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拒绝暴富情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 01:4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暴富情结使人容易坠入风险泥潭,以致使投资者走向反面,使企业走向反面。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想快快发财,反而背上一身债;想快快做大,反而把企业做垮了

  杜恂诚:1947年1月生,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现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著作有:《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人们有发财致富的情结本来很正常,只是在转型社会,人们的财富观往往被扭曲,或走极端,而变成一种浮躁的暴富情结。凭正当的努力工作,渐渐地积累财富,似乎有点等不及了,渴望的是一夜暴富,立地致富。

  人们暴富情结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变动社会中人们收入差距的迅速拉开。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虽然也在不断进行,但毕竟比较迟缓,一般要以代来计算,一个自耕农要成为一个大地主,没有几代人的积累是不行的。而在近代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混乱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极少数人可以很快地暴富。例如买办的暴富是令人瞠目的:火柴大王刘鸿生上世纪初当上开滦买办,一两年间就赚了80多万两银子。郑伯照任英美烟公司买办,家产多达数千万。徐润做房地产,没几年就赚了几百万两银子,而比起他同时代的上海房地产大王汪某来说,还算是小巫见大巫。而实业家们,无论是做生意的还是开厂的,无论是钱庄主还是银行家,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在短期内成为豪富。另有一类鱼肉百姓的军阀官僚,也很容易赤手致富。民国时期,军阀和官僚是积资最快、最富有的阶层。北洋政府时期的一个督军,一两年间就可以身家几千万。一般人的心理能够承受别人的渐富,而不大能够承受别人的暴富、骤富,因而失去心理平衡,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当代中国也在转型,一些人利用先入优势或改革的某些不尽完善之处,迅速富裕起来,财富效应变成了暴富效应。

  暴富情结使人容易坠入风险泥潭,以致使投资者走向反面,使企业走向反面。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想快快发财,反而背上一身债;想快快做大,反而把企业做垮了。

  对于绝大多数未曾大富的人来说,暴富其实只是一种永远做不到的奢望。1883年上海等地爆发了一场金融风潮,那是与投资者的暴富情结密切相关的。在1883年前的几年中,在清政府的倡导下,中国成立了不少官督商办的股份公司。说起来也是一件怪事,中国的绝大多数财主原本是不屑于什么股份不股份的,甚至认为集股就是劝捐别名,莫不视为畏途。他们对股份制企业是毫无知识的。但同样是这批人,当他们看到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股价涨至一倍以上时,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股票早已满额,麾之不去,一年之中,聚成公司一二十处。他们投资于股市,绝不着意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他们之所以争先恐后,贪得无厌,唯一的希望就是得股之后股价骤涨,即得出脱,带有极大的短期性和投机性。而一旦股市狂泻,原先那些人气极旺的股民们又变得诚惶诚恐,避之唯恐不及,甚而至于十年怕草绳。这类以喜剧始,而以悲剧终的股市活剧在1910年、1921年又反复重演。股民的心态似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可以传代,可以跨越世纪。

  当然,股市的不景气有多种原因,从根本上说,一个转型社会很难实现稳定的长期预期,而任何不稳定都会对长期金融造成伤害。在这个过程中,越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这个市场的人可能受到的伤害越大。

  少数利用先机暴富起来的人,应该感谢命运的恩赐。但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无所不能,鸿运永驻,暴富情结更加膨胀。其实,好运可能已经到了尽头,他们个人的能力也可能已经到了极限,可他们偏不收手,继续向更大的风险叫板。近代上海有一个房地产大亨名叫程霖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数一数二的豪富。他的能力在房地产业,却热衷于标金投机。当时中国货币用银,而西方国家的货币是金本位,金银比价一直处于波动之中。为了回避金银汇率风险,上海构建了标金期货市场,它的年交易额超过日本一年的国民收入总额,上海由此而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当然,投机永远是风险的孪生兄弟。程霖生以为他做标金投机照样可以受到财神的眷顾,不料竟在标金投机中欠下数千万两银子的巨债,生生地把程家早先赚得的大批房地产在市场低迷时几乎全部拍卖光,才勉强抵偿了债务。

  办企业的人也有同样的问题。企业超常发展,盈利率非常高,这时很可能一俊遮百丑,大家都对你唱赞歌。其实,一个企业在超常发展时,它的种种疑难杂症也在高速地累积之中,只是由于成绩好,缺陷就不易被重视而已。超常发展并不是正常的,这肯定有机遇的因素在内。但有的企业家却偏好把企业的超常发展归因于自己的无所不能。因而,在这企业发展的紧要关头,他不是通过稳健的反思,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弥补高速发展中露出的缺陷,为今后的发展积累能量,而是盲目自信。过去在企业还不是非常大的情况下,他可以靠自己或身边少数几个人来决策和运作,当企业更大、门类多元、技术要求更高之后,原先的管理方式肯定就不适应了,他必须重新构思管理模式,引进人才,整合管理机构,以适应新的企业状况。但一些企业家看不到这些,他们一味地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在他们眼里,发展的消化期是不存在的(这可能也与考核制度相关),不管前几年的发展速度多么快,反正主营业务还应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而其他的投资机会又都一齐在向他招手,简直处处都是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导致了野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和多元投资。其结果往往就是无可挽回的全面衰落。

  金融机构偏好规模甚于效益。大家都争着要在切蛋糕时占有更多的份额。明明资本充足率已经很不够了,还在一味鼓噪要将存款冲多少多少亿。西方商业银行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放弃高成本高风险的边际存款,而我们的银行家们偏好走相反的路线,为了扩大一点规模,不惜损害效益,并把自己的资产质量搞坏。

  拒绝暴富情结,首先要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修养做起。提升自己的敬业精神,把事业做好,而不必太在乎钱多钱少。心态很重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专心致志、物我两忘的心态。许多大富豪原本并不是为了赚大钱,而只是为了做成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而已,只是后来这件事情牵扯到了机遇。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是专注于如何把本职工作做好,而是钻营于提职加薪之类的份外勾当,那会增加多少团队成本和逆向选择的可能。苟且之人坐上高位,企业还会有多少盈利的机会呢?一个人选择工作机会,如果纯粹以报酬的多寡为取舍,频繁跳槽,那总有一天,他会丧失自我,也会丧失立业的根基。

  拒绝暴富情结,还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近代中国开始发展股份制企业的时候,有一项制度创新叫官利。那时资本是最稀缺的要素,中国没有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又必须大量地对外赔款,因此国民收入中的储蓄部分就很少。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也不畅通。人们不大明白何为股份制,何为资本市场。官利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投资的一项企业制度。严格意义上的官利,是指企业不管盈利还是亏损,都必须按事先规定的股息率向股东发放股息。清末状元企业家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深深为官利所困扰,工厂在正式开工之前,发了两年官利,企业差点夭折。他自己分文不支薪水不说,竟还须靠出卖他的状元书画来筹措差旅费。官利是双刃剑,应该说,早期它还是利大于弊的。后来官利制度有所软化,政府在历次公司法中都规定了企业若没有盈利就不准发放股息,企业虽然可以避免张謇办大生时的难堪,但在处理企业发展与盈利分配两者关系时,大多是以分配放在优先顺序的。这是近代中国大多数企业缺少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原因。但如果没有官利制度,则恐怕因缺少资本,连企业都建不起来的。

  官利制度向投资人提供了充分信息,就是你投资企业,可以比存银行获得更优厚的回报。在近代中国,股票的发行机制是很不健全的,大抵通过熟人介绍,空间比较小。当政府公债大量发行以后,近代中国的证券市场基本上是一个政府公债市场,公债对股票的挤出效应是很明显的。除了上述引发金融风潮的少数几个历史时点之外,股票的交易量很小,但官利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投资人的短期炒作冲动,引导投资人作长期投资的打算。

  现在我们的上市公司在各种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发布大量信息,说实话,除了监管部门和研究人员外,有几个人会仔仔细细地去阅读这些材料?即使阅读了,能真地相信吗?有点玄。这些文字信息其实是很不充分的,对于投资人来说,他们并不关心一个企业的诸多细节,他们最关心的是分红。企业的各种信息,最后都应集中体现在分红上。有了切实的分红,信息才是充分的;没有分红,信息再多也是不充分的。我们的上市公司前些年恰恰就不愿意分红,逼得投资者去做短平快的发财梦。而不思回报的上市公司通过圈钱也总算暴富了一回。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今天,上市公司建立软化的官利制度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那就是说:企业不盈利不能分配;但盈利了,一定要分配,分配的股息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样做,可以遏制股民出于一夜暴富幻想的短期炒作,耐心地等待企业分红;企业必须回报,就会更注重投资效益。只有这样,中国的股市才能走上正轨。上海证券报杜恂诚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