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云南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 1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一、云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人口问题

    1.人口规模直接关系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所引起的问题,是社会经济文化彼此互相关联所导致的复杂问题的总和。从人口规模与资源的角度看,云南人口快速增长是造成资源紧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1)云南土地资源总体上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复杂,山地比重大、宜林宜牧地
多,耕地资源相对紧缺,而且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目前农业耕地开垦潜力已接近临界状态,随着云南人口的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2)在全省范围内,水资源可以持续承载云南的发展,但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水体污染严重,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不仅冬春时段会出现缺水情况,而且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特别是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也出现缺水情况,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中心城市,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越来越成为制约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3)云南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和脆弱性,绿化造林任务艰巨,森林生态功能下降,草地退化严重,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由于人口过快增长,水土流失加剧,治理速度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突出,一些地区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仍很严峻。

    2.人口素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适应性,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当今人口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云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6.33年,列全国第27位,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重11.43%,列全国第6位,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生21.57人,列全国第29位,学龄儿童入学率99.02%,列全国第21位。全省733.59万文盲和半文盲中,有近400万人处于6~15岁年龄段,很可能成为潜在的文盲人口。这些,都将严重制约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结构既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条件。云南人口密度在1953年以后迅速提高,且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地域分布不均;各地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变化不大,大多数地区都在轻微上升;全省2000年乡村人口和市镇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例的76.64%和23.36%,城镇化水平提高较明显的地区集中在几个新兴的边贸、工业、旅游城市,边远高寒山区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资源就业情况较好,但就业结构不尽合理,79.3%局限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只有7.4%,而第三产业仅占13.3%;乡村人口市镇迁移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镇的乡村人口迁入数量大于市。

    二、建议

    1.在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基本国策中,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在内的人口变动是关键。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首要位置。把人口、资源、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

    2.现有人口规模是过去历史的结果,云南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的思考,不能寄希望于那种“计算了资源承载能力”的所谓“适度的”人口规模,必须把现实的“人口”(包括数量和质量)放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着重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控制人口的较高增长率;二是人口素质落后;三是人口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

    3.解决云南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必须注意在两个方面更新观念:首先,在可持续发展中首先考虑人口规模的影响,动态保持适度人口规模,遵循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相协调这一基本准则。其次,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变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素质,是缓解人口数量压力,形成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对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4.必须将以往靠拼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方式,转变到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发展的路子上来,因为云南已经拼不起也不能再拼自然资源了。联系“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具体建议如下:

    (1)推进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着力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从小农经济走向工业化,从工业化走向知识经济,必然要靠高素质劳动力群体的支撑。云南人均自然资源短缺,人口总体素质偏低,有效解决素质问题,不仅能把人口数量劣势转化成积极的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而且可以通过改善云南人口总体上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和贫困面大的现状,解决云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的问题。

    第一,加强义务教育,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打牢基础,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搞好“普六”、“普九”工作。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一方面要督促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一方面要以引导和办好城市私立中小学为重点,千方百计筹集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办学,使政府教育投入更有效地向农村和城镇贫困生倾斜。其次,针对云南劳动力资源数量大、素质差、价值低,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要改变按现有教育资源开设专业的做法,根据市场需求来整合和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增加劳动力资源的价值;二是大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推广农业初级实用技术;三是组织农民进入城镇前的相关技术培训;四是在初中阶段适当以“3+1”、“3+X”等方式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第二,积极推动技术进步,调整就业结构偏差,把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作为实现云南省人口需求转型的重要促进条件。一是在稳粮调结构到增收调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这是因为云南数量型人口主体在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和观念落后是农村人口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改善农村人口需求转型。二是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与革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产品、新职业和新行业不断产生,改变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强大动力。

    (2)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按目前人口控制能力和实际控制水平计算,2020年云南总人口将达到4899万人,当年GDP总量必须达到12125亿元,才能实现人均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未来18年年均GDP增幅不低于10.17%,但这样的持续增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云南就不可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常规手段与超常规手段并用,坚决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十分重要。

    第一,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依法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坚决贯彻行之有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巩固现有成果,并根据云南省计划外生育的20%源于流动人口管理不善的实际,尽快研究制定《云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

    第二,把工作着重点放在农村,放在少数民族地区。按云南省现行政策可生育一、二、三个孩子的人口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15.48%、82.5%和2.02%,生育一孩的几乎全是非农人口,降低人口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在生育二、三个孩子的农户。一是坚持“以奖促控”。尽快把贯彻《云南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从试点推向全省,力争2008年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5‰以内。二是“以法促控”。修订《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逐步限制生育二、三个孩子的农户范围,争取10年内达到基本生育一个孩子的目标,确保比现行规划提前10年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以流动促控”。解放思想,借助云南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的便利,在人员自由流动上作文章,鼓励本省人员向省外和境外流动,减缓人口基数的扩大速度。

    (3)积极优化人口布局和结构。合理的人口布局和结构,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营造和增加城镇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全省人口的城乡分布结构。一是要明确城镇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现代城镇是区域经济的辐射中心,不同于传统行政中心的消费型城镇,要依靠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来推进,绝不能一厢情愿地单纯强调城镇化。二是要解放思想,有效调动省内外各种社会资金和民间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使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分布均匀,充分发挥调整人口城乡布局结构作用。

    第二,从云南实际出发,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一是结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城镇功能,在小城镇建得起、巩固得住上下工夫。二是加快户口制度等配套改革,清除影响农民进入小城镇的体制性障碍,并加快县以上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建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按照“信息导向,按需流动”的原则有序转移,把农民尽可能多地相对集中在县城和集镇。

    第三,要适当地进行人口异地开发式迁移,优化云南省农村人口的地区分布结构,以此作为平衡农村人口分布不均衡状况及解决自然资源负载过重、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重要措施。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云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