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眼中的长春一本报记者 张诗雨
过去,人们印象中的东北和东北人应该有粗犷豪放的性格,高大威武,大方而不拘小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个高大威武的大汉似乎有些累了,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正从懒洋洋的冬梦中觉醒。长春亦如是,这个昔日中国工业城市的一面旗帜,正在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前不久,记者乘飞机到杭州出差,在飞机上遇到温州两位刚刚来长春考察的客商。这两位客商是在温州做电气生意的,来长春一是考察市场,二是寻找项目,准备到东北投资建厂。据他们介绍,在他们那里搞电气生产的企业很多,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刚一出台,他们便有了到东北投资的打算。听说今年长春要有一大批国有企业进行出售和重组,便派他俩前来了解情况,等待投资时机。
当记者问起对长春的印象时,这两位客商很兴奋地说,十年前,有些朋友向他们介绍过长春,说长春冬季很寒冷,到处是冰雪,十分冷清、荒凉,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的地方。此次是他们第一次来,万万没有想到长春给他们的印象与道听途说的有天壤之别。
“长春的投资环境很好,我们愿意到这里投资。”在谈到投资环境时,温州客商如是说。到长春考察,最让他们感动的就是这里工作人员的热情。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时他们深有感触,12月份尽管外面很冷,但是一条龙服务大厅内却人潮涌动,前去咨询的人很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块金字招牌,能产生很大的磁力效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良好机遇。”在谈到长春的投资机会时,温州客商认为,长春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中抓住机会,推介自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春。要走出去,请进来,光靠国家政策不行,主要还得靠自身努力。“这次考察让我们对长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长春有很多待开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长春是一座充满着商机的城市。在杭州,记者同当地的企业家座谈时了解到,他们在今年元旦前刚刚来过长春,对长春的第一印象就是商机无限。与会企业家一致认为,长春有两大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长春有自己雄厚的基础:一是具备很好的产业基础;二是拥有为数众多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三是长春地处平原,自然条件便于大城市、大工业的展开,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强。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而在当今世界上发生的恰恰是制造业的转移。
在中国,只有东北能够在新一轮转移中迅速地承担起承接二次产业、加工制造业转移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有国家的强力支持:一是计划时期的遗留问题将得到解决;二是国家正帮助老工业基地向新兴的产业基地转变;三是国家已制定振兴东北的政策;四是国家给东北营造了一个吸引世界目光,吸引资本的一个平台。
前不久刚刚在长春结束调研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专家李建伟说,长春为投资者提供了特有的“四大机遇”。
一是国企改革孕育着历史性机遇。目前长春市现有待改造的国有企业600多户,到2005年底,除国家明确保留国有独资的行业外,都要实行混合所有制形式。这将给外来投资与合作者提供一个足够的舞台和商机。
二是支柱产业结构升级,造就了巨大的商机。带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产业群,是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升级密切相关的行业,主要有汽车、食品、建筑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春恰恰形成了以汽车、食品、光电子信息和生物与医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新格局。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又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长春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8个,科研、技术开发机构100多所,高等学府27所,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23名,这些优势都为前来投资者创造了广阔的先机。
三是长春的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过去的十几年,是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特征明显的时期,GDP由1992年的164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338亿元,年均增长12%级上,每五年翻一番;建城区面积由1992的114平方公里增加到209平方公里,10年增长9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8-10平方公里。根据国家已经批准的长春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方案,长春南部新城规划用地面积为220-230平方公里,加上2007年亚冬会场馆建设等均为投资商和开发建设者提供了商机。
四是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孕育着中富而持久的商机。李建伟博士认为,市场经济是供与求的经济。尽管长春不占地缘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即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按照经济半径规则,长春将成为东北及内蒙古区域的物流中心。同时,长春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几十年来始终以生产、供给、制造业等概念博得国内外认可,尽而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加之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必然使消费领域的开拓获得充分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