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凌晓棠
热门电影《孔雀》里,姐姐爱上士兵,说,“你说话真好听。”士兵答,“我是北京人。”仅一笔带过。对于一个闭塞的小城镇来说,我敢肯定,北京人代表着洋气、先进,哪怕是他家只是北京城里的掏粪工。有位朋友总结过,上世纪70-80年代,在北方,尤其是东三省加河南河北一带的孩子,小时候80%有过“到北京去”的梦想;到了南方,梦想换到了上
海。这是中国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大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掩盖很多东西,而小地方,一切都是暴露的。
我有同学跟我一样,出自小地方,当年她择偶条件之一,“要能说不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或者带发达地区口音的普通话。”她评价一个我们共同认识的时尚女子,“她看起来那么时髦,可惜一讲话就不行了,一口湖南腔。”似乎有点道理,一个满口土话的人,再怎么做精心装扮,给人感觉都不够表里如一。语言是地域的附着,地域的差别,有入骨的势利。苏州妹刘嘉玲初入香港,就是因为口音,香港人觉得她土,差点连参加艺员培训的资格都没有。
我所在的小镇里,年青人到恋爱阶段,除了本能地会把自己修饰得好看一点外,还喜欢讲普通话,恋爱中的男女会用原来只有在念课文时才会用到的语音语调跟对方讲话。除了有人研究出来“我爱你”这三个只有用普通话表达比较自然外,我想,爱情在我们心里,总是高于生活的,无论哪朝哪代,爱情两个字,讲起来都让人不由自主浮想联翩。等进入到婚姻状态,爱情一下子落地了,吃喝拉撒睡,没有地方发飘了,那对用普通话对答过一阵子的男女又开始讲回地方话,尤其是吵架,越土越顺嘴。等到孩子出世了,夫妻之间对话用土话,跟小孩说话,他们却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小镇情结———小镇里的父母们总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能离开小地方,到大城市去。
我们的少女时代,很容易就喜欢上当地驻军的士兵或刚刚从外地学校毕业分来的老师,因为他们讲话的口音跟我们不一样,在尚不清楚哪种口音代表发达地区的年纪,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高中时,年级里最好看的女生,喜欢刚毕业分来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是区里来的。当年有一次朗读比赛,优胜者代表县去区里参加比赛。年级之花辛苦地准备,老师为她挑好配乐曲,她顺利入围,去到40里之外的区里。她没想到的是,区里不但有老师的父母,还有老师的女友。老师与女友肩并肩地甜蜜,影响了她临场发挥,她控制不住自己的发音,、“星星”念成了“仙仙”,全场轰笑。她的初恋在乡音里灰飞烟灭。
年级之花没有像刘嘉玲那样发奋练声,她的灿烂人生随着嫁给官家子而展开,她之后去了省城。而我们的老师,到现在仍在小镇,比本地人更像本地人。
(夏天/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