.2%,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954.59亿元,增长28.3%,增速快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高3.1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54.1%,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贡献率达到51%,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3.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主导地位,表明福建省进入了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标志着福建省工业结构正在稳步升级,重工业对全省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⒋各设区市增长水平差异较大。全省九个市工业经济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但各市间增长差距较大,不均衡特征明显。增幅最高的漳州市达44.1%,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7.5个百分点,最低的三明市仅为18.1%,比全省平均水平慢8.5个百分点,高低相差26个百分点。

    ㈡工业结构在调整中趋于优化

    工业结构的调整涵盖了各行业、各地区以及企业产品的市场投向等。

    ⒈技术含量相对高的产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的份额进一步提高。2004年福建省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壮大,实现工业总产值1377.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4%,同比增长40.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1.8%,拉动全省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高技术企业产销衔接、出口交货值均好于全部工业。高技术企业全年完成销售产值1354.65亿元,同比增长31.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8.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2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788.17亿元,同比增长45.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

    ⒉企业的聚集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2004年工业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84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6.8%,完成总产值2663.2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1.4%,比去年同期增长3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8.7%,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工业园区企业产销衔接、出口交货值均好于全部工业。2004年工业园区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588.66亿元,同比增长31.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1313.43亿元,同比增长41.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⒊工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三资”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近年来,福建省在做大做强工业的目标带动下,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联大靠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工作的力度,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各种经济类型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国有、集体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1.84亿元和186.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8.2%。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50.85亿元,增长31.7%;“三资”企业完成总产值3995.00亿元,增长26.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为63.3%,拉动工业增长16.9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集体企业的比重下降,由上年末的11%下降到9.1%,股份制、三资的比重则不断上升,二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末的85.3%上升到88.5%,比上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⒋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保持快速增长。工业企业紧紧抓住消费热点,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满足生产、消费的需要,在统计的285种主要产品中,有74.4%的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增幅在20%以上的占42.1%。在全部能源产品中,除水力发电(下降18.2%)外,其余的如原煤、火力发电、原油加工、液化石油气、焦炭等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日用轻纺产品大多保持增长,增长较快的有食用植物油、罐头、碳酸饮料、纱、棉布、服装、皮鞋、家具、照相胶卷、合成洗衣粉、牙膏、日用塑料制品等,增幅均在20%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建材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生产,保证市场需求,水泥预制管桩、大理石板材、花岗石板材、釉面砖、墙地砖、卫生陶瓷、日用陶瓷、线材等均保持增长;高新技术产品方面,电子产品中的移动电话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显示器、激光视盘机、微波炉、家用电热烘烤器具、笔记本电脑等产量的增长均在两成以上。

    ㈢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2004年,福建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⒈整体运行质量提高。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综合效益指数为155.20,同比提高4.96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列入考核的七项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比分别提高0.04、0.60个百分点和12.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同比加快0.1次,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则比分别下降0.31和0.22个百分点。国企表现突出,综合效益指数高达191.00,同比提高21.0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等的综合效益指数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比分别提高13.8、5.5和4.82个百分点。全省9个设区市,除南平市外,其他各市的综合效益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龙岩、福州和泉州综合效益指数提高较快,分别比上年提高10.52、7.83和7.44个百分点。

    ⒉企业盈利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0.64元、增长23.8%。各经济类型工业中,“三资”工业、国有工业、股份合作工业、集体工业的盈利水平均有较好的表现。全年“三资”工业、国有工业、股份合作工业和集体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243.50、23.75、2.71和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1%、27.9%、27.6%和14.4%。

    从行业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盈利增长最快,利润增长分别达9.5倍、155.9%、147.1%、74.2%和59.5%。企业的盈利水平也趋于集中,主要分布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及能源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五大行业的利润总额合计为170.67亿元,占全省工业盈利总额的48.6%。

    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增长较快,2004年全省工业上交税金194.09亿元,增长13.9%。

    ⒊工业的融资能力提高。2004年全省工业的财务费用支出为73.34亿元,增长11.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利息支出58.03亿元,增长9.1%,扭转了上年负增长的态势。负债总额的增长也反映了企业借贷的增长,2004年全省工业负债累计增长16.9%。

    ⒋对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对劳动力资源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吸纳劳动就业人数增加,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共吸纳就业人数245.81万人,增长15.0%。其中迅速发展的民营工业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员数万面格外引人注目,民营工业多属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2004年全省民营工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223.96万人,增长16.6%,增幅较同期全省增幅高1.6个百分点,比上年多吸纳31.90万人。二是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00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为7.65亿元/人,增长12.0%,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㈠工业经济结构演进与重化工业阶段耦合是其深层次原因。分析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不能不着眼于其所处的宏观背景。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工业化演进到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投资品需求强劲,拉动以提供投资品的工业行业快速增长;这一阶段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急剧膨胀,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对规模经济有严格的要求,这一点正与福建近几年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的举措相一致。这两点共同作用,推动了福建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㈡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在国家持续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开始调控,但投资增幅仍居高不下。200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业类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基建类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与此相应,工业投资增幅也不断提高。各地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培育产业集群,做好重大工业建设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推动了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全省城镇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7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8%,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投资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化,技改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一定基础。

    ㈢内外环境向好,内销及出口均高速增长。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6270.66亿元,增长29.1%,增幅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内、外销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内销产值4036.55亿元,增长26.4%;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234.11亿元,增长34.2%,它们对销售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7%和40.3%,各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4个和11.7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广阔,内需潜力巨大,一个微小的需求乘上中国13亿人口,就形成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市场。由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不断增强,消费热点由家电变为电脑、住房、汽车从万元级迈上了十万元级的台阶。由此推动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光通信设备、汽车、房间空调器、钢材等产品大幅增长。

    在出口方面,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电子及传统特色等产品国际市场活跃,全省相关行业出口增长强劲。1-12月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出口交货值分别为14.15亿、8.48亿元和113.33亿元,分别增长70.0%、37.7%和36.8%。家具、农副产品、化纤、纺织、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传统出口行业继续保持较好增势,其中,家具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30.5%、53.0%、67.2%和30.8%;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58.7%、59.9%和45.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48.3%、33.8%和19.8%。

    ㈣主要行业和产值前百家企业拉动作用显著。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5个行业均保持了增长,其中生产增幅在30%以上的行业有12个。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电力、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2个完成产值超过200亿元的行业共完成总产值4604.31亿元,增长27.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4.6%,拉动工业增长19.8个百分点。

    产值前百家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以产值排序的前100家企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2384.97亿元,增长25.4%;实现销售收入2323.40亿元,增长27.6%;创利润总额158.48亿元,增长22.7%。其现价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7.1%、37.4%和45.2%,这三个指标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6.3%、34.9%和43.5%。大企业对全省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㈤三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电子、机械、石化等三大主导产业平稳增长,2004年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01.3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6.7%,增长27.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3.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工业一直保持龙头地位,全年完成总产值1207.66亿元,增长4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9.4%,居各工业行业之首;机械装备业完成产值1002.71亿元,增长17.7%;石油化工业完成产值790.99亿元,增长18.9%。三大主导产业产销衔接,2004年完成销售产值2931.11亿元,产销率为97.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机械、石化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8.49%、96.36%和98.04%。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2004年共完成出口交货值1242.1亿元,增长40.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高达48.3%,机械、石化工业出口交货值则分别增长37%和24%。

    ㈥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的领跑带动作用显著。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紧紧抓住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这三个市积极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加大企业改革、改组和改制力度,着力培育和造就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产值4853.0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75.5%,增长27.8%。完成销售收入4503.34亿元,占全省工业的72.5%,增长29.1%;创利润总额236.7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74.5%,增长26.6%。三市工业现价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量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9.7%、70.6%和81.5%,三市对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领跑带动的重要作用。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速度、效益都有新的提高,但工业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困难。

    ㈠煤电油运等传统瓶颈凸现,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煤炭方面。福建省煤炭资源比较缺乏,全省用煤量的60%要由外省解决;电力方面,福建省电力结构中水电所占比重将近一半,来水对福建省的供电能力影响很大,2003年以来由于持续干旱,造成电力缺口增大,2004年尤显突出。全年全省实际限电达到18.2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形势较为严峻。运输瓶颈是另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由于这几年福建省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运输矛盾有所缓解,但福建省原材料、能源主要依靠省外调入,铁路、水路运输制约瓶颈再次突显出来,有相当一批企业陷入有市场无运力的困境,产成品库存急剧上升,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㈡融资困难,资金供给紧张,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国家实行收缩银根的宏观调控政策,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银行商业化以来,效益好的企业资金供给较为宽松,但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下降,贷款难、担保难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发展后劲不足。据省企调队统计资料反映,四季度企业融资指数为97.70,虽比三季度上升1.6点,但仍在不景气区间运行。此外,两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表现得尤其严重,企业之间账款相互拖欠,产成品占用过多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改观,更使企业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也是企业生产正常运作的一大障碍。12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净额高达792.8亿元,增长25.8%。

    ㈢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工业增长乏力。受全国汽车生产形势的影响,2003年工业经济总量排第四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比上年下降7.8%,生产汽车5.85万辆,下降32.6%。2003年工业经济总量排第七位电力行业完成总产值只增长14.4%,完成发电量659.64亿千瓦时,增长8.0%;三大主导产业中,机械装备业完成总产值增长17.7%,石化工业完成总产值增长18.9%,都低于全部工业的增幅;产值前百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84.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1%,增长25.4%,比上年增速回落6.8个百分点。在这百家工业企业中有16家企业产值增幅比上年下降,有66家产值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要行业、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出现增长乏力或负增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㈣产销衡接情况不够理想,产成品资金上升较快,部分行业产销率下降。2004年,工业产销衡接情况不够理想,全年12个月中,1-8月各月的产销率均在97%以上,9月份以后上升到97%以上,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72%,比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销售并没有同步跟上,产品库存上升,资金积压。全年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305.19亿元,比上年上升27.6%。

    在大类工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产销率低于上年同期,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的行业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降3.9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降3.2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降2.8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降1.75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降1.49个百分点)、家具制造业(降1.47个百分点)和造纸及纸制品业(降1.02个百分点)。

    ㈤原材料燃料价格持续上涨,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上升。目前,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但是由于工业消费品基本上处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企业不可能把增加的成本完全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因此相对于成本提高而言,产品的销售价格提高幅度要小,从而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004年福建省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6,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113.3,两者倒挂10.7个点,工业品价格仍呈“高进低出”的格局,工业品价格这一走势使企业生产成本逐步上升。全省工业产品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合计5479.32亿元,增长30.9%,增幅高出产品销售收入0.8个百分点,成本和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8.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赢利能力面临考验。目前全省工业企业利润升幅大,主要是靠龙头企业的拉动。2004年,全省利润超过5千万元的89家企业共实现利润214.18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61.1%,增长33.2%,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18.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和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赢利能力受到削弱,部分企业转为亏损。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亏损企业1846个,比上年增加15.8%,亏损面17.7%,亏损企业亏损额33.63亿元,比上年增亏43.9%。

    四、2005年工业发展对策建议

    展望2005年,福建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着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㈠从国内环境看

    一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描绘了2005年的经济工作图景,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增加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重点建设资金;二是目前经济运行正处于上升期,三大需求共同作用的趋势增强,投资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仍将保持较高增幅,经济增长的潜能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发挥;三是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不断提高;四是供给支撑能力有保障,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将稳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福建省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能够支持经济较快发展;五是区域工业基础条件日臻完善。多年来福建省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多种所有制经济活跃的企业基础,依托遍布各地的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积极发扬勤于劳作、勇于拓展、善于经营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工业发展较快。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大范围、大力度的企业改革和改组,进一步激发了工业经济活力。广大企业能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灵敏反应,能按国内外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节奏和市场拓展方向,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这是国内外市场基本相同的大环境下,决定区域工业增长水平的关键因素。

    ㈡从国际环境看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明显复苏,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加快,这对于福建省非常有利。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和亚洲等我国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还会保持增长态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际投资依然活跃,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比较有利。

    在看到有利因素时,还要认识到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制约依然存在,成为阻碍工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因:一是电力、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瓶颈制约依然突出,仍将会对明年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二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缓解,又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矛盾。特别是工业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企业成本压力增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三是从长期看,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期石油价格高涨的负面影响尚难估量,国际贸易摩擦有加大动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预期带来一定阴影。

    保持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福建工业既要认清自身的不足,也应该有足够的信心继续保持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当务之急是要把握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加速调整结构,在产业的高度化和高效化方面创造优势,增强福建省工业的竞争力。为此,提出2005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㈠抢抓机遇,乘势调整。福建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既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拧住结构调整不放松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国工业化进入重化阶段,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的宏观原因。后者对福建省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机遇难得,稍纵即逝。面临这一机遇期,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要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技成果和专利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进一步提高工业更新改造投资额的比重;同时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㈡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壮大骨干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推动民营工业加快发展,提高民营工业产值的比重。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资本投入到工业发展中;出台有关政策,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扶持民营工业的发展和做大做强,推动其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福建省加快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㈢尽力缓解能源和交通制约。着力克服“电荒”,强化电力运行和需求侧管理,抓好有序用电,努力采购省外电,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矛盾,确保在严重缺电情况下全省供用电局面基本稳定。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油价走势,认真研究对策。统筹安排好重点物资运输,尤其是千方百计保证电煤及时运输;把治理公路超限超载与规范公路收费结合起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提高运输通达效率。

    ㈣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重视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新问题。坚持有保有压,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及时提供必要的流动资金贷款,尤其是帮助成长型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的矛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调整结构的项目,积极给予支持。

    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狠下功夫。坚持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经济发展新路,着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现代发展模式,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一是大力促进清洁生产。重视按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抓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促进区域性、行业性清洁生产的实施。坚决执行环保法规和标准,强化企业环保管理,加快实现环保战略从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经营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根本转变。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源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节约使用各种生产要素,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突出抓好以节电为重点的节能工作,完善节能管理监督体系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着重抓好主要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

    ㈥加强监测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术,跟踪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变化,准确把握投资、进出口、消费、金融等宏观经济形势可能对福建省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二是要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监控,分析现状,把握趋势,做到心中有数,要及时掌握重点行业运行动态情况、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产品价格的动态变化,通过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主要产品的动态变化跟踪分析,及时发现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超前研究应对措施,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努力提高驾驭和调控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的水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福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