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综合竞争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宁波保税区全力打造“实力园区、活力园区、和谐园区”

  2004年是宁波保税区奋进的一年,也是获得全面丰收的一年,区港联动试点成功获得国家批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申报取得重大进展,出口加工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

  该区去年共实现生产总值48.8亿元,同比增长21.9%;合同利用外资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分别完成市政府考核任务的116.2%、100.5%;完成进出口总额20.45亿美元,同比增长64.7%,完成市政府考核任务的133.7%,其中出口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6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7亿元,同比下降6.4%;完成财政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工业总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61.9%,再度成为宁波开放型经济的主力军。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去年以来,宁波保税区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主动适应新形势,克服生产要素制约日趋加剧的不利影响,坚持招商引资中心工作不动摇,以特色园区为招商载体,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利用外资实现了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先进制造业龙头项目招商取得新成果。全年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个,合同外资4.77亿美元,占当期合同外资总额的85.6%,高科技大项目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特别是液晶显示器等龙头项目的引进,填补了宁波高端信息家电产业的空白。同时,重点区域招商也有新进展,引进日资项目9个,总投资4802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欧美项目23个,总投资4516万美元,是2003年的3倍。日本、欧美企业投资该区的步伐明显加快。此外,第三产业招商再创佳绩。全年新引进服务贸易类的内资项目150个,实际利用内资10.59亿元,同比增长444.6%,为历年之最;引进当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税源企业16家,进一步增强了税源实力和三产发展后劲。

  区港联动试点成功获批。经过不懈努力,去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宁波保税区列为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单位,这为该区下一步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该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促进宁波港、桥、海联动,推进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IT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在半导体光电产业方面,中纬积体电路项目去年7月份开始试生产,一期月产能1.8万片,今年年底可达1万片产能,今年生产订单已基本落实,并正在计划办理扩产增资手续;立立电子公司去年产值达2.68亿元,同比增长71%;精胜科技年产可读写空白光盘已达2亿零55万片,去年产值1.68亿元,同比增长90%,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6%。

  信息家电产业基本框架形成,去年1月份,该区第一条液晶电视生产线在佳兴科技正式投产,年产能可达10万台。同时,还引进了液晶显示器项目,技嘉、晟铭电子设立液晶电视组装生产线的投资计划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科技创业型企业集聚发展。去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3个,23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科研攻关项目、863计划引导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达11个,获资助经费达2000多万元。威瑞泰、理工监测、密克斯新材料、唯奥基因等一批留学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有10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留学生创业企业累计已达77家,去年实现技工贸产值1.5亿元,科技项目孵化成果进一步显现。软件园引进项目15个,其中2家属全国百强软件企业,现在全区共有软件企业52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在嵌入式系统、软件外包、行业应用与服务软件等三大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发展优势。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宁波保税区主动适应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积极调整优化外贸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一般贸易出口分流,着力化解出口退税带来的财政压力,达到预期目的。全年实现外贸出口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66.9%,高出全市28.7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3.43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10%,同比增长126.2%,高于全市加工贸易出口增幅65.6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把物流产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共引进仓储物流项目6个,总投资3228万美元。其中引进物流分拨项目4个,与高新集团合作建设占地9万平方米的高新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已在去年年底开工建设。同时,还引进了货代、船代、报关等中介服务机构30多家,园区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2004年全区共投资5400多万元用于新建道路6公里,供水管路2.3公里,供电管路11.3公里,通讯管路7.6公里,绿地3万平方米,相关的配套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规范了政府采购工作。实行建、管分离,加强了对建设工程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管理,加强工程决算审核,全年完成65个工程项目招标,中标价低于标底价1298万元,完成89个工程项目决算审核,核减资金2106万元。

  投资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圆满完成了21项服务实事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该区口岸环境和生产、生活、人才配套环境,并与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单位通力合作,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企业“创安”活动和安全生产活动,保证了一方平安。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服务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享受绿色通道服务企业的诚信管理机制等服务工作新机制,进一步规范服务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宁波保税区还高度重视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了政治理论学习,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组织开展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开展了“两个条例”和《行政许可法》的教育活动。加强了干部能力培训,推行了菜单式培训、出国培训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年终组织了干部知识能力测评,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了机关效能建设,建立了干部效能考核体系,深入开展了“双争一营造”活动和市级文明机关创建活动,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加强了区域文化建设,丰富区域文化生活。积极探索构建保廉体系,加强区域廉政建设,强化了处级以上干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在重点职能部门开展了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效地规范了职务消费。

  从今年宁波保税区的发展内外部环境来看,尽管出口退税压力、生产要素制约等不利因素还会继续存在,但总体上宁波保税区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宏观经济环境的走势总体向好。今年我国仍处在自1998年以来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将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较大的波动。预计全年GDP可望保持8-9%的增长幅度,浙江省、宁波市的经济发展也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至少有17个项目开工投产,其中有一部分是龙头大项目,必将带动实际外资到位、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工业生产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

  区域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虽然保税区、加工区所剩土地厂房资源有限,但通过采取一些政策措施,还是会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区域产业发展格局逐步优化。宁波保税区已经从过去以贸易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转变到现在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物流市场并举,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功能区域的发展重点,三大主体功能将实现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随着宁波保税区发展条件的越来越好,自身的实力也将越来越强,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该区也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6亿元,同比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力争完成1.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完成出口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重点围绕“实力园区、活力园区、和谐园区”建设,在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和根本的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工作力度,力争计算机、半导体光电和信息家电等行业重点企业、龙头项目开发有新突破,进一步做强、延伸产业链,使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初步建成宁波市最具特色的核心高科技产业园区。

  ——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要实现新突破。全力以赴建成区港联动试点园区并封关运作,各项功能基本发挥,部分项目入区运作。同时积极参与和推进空港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初步建成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为主体,以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为两翼的发展格局。

  ——物流市场建设和服务业发展要实现新突破。将正式启动运作物流市场平台,实现专业生产资料市场运营良性发展,市场经营主体集聚,物流配套更加完善,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有较大幅度增长,三产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工贸易发展要实现新突破。外贸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比重要大幅度提升,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在全市的地位更加明显,初步建立外贸规模发展和效益良性循环的增长机制,实现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使贸易功能继续成为全区发展的支撑点。

  ——区域软环境建设要实现新突破。园区政策瓶颈得到有效解决,治安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劳动保障问题能得到妥善处理,劳资关系实现和谐。各项配套更加完善,人文环境切实改善,软环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招商引资方面该区提出坚持效益优先,内外资并举,二三产并重;主攻台港日,拓展欧美韩,兼顾东南亚;多渠道、多形式利用外资,重点引进高科技项目和税源型、功能型项目,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新策略。千方百计促进在谈项目落户,促进重点落户项目增资扩产,引进一批关键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高科技主导产业。同时,还将大力引进大型物流分拨项目,以加快物流市场建设,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特色招商和服务招商。充分利用区内的特色产业、特色园区和特色服务优势,开展招商活动。打好产业牌,促进半导体光电、计算机、信息家电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聚,不断完善产业链。打好园区牌,大力引进物流分拨、国际采购中心、金融保险、商贸、咨询和专业服务等三产项目,促进物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大力引进中小科技型项目,促进留学生项目和软件项目集聚发展。打好服务品牌,最大限度地挖掘服务的潜力,发挥服务在招商中的优势,通过优质的服务促进企业“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和增资扩产、做大做强。

  区港联动试点对宁波保税区来说,既是成果和机遇,但也是压力和挑战。为此,宁波保税区在总体规划上,将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对首期和二期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为下一步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并将充分借鉴国外自由贸易港区开发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对物流园区的码头、堆场,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船代、货代中介机构,金融、贸易服务行业,拆拼箱设施,简单的加工以及商品展示等功能作统一的规划设计,真正做到主体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善,服务设施一流。

  与此同时,宁波保税区还将加大对产业链的整合,加快特色产业的集聚,重点扶持半导体、光电以及信息家电企业的发展,精心培育一批中小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成果产业化,促进做大做强。

  国际贸易一直是宁波保税区的主要功能之一,今年该区也提出了要主动适应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思路。

  ——扩大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资源、政策、功能优势,切实强化政策服务,解决好出口加工区企业运作的各类政策障碍,力争突破有关难点,使出口加工区的优势能够真正得以发挥,促进加工贸易快速发展。

  ——加强一般贸易出口的管理。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加大工作力度,落实专人,逐家走访企业,争取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保护好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引导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业务,有效化解退税压力,促进一般贸易出口平稳发展。

  ——促进进口和转口贸易发展。利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进口国的优势,大力促进保税进口分拨业务。充分利用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政策优势,积极发展转口贸易,使进口分拨和转口贸易成为今年外贸新的增长点。

  企业服务一直是宁波保税区管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服务是兴衰线”的理念已深入管委会每个工作人员心中。今年,该区在这方面也将进行进一步深化,力争突破服务中的难点,提高服务的档次和水平,营造服务工作的新优势。具体做法是:

  ——继续优化政策环境。以实施企业服务事实工程为抓手,加强企业服务中的政策宣传、培训和研究。为抓好政策环境的优化,努力构建三个互动服务平台。即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工作机制,实现服务无盲点;搭建政府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互动平台,建立服务协调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的功能政策性问题;搭建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互动平台,建立直接双向沟通的交流机制,使监管部门及时全面了解企业动态,及时发现政策的一些内在缺陷,同时也使企业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政策要领和业务操作规范,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和良性发展。各责任部门和职能部门要勇于创新,从区域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发展的大局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妥善解决好制约企业发展中的有关政策瓶颈。

  ——继续优化治安环境。以建设“平安园区”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由综治办、派出所、经济护卫队、企业责任人组成的治安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派出所在社会治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要继续抓好企业创安工作,强化企业治安工作意识,不断提高内部治安工作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员工管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守法自觉性。建立重大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治安案件。要加大治安检查和巡逻工作力度,对区内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巡逻,对生活小区进行定期治安检查,力求减少治安隐患。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打击的高压态势,发挥严打的威慑作用,确保一方平安,为区域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继续优化安全生产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整治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宣教,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继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强人才工作研究,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人才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创业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继续做好企业人才培训和学历教育,为企业员工继续学习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巩固已建立的人才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空间范围,努力建设多渠道、多层次人才保障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要着力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依法纠正各类违反劳动法规的侵权行为,抓好员工工资清欠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企业的正当权益。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