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分流加速显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14:15 上海证券报 | |||||||||
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一家商业银行的大橱窗里,赫然张贴着一张关于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大海报。出于好奇心,笔者走进了这家银行的营业大堂,只见很多人正排着长队准备购买,我问了旁边咨询柜台的工作人员,得知这样的理财产品很吃香,差不多在一天就快销售完了。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营业场所,亲眼目睹那么多人前来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确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后来,我询问了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现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火得不得了。各家银行都在相继推出名目繁多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三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例如建行的20亿元"利得盈",工行23亿元的"稳得利"和中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当然,一些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兴业银行的"万利宝"、华夏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的"人民币稳盈2号"、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的"人民币债券理财4号"等,正在或销售过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银行还有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广发银行等。一时间,中国银行业"争先恐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销售骤然升温,由此燃起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硝烟。 人民币理财产品之所以会吸引那么多购买者,自然是有道理的。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是投资于银行间市场的央行票据、金融债券和国债。老百姓是最会算细帐的,如果按预期收益率3%测算,用1万元人民币购买,所获得的预期收益肯定要大大超过银行存款收益。这么高又安全的投资收益,自然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去购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了。银行营业场所的热闹认购场面,实际上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红火的一个缩影而已。 最近,又读到一则新闻,说是春节后本该是银行揽储的黄金时期,但许多上海的银行却发现居民储蓄存款增量却大幅减少。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琳琅满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还包括基金)对银行吸引居民的储蓄存款构成了巨大挑战,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竞相发行,在客观上起到了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作用,或许这是春节后存款增量之所以大幅减少的原因之一。 这一市场现象又让我们想起了央行的"1月份金融运行报告"来。该报告指出,今年1月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同比少增2924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少增加1604亿元,定期存款少增加1320亿元。事实上,经济数据也反映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盛行对分流银行存款的影响,导致居民储蓄增量大幅减少。尽管去年年末CPI快速下降,使得人民币名义利率暂时由负转为正,但人民币实际利率仍为负水平,而且今年CPI预期控制在4%以内。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意愿肯定不会明显增强,一旦有比存款利率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出现,银行存款暗中搬家的市场现象就自然会出现。 当然,相对目前银行庞大的储蓄存款规模而言,这部分分流的存款数目并不大。但是,随着银行相继可以自己组建证券投资基金,相信基金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将共同对分流银行存款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市场迹象显示银行存款分流有加快的趋势。在此,我们并不想讨论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迅速发展究竟会对分流银行储蓄存款有什么利弊影响,但作为一种市场现象还是值得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