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世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09:31 中国经济时报

  述评本报记者 曾业辉

  2004年12月26日下午,印尼巴厘岛海滨某度假酒店前,一中年男子死死抱定一棵棕榈树,汹涌的海水很快没过他的头顶,他甚至没来得及呼救,但绝望而恐惧的眼神却烙在了亿万人的心中。

  垮塌的海堤、破碎的房舍,28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印度洋大海啸再一次责问人类,到底谁是主体谁是受众?

  这不是一次人为的环境灾难,但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方式却造就了自然对人的不同结果,灾难周边国家的“原始”居民大都得以幸免,而来自文明世界包括来自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却只能哀号奔逃。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灾后调查中发现,那些珊瑚礁和红树林未遭破坏的地方所受海啸的危害,比那些珊瑚礁被破坏、红树林被砍光以改建捕虾场和海滨旅馆的地方小得多。

  灾难的结果再度警醒人们,越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就将获益更多受损更少。跨过20世纪的门槛,世界的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然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种发展阶段的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却仍然参差不齐,与自然共同迈进的脚步依旧难以整齐划一。但一个不变的事实是,我们同处一个星球,共享一片蓝天,尊重自然、共同发展也许才是最佳的理性选择。

  经历了漫长的铁血掠夺、粗伐乱垦的“征服岁月”后,人类构建起以钢筋铁骨、数字符号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在自以为是的舒适、便捷、进步意识统治下,其实也失去了许多,远离了很多我们原本应该珍惜的东西。所幸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反思、觉醒并付诸行动。21世纪的今天,沉淀在人类血液中的与生俱来的“绿色基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苏醒,不仅仅闪现在1970年4月22日为争取健康的、可持续的环境而走上街头的2000万美国示威群众的身上,更跳跃在世界各地日益增加的为健康地球而奔走努力的人们的心间,也正体现在各国政府日益强化的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施政方略当中。

  有着13亿人口、承载着巨大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压力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还是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各方面,都有着太多的重负与责任。然而,我们愿意正视并敢于担负,在和谐发展的旗帜下凝眸。我们已经出发,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所需付出的努力,需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环境压力考验中国

  十六届四中全会“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一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发展阶段,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现实状况是,有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方面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至2003年,中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1%,也就是说有超过10个日本国土面积的土地正在逐年流失,每年流失的土壤量占世界总流失量近1/10,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2003年,中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

  我国还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荒漠化土地40多亿亩,占国土陆地面积近30%,涉及18个省(区、市),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即产出的不如损失的多。而最严重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也以每年3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

  中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多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的损失达3000亿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2000多亿元。城市更缺水严重,缺水总量达70-105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4000万人。

  供需矛盾突出,江河污染却日趋严重。全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辽河、淮河、海河、黄河已有50-80%的水体降至国家标准的最差级;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同时,我国用水效率却很低,浪费现象普遍。我国的GDP仅为美国的1/8,但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41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到10倍。

  人均资源贫乏的另一面是污染严重,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居高不下甚至逐年增加。

  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60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58.7万吨,比上年增加12%;烟尘排放量1048.7万吨,比上年增加3.6%。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亿吨,比上年增加6.2%。200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6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200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而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为21691亿元,仅治污一项就耗费7.5%的收入。

  此外,中国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鼠草等灾害频发,一般年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500亿元人民币,大灾年份损失突破1000亿元。

  1997年,黄河断流220天,母亲河面临枯竭的威胁;1998年长江及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频繁的灾害最终促成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上马。然而,生态灾难及环境污染造成的总体损失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要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强,间接的长期影响更难以估算。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

  随着农耕业的不断扩张、人口的膨胀以及战乱的频发,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摆脱不了掠夺自然的轨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报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46-60%,数千年来不断锐减,至新中国成立时,森林覆盖率已降至12%。

  世界其他国家也大体相同,特别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人类盲目滥用改变自然的能力,无节制的生育、挥霍资源、污染环境,使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物种消失,森林萎缩,土地荒漠化,河湖、空气污染严重。而人口急剧膨胀的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更大,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将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归结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据统计,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的15%。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中国科学院测算,在世界平均状况下每花1美元,在中国就要花1.25美元,多出的0.25美元成本中,生态环境占0.17美元。

  我国生态环境边建设、边破坏,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目前,全国天然林不足十分之一;草原退化面积达62%;很多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30%到40%的国际生态警戒线等。

  此外,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家用电器的报废高峰已经到来,电子废物堆存、简单拆解产生严重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一些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在空气和地表水中大量存在;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生态系统,每年造成1200亿元的经济损失等。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取的。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与全球荒漠化直接有关的指标——大陆度,同现在相比将提高3.3个百分点,年平均气温预计比现在增加0.6-1.4度,旱地将年均增加0.47-0.5万平方公里;植物物种受威胁程度将提高至22%;人均水资源下降到1850立方米等。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曾提出警告,中国目前COD排放总量达1400-1500万吨,接近排放最大允许量的两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

  生态赤字及资源缺口

  仍在不断扩大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已接近U字形曲线框架的最底部,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并没有降低。我国部分地区自然资源承载力已经严重超载,而且生态赤字区正不断扩大,生态盈余区不断缩小。

  而中国国土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年遭受土壤侵蚀和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等。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生态占用将达到2.7hm2/人,比2000年翻一番多,2020年的生态赤字将达到0.99hm2/人,为世界人均生态赤字0.4hm2的2倍多。

  除生态压力加大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资源缺口逐步扩大。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中国石油产量到2010年将保持在1.68-1.80亿吨之间,只能保证需求的51%-55%,缺口达1.50-1.62亿吨。到2020年,只能保证需求量的34%-40%,将短缺2.75-3.40亿吨。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的缺口也数以亿计。

  在中国能源弹性系数已经超过1的情况下,按照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能源消耗模式计算,从2000年至2020年,中国GDP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至少增加到52亿吨,中国现有资源根本难以承受的。一方面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粗放型模式仍在继续,若不能顺利转型,不仅经济可能出现徘徊局面,对生态环境也将是一灾难。

  区域不均的制约及制度安排的缺陷,同样可能影响到环境、社会与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考验三者间的和谐程度。

  香港地球之友总干事、香港铜紫荆勋章获得者吴方笑薇诘责,全球12亿人缺水,但是美国的高尔夫球场每天耗水150亿;全球8亿多人挨饿,但95%的黄豆却用来喂养动物产生牛排;欧洲和美国花170亿美元购买宠物粮食,但190亿美元就可以解救全球的饥民,制度安排缺陷、贫富差距与环境占用的非对等关系,也有可能造就“生态恐怖”的恶行。

  2004年夏天,全国各地拉闸限电供应北京的同时,北京各大商场却寒气逼人;冬季各地限电不断,北京各商场却热得让人冒汗。北京地球村廖晓义发起的“26℃”行动恰恰证明,环境的和谐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的改善也决不仅仅是治污种草的简单治理过程。

  绿色行动呼唤世界同步

  2002年初春,北京遭到罕见规模的沙尘暴突袭,黄沙遮天蔽日,第二天,沙尘暴飘洋过海席卷韩国和日本。人类同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存,环境保护与生态改善决不仅仅是某些国家专责,共建绿色家园需要世界同步。

  中国面临巨大的环境挑战压力,其他国家同样如此,灾难从来不会因国而异,2000年,南非、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大雨滂沱一片泽国,而东非7国却出现严重旱灾,1200万人忍饥挨饿;美国龙卷风五度掠过,俄罗斯八千人丧生火海,当年全球有近十万人因灾害而丧命。显然,自然不管是无私馈赠还是引发灾害,都是作用于全球而非个别国家。

  联合国环境署设定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包括:至迟在2015年使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至迟在2015年使无法得到较好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至迟在2020年实现生活在贫民窟的至少10亿居民生活的重大改善,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全球的和谐。

  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尽管全球温室气体头号排放国美国拒绝签字,但140多个国家的共同意愿仍然反映出全球改善环境决心,美国也不可能将温室气体只排往他国而不留自家,精明的计算及纵容最终将祸及自身。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而且在很多方面我们已经落后了不少。欧美发达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正逐渐加快,其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增速大多在40%以上,循环经济也日新月异,2000年,废钢回收率德国为80%,荷兰为78%,美国为67%,而我国仅为20%。

  2005年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对外发布“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4位。然而,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仍在遭受着种种人为的破坏,大理的蝴蝶泉旁徐霞客笔下的绚烂蝶舞早已难觅踪影,而各色蝴蝶标本却在任意招摇着人的贪婪与短视;可可西里永远的守望者索南达杰寂寥的坟莹上空,依旧回荡着盗猎的枪声……更令人担忧的,还有某些决策者的荒唐和政绩鞭策下的“大干快上”。

  都江堰杨柳湖水库的最终停工,虽然让关注环保的人们暂舒了一口气,但去年7月一场暴雨形成的150多公里长的污水带,却令历时10耗资数百亿元的淮河治理工程变成了“十年之痒”,而水利部门与环保部门对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的测定的数据不一更令人深思;至于某些地方反复上演的关停、运转、再关停的游戏,各类矿难频繁发生,拷问的决不仅仅是环境恶化的本身。地区间利益的争夺、制度安排的缺陷,都在“污染”着中国艰难前行的环保事业。

  所幸的是,艰难前行的同时我们正顽强地坚守,而且迈开的步伐也正逐年加大。总理亲临治污、抗洪现场的身影频频出现,江河湖畔、高寒旷野,环保队伍正迅速壮大,珍爱家园、保护环境、热爱动物的环保意识也已在亿万中国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2003年10月,社会各界62位人士联名呼吁有关部门应谨慎调研在“三江并流”区域梯级开发大型水电站是否可行,中国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发出的声音正越来越强。

  作为对公共管理担负重责的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督导下,对环境问题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监督环境法规的执行;注意发布各种环境信息,使公众能及时了解环境状况;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征求公众和群众团体的意见;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的环境问题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处理;通过新闻媒体对一些违反环境法律规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加以揭露,促进全民族环境意识的提高……

  随着这些工作的推进,一种共识日益达成:为了保持经济、社会能够持续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整治”的老路,而必须在现有的条件和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达到经济快速增长,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环保工作效率正日益提高,举措日趋严格。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一次叫停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包括三峡地下电站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项目等投资金额高达数十亿元至上百亿元的大型项目也不例外。

  “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相关考核标准也在酝酿制定当中;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法规正加紧制定,《清洁生产法》即将出台。中国做出的种种努力表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落实到各个层面及具体实施当中。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集约化水平、社会公平等因素仍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制约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21;东、西部差距已扩大到2.591;富裕人群与贫困人群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区域、各阶层人群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必将反作用于环境与人和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合力。

  此外,国际社会资源分配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事实的不公平,也将影响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发达国家将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通过一系列国际组织以及衍生出来的法律、条约、协议,控制全球化市场,操控资源分配。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有12亿人营养不良却也有12亿人体重超标;有10亿最穷的人饱受疟疾和结核等疾病的折磨,也有10亿富有人更多地死于肥胖和缺乏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均和贫困也是阻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中国致力于摆脱贫困、和平崛起,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信守和谐的理念,不管是对世界经济还是全球环境,无疑是一种福音。背负着13亿人的期待,中国发展的历程必定充满艰难曲折,但我们愿意与世界一道共同承担和谐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期盼一个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前行的过程中,中国将与世界一同和谐迈进。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