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极财政政策变化对四川就业形势的影响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1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去年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退居幕后。这一政策的调整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企业发展以及重大项目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毫无疑问,也将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仅简要分析一下对四川就业形势会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

    (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民生民本问题凸显重要,而就业则更是领导、民众和社会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不再以GDP为考核各级政府的惟一指标,发展是硬道理,而就业是硬道理中最硬的道理等思想、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以扩大内需、增加信贷规模和国债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从1998年开始实施6年来,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加上银行的配套贷款,六七年间总共投资近5万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两个百分点。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我国成功地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并带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开始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四川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深刻、显而易见的。GDP增长率从1999年的5.6%走出低迷谷底,到2000年增长9%,2001~2003年更是连续增长9.2%、10.6%和11.8%,2004年增长达12.3%,连续5年高位运行,且逐年提高。经济的强劲增长必然拉动就业的相应增长,加之,四川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积极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也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增加了不少就业岗位,促进了全省劳动就业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据初步测算,2004年底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4691万人,比2000年净增加3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多人,年均增长1.7%,其中,2004年全省城镇经济活动人口为1188万人,城镇就业人员达1086万人,比2003年末增加18万人左右。全社会不仅就业人数总量增加,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可喜的变化。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企业加大了改制、改组的力度,大量裁减人员,城镇单位职工(主要是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人员迅速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及灵活形式就业人员明显增加。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职工从2000年的371.7万人和69.7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317.6万人和46.1万人,分别减少54.1万人和23.6万人,而同期其他各种经济单位和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则从74.0万人和294.0万人增加到138.0万人和360.0万人,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6.9%和5.2%。很明显,四川的就业出现了新的格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逐渐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活,经济活力愈发增强。

    我们知道,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1962年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发现,这一发现被称作“奥肯法则”,该法则说的正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关系,奥肯指出: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一般来讲,失业率每增加1%,则经济增长率会减少2.5%左右,反过来讲,如果要使失业率降低1%,则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增长约2.5%。虽然这是奥肯在研究美国实际情况得出的一个粗略、近似的估算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地适用别的国家,但却首次从量的方面研究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失业的比例关系。况且,在后来许多国家实践的检验过程中,奥肯法则显示出了令人吃惊的正确性。由于我国尚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还是一个非成熟和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一个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奥肯法则在我国(当然包括四川)不能成立,因此,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带来四川相同的就业增长。从就业弹性系数来分析,四川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还正在逐步减弱,1981~1990年,四川就业弹性系数为0.3367,即GDP年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0.3367个百分点,大约每年增加13万人;1991~2000年,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0875,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吸纳了大约4万人就业;而2001~2004年间,就业弹性系数仅有0.06405,表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带动约3万人的就业人数增长,经济增长对四川就业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由于四川人口总量大,又处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出中心下岗职工与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及失地农民交织在一起,使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一直维持在33万人左右,登记失业率在4.4%左右,虽然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的目标,但根据省统计局人口和城镇劳动力的调查,200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达7.3%,这几年一直保持在8%以上,2003年和2004年的调查失业率分别达到8.2%和8.6%,据此推算,全省城镇失业人员达到102万,使四川省就业再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

    以政府投资扩张为主导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6年之后,终于要“功成身退”了,然而,对这一政策的利弊得失,从一开始在经济学界就颇有争议,也许,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价,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出公允的结论。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稳健的财政政策”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四川就业形势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和变化不会十分明显,虽然财政政策不再“积极”了,政府主导的投资将迅速减少,但四川就业形势在今明两年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态势,既不会根本好转,也不会进一步恶化,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仍在8%左右,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将在100万左右。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我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虽然能刺激经济、拉动就业,但它始终是一个行政而非市场的调控手段,不可能永远“积极”下去,终究应是一个短期的应急举措,早晚要退出。毕竟,在大多数时候,市场还是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二是四川GDP近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且经济稳定性不断增强,明后年经济增长的惯性也将使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对就业还会有相当的拉动作用;

    三是各地已把就业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民心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下达目标,层层考核,必然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四是从目前的就业结构来讲,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个体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上升,相对来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对国营、公有制经济影响要大些、强些,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弱些、轻些,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就业市场机制的形成,对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十分重要;

    五是四川省农民工的输出与转移近年卓有成效,拓展了就业的地域范围,增加了就业的渠道与岗位。全省各地的劳务培训、劳务开发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长年在省外务工人员在690万左右,极大地缓解了四川省的就业形势,减小了对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

    (三)

    为顺应财政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减轻四川省就业的压力,就必须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本身就是一篇大而难的文章,涉及到方方面面,况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总的要求是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就业增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除此之外,笔者以为,还要抓好以下几点:

    1、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宏观政策取向,从当前的“增长优先”转向“就业优先”

    “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哪个更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政府职能来讲,经济增长的事情应该主要交由市场去做,而解决就业却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无能如何是跑不掉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确立就业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从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取向上作出重大调整,有必要从“经济增长优先”转向“就业优先”。比如,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如交通运输、建筑、贸易零售、产业、餐饮、旅游、旅馆、文化娱乐等行业,这些行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如那些资金密集型产业,但却是当前吸纳就业的一个主渠道。四川近年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就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而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房地产、汽车、电子、医药等快速发展,但这些行业的高成长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以缓解全省的就业矛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带动就业增长的经济增长,不能被称为良性增长。

    2、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个体工商企业

    调查显示,就业压力更加偏向和集中在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与城镇待业人员。解决弱势群体人员的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很显然,他们的就业岗位重点应是各种服务行业,因此,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免各种税费,简化相关手续,放宽对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开业的注册政策,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灵活形式的就业人员,有效增加社区就业岗位,使全社会真正明白“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育和促进良好的就业宏观环境和社会氛围。

    3、改善教育结构,普及中等职业教育

    造成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2003年和2004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约230万和260万,四川高校毕业生也迅速膨胀,从2000年的4万人扩张到2004年的10万人,年均增幅达56.5%,与此相对应的是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数一直徘徊在7.5万,而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却从2000年的6万人降到2004年的4.5万人。高校的超前发展,使毕业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不到70%,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认为,高校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供过于求、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协调是其“罪魁祸首”。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坚决调整目前的教育结构,减少对各高校的投资和建设,阻止不断扩张、攀比、升级,争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家财政要更多的向农村基础教育、全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倾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层次的职业技术工人,减缓就业的压力。面对大学毕业生在经济高增长期找工作难的困局,不从“供给”方面加以改革,只靠政府想办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不能“治本”的。

    4、打好“劳务输出”这张牌,努力提升四川省劳务开发水平

    笔者去年底到雅安市调研劳务开发情况,有幸接触和了解到全省的劳务开发工作,真是一片灿烂明媚的天地,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更新思想观念、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以技能性培训为重点,同时辅以劳动就业、教育、卫生、治安管理和法律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拓展劳务输出空间和规模,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工到外省务工。由于各地坚定不移贯彻劳务输出政策,效果明显。据省农调队调查,近年来全省出省务工的农民工每年净增60~80万人,长年在外的农民工在700万人左右。可以想象,如果这几百万人全部回川就业,将对全省就业岗位形成多么大的竞争和压力。劳务输出,功不可没。

    当然,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或建议还可以有若干,但真正能做到以上几点,或许四川省的就业矛盾就能缓解许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四川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