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规范中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 11:15 新华网 | |||||||||
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明确宣示,驱散了一度弥漫的对国企改革会否缓行的疑云。 温家宝表示: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继续推进。
去年的一场关于MBO(管理层收购)是否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郎顾之争”,使中国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成为公众议论纷纷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国企改革究竟向何处去?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温家宝总理的表态,显示了中国在规范中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清泰说。 1993年举行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企改革的大方向。此后,中国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而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这种“有进有退”的改革仍在进行,并已取得重大进展。 不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却在2004年触动了国有资产流失这根敏感的神经。郎咸平激烈地批评国企产权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侵犯职工权益等问题。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郑婴说:“这场争论发生后,一些国有企业确实对改革产生了观望心理。” 陈清泰认为,郎咸平所批评的种种现象是存在的,但如果因此就怀疑国企改革的方向,让改革停顿,就会贻误“大事”。“国企改制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恰恰是改革没有到位造成的,因此要抓紧改革,深化改革。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摇国企改革的决心。” 这位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专家说,国有资本如果不流动就可能像冰棍一样慢慢消失,如果流动就可能流失,造成这种两难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国有资本还没有一个负责任的“真老板”,即出资人没有真正到位。 2003年3月成立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此后陆续成立的省、市国资管理机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的国有资产超过11万亿元,企业达15万家。 “国有产权转让是一种交易行为,只要转让过程合理合法,别人廉价买了你的东西应该是没责任的,”陈清泰说,“如果你的财产你没看住,却让别人咬了一口,这只能说明‘卖主’不负责任。因此,第一位的问题是要加快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让所有者尽快到位。”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他强调,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张郑婴等“两会”代表、委员就此发表评论说,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要加快,但绝不能搞运动式的所谓“国退民进”;要“阳光改革”,不要“暗箱操作”。经济学家萧灼基委员说,产权转让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建立严格的国企转让机制和交易机制,如资产评估机构,公开竞拍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防止转让过程中的资产流失。 近期国务院在一份重要的文件中明确表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去年底发生的“中航油事件”,使国有企业海外经营风险问题浮出水面,而其深层原因亦是出资人监管不到位所导致的公司治理低效。针对这一问题,温家宝总理5日也宣布,中国将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目前,中国的国有工业企业占用固定资产约50%、国内银行贷款约60%,只创造了约1/3的工业总产值。国有经济这种结构性的低效率,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国企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坚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深化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推进邮政、铁路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25个年头,国企的体制、结构、管理和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萧灼基指出,国企改革仍然显得力度不大,进展不快。他呼吁:“在新的一年及‘十一五’规划期间,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明确定下改革时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