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5%到8%:宏观调控新课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15:00 证券时报 | |||||||||
预测机构集体低估中国增速 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是极不平常的一年。有人形容为“惊心动魄”和“有惊无险”,温家宝总理也曾说过,2004年经济稳定发展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考验不亚于2003年“非典”的考验,这足以说明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关键、不同凡响。
1月25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了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这一结果令许多中外机构和专家感到意外。摩根大通认为,2004年中国GDP增长9.5%,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得多;雷曼兄弟认为,中国GDP增长率在第三季度降至9.1%之后,第四季度意外地反弹到9.5%,远高于预期(市场均值为8.9%);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9.5%的增长与市场预期相比还是显得偏高。 经济增长是实实在在的,那么,为什么市场预期普遍低估了经济增长呢?2004年初,国内机构和专家对2004年中国GDP增长的具体预测值并不统一,但预测的范围都在8%-9%之间,绝大多数预测都在8.5%左右。如雷曼兄弟预测为8%,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为8.8%,德意志银行预测为8.8%,法国巴黎百富勤预测为8-8.5%,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预测为9.1%,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为8.5%,商务部预测为7.5%,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为8%。除上述机构以外,国内许多学者也对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大胆预测,如刘国光、王洛林认为,8.5%的经济增长率是正常的;刘世锦认为,可望增长8.5%;樊刚认为,有望稳定在8%-9%;林毅夫认为,增长在8%或者高一点;顾海兵认为,可达9%左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去年初推出的专家特别调查表明:35%意见认为2004年增长率比2003年高;25%认为可能走低;40%认为持平。预计增长8%-8.5%者比例较大,最高预测值为9%左右。 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是初级阶段,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准确的经济预测确实很难。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平稳,非市场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仍很大,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04年的宏观调控,这种影响恐怕很少人能预测得出来的。另外,中国很多机构对经济预测并不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没有建立科学的行为函数,有的经济预测是加加减减得出来的。当然,市场预期与实际结果差距较大,极有可能与我国年初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的引导有关。2004年中央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并称这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也考虑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这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的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这一表述可能引导了很多人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如果我们的预测真正以经济增长7%为基础,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中央确定经济增长7%的真正含义。 四大指标喜中有忧 2004年的宏观经济,最难预测的就是宏观调控的影响。绝大多数机构和专家认为,由于2004年2月份后,宏观调控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宏观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紧缩的政策,所以全年的经济走势必然是前高后低,特别是4月“铁本”事件后,投资增长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不少学者开始谈论“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问题,对于2004年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反弹,很多人感到出乎意料,也想不明白。事实上,在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都有所回落,但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了增长,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交通运输邮电和其它服务业增长比较快,导致了四季度GDP出现了明显的回升。 有人把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概括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一是看反映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和就业。从这四个指标看,经济增长9.5%,仍在高位运行。它不仅远远高于中央确定的7%预期目标,也高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水平(国家信息中心采用索罗增长模型测算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在9%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郭克莎通过对我国经济周期研究,测定我国经济增长剔除政策效应后的潜在增长率为9%左右)。 我国目前还处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浪费能源和原材料,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当前,我国钢材、原油、煤炭、水泥等主要原材料的消费量都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0%以上,而生产的GDP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19.4亿吨标准煤,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增长14.4%,原油消费增长16.8%,电力消费增长15.6%,都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提高5.3%。煤电油运仍很紧张,经济运行仍绷得很紧。 从物价运行情况看,2004年物价确实是有起有落、有惊无险,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都是温和上涨,但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生产价格上涨幅度都超过了两位数,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压力明显增大。从结构看,粮食价格上涨26.4%,食品价格上涨9.9%,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交通通信都是负增长,而且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要大于城镇,这种价格状况对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影响较大。 从国际收支看,外贸进出口仍是大进大出,增长都在35%以上,全年商品贸易顺差320亿美元,但服务贸易约有120亿美元的逆差,经常项目顺差大约为200亿美元,它占全部贸易1.15万亿美元总量的不到2%,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不到2%,经常项目应该说是基本平衡的,但外汇储备增长较快,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067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过快除了经常项目盈余、外商直接投资增多(60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于中国市场的现象有所增加以及国内资本流出的趋势逆转外,还有一大块资金来路不明,应引起高度注意。外汇储备增加过快也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增加了操作难度。 从就业形势看,200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超额完成了计划,但与每年劳动力的供给形势看,如大学生就业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去年公务员招考很多单位是百里挑一,就业形势已是相当严峻。所以,从这四大指标看,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一年的工作成果怎样,最终要反映在经济主体的效益上来,因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满足程度越高,说明形势就越好。2004年全国税收入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是最近增长最快的一年。税收大幅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效益较好,国家的再分配能力增强。企业利润增长也很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1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由上年的4.7个百分点缩小到0.9个百分点。从效益上看,2004年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都有增长,表明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结构不均衡应引起注意。 工业主导增长格局仍没有变化 仔细分析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构有所改善。一产、三产增长速度提高,二产增长速度下降,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744亿元,增长6.3%,增速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这是近十年来没有的现象,1998-2003年一产的平均增长速度才2.8%,还不到2004年增长速度的一半;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384亿元,增长8.3%,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这主要是2003年“非典”对三产的影响较大,基数较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2387亿元,增长11.1%,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这主要与宏观调控有关。 二是经济增长平稳。2004年一季度经济增长9.8%,上半年经济增长9.7%,前三季度增长9.5%,全年增长9.5%,最高与最低之差仅为0.3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平稳。 三是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仍没有变化。从生产方面看,尽管工业增长速度稍有回落,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工业仍占整个经济的半壁江山。2004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7%,同比回落8.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1%,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由于二产增长远快于三产和一产,导致二产比重继续上升和三产比重继续回落。据测算,一产比重为15.2%,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为53.0%,上升0.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31.8%,回落1.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在国内生总值的占比上升特别明显,1991年工业占比为37.4%,2003年上升到45.3%,2004年达46%,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工业化时期。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很强劲,但力度趋于减弱。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明显增强,但投资仍占绝对比重。200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同比上升7.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7%,同比下降11.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由于投资与消费增长率之间差距同比有所扩大,因此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不协调。据测算,投资比重(即投资率)为43.9%,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创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比重(即消费率)为53.6%,回落1.9个百分点,创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重为2.5%,上升0.3个百分点。 增长8%:政府、民间共同预期 对2005年的中国经济,许多机构和专家都进行了预测,大部分都认为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放慢。如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将放缓到8%,雷曼兄弟预测为8.8%,瑞银集团预测为8.2%,渣打银行预测为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为8.5%,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为8%,中国政府的预期目标也在8%左右,这是第一次中国政府预期目标与社会机构预测走到一块的现象。 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无论是国际权威机构还是政府的预期目标,都与实际执行情况差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市场信息也不充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在增强,政府调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很难预测。另外,国有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仍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的行为通常与市场行为不一致,即使最科学的行为函数恐怕也不管用,2004年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究竟怎样发展确实很难预料。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中国改革20多年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第一阶段(1978-1988)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和国企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第二阶段(1990-1998)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对外开放,外资大量涌入,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第三阶段(1998-2005)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宏观政策,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可以预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占据重要地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提高,因此,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增长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中国经济真正要考虑的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是9%还是8%,而是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项改革,提高生产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同时,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把改革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