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4年黑龙江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1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实现小康进程加快。据测算黑龙江省2004年农村居民小康实现程度为29.9%,比上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标志着黑龙江省农村已经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黑龙江省农村在全面实现小康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进,使黑龙江省农村尽快实现预期目标。

    一、2004年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加快的因素

    1、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

    2004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4%,比上年提升了5.9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大幅度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快的主要原因。2004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05.18元(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后的数据),比上年增长19.8%,走出了连续三年人均纯收入增幅徘徊在5%左右的状况。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了总体小康值,扣除物价因素后,由上年的2121.4元提高到2445.6元,增长15.3%。

    2、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有所下降

    2004年,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比上年下降0.1,这表明2004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在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础上的提升,收入分配在合理区间内差距在缩小。

    3、农民生活质量提高较快,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消费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比重逐渐加大。2004年,黑龙江省农民生活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达到43.5%,比上年提升了21.1个百分点。而且各项生活消费质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0.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上年的19.61平方米提高到20.35平方米,人均增加0.74平方米。同时,住房质量也有所改善,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比重由上年的68.8%提高到69.7%,提升0.9个百分点。伴随住房条件的改善,住房装修已开始在部分富裕地区农村流行。

    随着现代生活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了生活、生产上的方便,手机已成为农村居民争相购买的信息商品。2004年,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机由上年的53.5台上升到58台,增长8.4%;每百户居民拥有移动电话由上年的18.7台上升到30台,增长60.4%;人均通讯消费支出由上年的47.72元上升到58.49元,增长22.58%。农民生活信息化实现程度由上年的28.4%上升到47.3%,提升了18.9个百分点。

    4、农村资源环境继续改善,实现程度达到62.6%

    农村退耕还林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带动了农村资源环境的改善。随着近几年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的实行,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许多过去被采伐的森林重新种植上了新林,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7%;国家保护耕地政策的落实,使黑龙江省农村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2004年黑龙江省耕地变动幅度达到2.2%,农村全面小康资源环境实现程度达到了62.6%。

    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

    1、农民增收压力大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为6000元,在农村全面小康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收入占有20%的权重,是最重要的指标。农民收入低,将影响其购买力,难以实现扩大内需的方针,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影响全面小康建设进程。2004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6元,按此计算,黑龙江省农民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今后16年里必须每年增收220元左右。2004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比上年增加幅度较大,但收入增加额中有近50%是靠政策因素拉动增加的,另有一部分是靠农牧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的,而真正靠发展生产能够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增收因素增加的收入并不多,2000-2005年平均每年增加112.6元,增额与220元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若不能开辟新的增收渠道,黑龙江省农民增收压力仍十分巨大。

    2、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缺乏安全感

    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赋予了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被赋予了4%的权重。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方面,基本上还是处于自保状态。2004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31.04元,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看病难”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增多。

    3、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难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4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188.51元,其中人均学杂费128.7元,可以看到农民在文化消费上比较匮乏。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学杂费偏高影响儿童入学率和辍学率。另一方面,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很少。因此,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难度大。

    4、农村居住质量还比较低,改善任务重

    虽然近几年黑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匮乏,农村居民住房设施配套不完善、卫生标准差、室外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据测算,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小康的居住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仅为31.9%。在对全省25个市县、2240户农村记帐户调查显示:目前,能饮用自来水的农村居民只占26.7%;有96.8%的农户仍在使用包括煤炭和柴草在内的非清洁能源燃料;使用暖气取暖的农户占25.2%;农村水冲式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仅为0.4%。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也很低,农村废物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暴露于室外,环境质量差。

    5、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小康建设后劲乏力

    由于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乡镇财政收入增长困难,许多地方出现“有人管事,无钱办事”的局面,对村容村貌及公益设施的改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等将产生消极影响。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远远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产业化发育程度不高、地区内部竞争激烈、缺乏投资、效益低等因素,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6、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来,为促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小城镇,大战略”和“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决策,目的是促进新形式下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大范围的开展小城镇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聚集效应比较差,小城镇发展步伐缓慢,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8.7%。

    2004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50%。考虑出生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对耕地的吞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还很庞大,转移任务十分艰巨。

    三、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几点建议

    1、认真全面贯彻实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并且在农村的立法、政策等方面予以体现和保证。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免征农业税”、“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只有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才能真正减少农民,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一是要对农村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二是要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就业,保证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工资的发放,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一批优势和主导产业,努力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的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

    3、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开展一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培训。并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一费制”,坚决抵制各种乱收费情况的发生,能确保并解决农村贫困儿童的上学问题;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做好重点疾病的防治工作,改进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等工作,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

    应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要针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状况,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通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各项农村公共设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框架,国家要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条例,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并以农村低保问题为突破口,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无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险。

    5、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种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各级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是要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制止农地非农化倾向;二是要做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各种涉农收费,将各种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快贫困农民的脱贫步伐。

    6、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努力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使广大农民能够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推进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提倡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逐步消减村级债务,努力提高农民对村政务公开和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农村民主法制环境。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黑龙江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