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船舶压载水威胁我国环境安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16:40 经济参考报

  专家提醒压载水带进的外来生物可能会造成灾难性侵害

  由船舶排放压载水引发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已经给各大航运国造成严重的损失,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专家提醒,随着我国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压载水可能会给我国近海水域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威胁,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海洋生物入侵肆虐各海域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白希尧教授对记者说,20世纪70年代北美水母侵入黑海,嗜食浮游生物、鱼卵及鱼苗,给凤尾鱼和鲱鱼养殖业带来了灭顶之灾。1990年,美国的栉水母侵入黑海,吞噬了那里大量的浮游生物,致使黑海鱼苗几乎枯竭,不久这种水母又入侵了地中海。目前,有450种生物物种入侵到地中海,其中半数以上是通过压载水传播的。

  他说,1997年,澳洲检疫局估计超过172种生物侵入澳大利亚海域,大部分是通过压载水传播的,仅腰鞭毛藻就造成8000万美元的损失,同时又通过贝类进入人类的食物链,损害了人们的健康,致使澳洲近岸水产养殖业遭到严重破坏,停止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得以恢复。

  白希尧教授不无忧虑地说,压载水引发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世界航运国共同面临的威胁,正处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我国港口城市,对于压载水的防治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程度。

  白希尧介绍,压载水是远洋船舶离岸时携带的海水,作用是稳定船舶,这些船舶到岸时空出吨位,必须将压载水排入到岸国的海域中,这样压载水已成为造成海洋间有害生物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一艘载重10万吨的货船携带的压载水量达到5万至6万吨,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大约有100亿吨,每天全球在压载水中携带的生物有3000至4000种。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确认有500种左右的生物物种是由船舶压载水传播的。

  这些外来海洋生物一旦入侵到新的适宜生存的区域中,就能发生不可控制的“雪崩式”大量繁殖,疯狂地掠夺当地生物的食物,造成有害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大面积迅猛传播,甚至引发本地物种灭绝。压载水入侵生物传播,已经被国际海事组织宣布为海洋面临的四大危害之一。

  我国海域外来生物数不清

  白希尧说,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成员国,有关方面在对大连港口船舶压载水入侵生物现状的调查时发现,4种甲藻等有毒藻类是通过船舶压载水传播到我国的,并造成大面积的赤潮灾害。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公布,世界上100种最危险的外来生物物种已约有一半入侵到我国。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我国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其中海洋入侵生物是主要祸首之一。

  近些年来,我国沿海赤潮越来越严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外来生存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的危害。通过船舶压载水带来的外来赤潮生物主要有:洞刺角刺藻、新月园柱藻、方格直链藻等16种藻类。这些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适应性强、分布广,只要环境适宜,就可暴发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几乎彻底崩溃。

  白希尧忧虑地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近年来,停靠我国港口的外籍船舶不断增多,如果这些船舶任意地排放压载水,那么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尽早制定管理措施

  据了解,为了有效控制船舶压载水排放导致的海洋生物入侵性传播灾害,国际海事组织于今年2月通过了《船舶压载水及沉淀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制定了严格的压载水排放标准。这意味着没有压载水处理设施的远洋船舶将处于不能靠岸停泊的尴尬境地。然而,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及全球压载水管理项目组都认为,当前尚无一种适于在船上治理压载水的有效方法。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水域环境,纷纷采取了船舶压载水管理措施。比如,澳大利亚要求携带压载水的船舶,必须在到港前对本船所携压载水进行深海置换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美国采取的是压载水置换、存留船上要收取压载水管理费等多项措施;加拿大、智利、新西兰等国均通过本国立法对压载水处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我国对压载水的管理主要是从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没有相应的规定。大连市环保局固体废物管理处处长曲延义说,目前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含油压载水进行监管、处理。

  为了提早防止压载水给我国带来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以及避免我国航运业受到影响,白希尧等人建议:

  随着我国港口建设的不断加快,应在外籍船舶的管理上和近海水域的实时监控上加大力度,并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定,把压载水的监管和治理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有关部门应对我国沿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尽快进行全面监测研究,了解船舶压载水中带来的外来水生物和病原体对我沿海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以便及早采取相应对策。

  尽快制定船舶压载水携带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突发性应急预案,重点做好防治工作。

  尽早向国内相关单位和企业宣传介绍有关压载水的国际公约,以便为公约的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