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千年前,珠江古岸(今下九路附近)设有绣衣坊码头,古印度高僧“达摩”禅师就在此登岸传教。以后江岸南移,今下九路之南又形成了著名接街来华使节的怀远驿,驿馆周围有各式店铺经营。而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是在宋代的绣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随着开凿大观河发展成为城西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九个“甫”,即沿西濠和大观河而兴建的街圩。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原来不是叫“路”的,而是叫“甫”。因为当时这里是河涌的上落埠头,各甫旁都有河涌流经,当地居民称这些埠头为“水脚”。广州诸“甫
”的地名往往与“水脚”和“水巷”联系一起。后来才将部分的“甫”改为“路”,并于1929年修建为马路。西关商贸经年持久地发达,它以商业生活为中心构成积淀的人文景致,尤其以绵长喧闹的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为最。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的富商巨贾纷纷在西关择地兴建住宅,随之而来的是各式苏杭杂货店、洋货店以及茶楼食肆。至晚清时间,这里已成为广州繁华的商业中心。到了清未民初,上九、下九甫、第十甫已有许多商人在此经商了。1937年,十八甫一带的商户毁于大火,西关的商业逐渐向上下九甫和和第十甫转移。特别是到了40年代中后期,侵华日军投降后,为逃避战火而疏散到内地的商人纷纷回来重整旗鼓,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繁华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