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对经济施加影响,同时伴随着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断地加息,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必然要从前四五年的“投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转向以“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模式,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刺激国内需求呢?以前的经济调控政策对现在有什么启发呢?这次的刺激需求又应当如何操作呢?
一、压榨是破坏需求
我们还依稀记得,在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面对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有关部门果断地利用行政手段为中国经济降温,而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其他一些因素,将中国经济推向了衰退的边缘,有关部门再次采取行政手段试图通过刺激国内需求来保证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会下降太多。然而,当时的很多政策措施值得我们今天反思。从今天看来,当时的很多政策是在压榨或者是挤压国内的需求,而不是在刺激国内的需求。
刺激需求应该是提高人民大众的购买能力,而不是将群众的钱财压榨或者是挤压出来。住房货币化改革和教育的产业化改革都是压榨消费能力的做法,实质上是在损害消费者消费的能力,是短视的政策行为,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极其有害。在上一轮的经济周期中,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住房货币化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改革的政策,导致了今天的经济结构畸形。
如果说住房货币化改革还是符合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而教育产业化改革不仅仅损害了短期内的消费热情,甚至也扼杀了社会结构朝向良性发展的趋势,长期来看,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现在对教育产业化还不叫停,还不削减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经费支出的话,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政府部门不将大量的税收用在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职能上,却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修建高速公路和大量的豪华办公楼项目,政府主导修建高速公路一是为了政府官员的政绩,二是造成了与民争利而违反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修建豪华办公楼更是助长了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更可怕的是其中会豢养更多的腐败蛀虫。
二、高税收下的畸形
市场经济条件下,刺激需求的措施有返税,而有关政府部门在这方面毫无作为,甚至变本加厉地征税,当中国GDP增长率高达10%的时候,税收的增长却更上一层楼,高达20%多。当有关部门为财政税收不断以超出GDP增长速度而增长弹冠相庆的时候,其实它们在损害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
而税收的增长如果是用在了该用的地方也是不错的事情,但可惜的是很多政府部门仍然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大量的税收投放到低回报的基础建设上,这样,短期内的财富积累却受到长期投资的拖累,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与民争利,而且是浪费民众的财力。
当我们指责发达国家给予农民高额补贴的时候,我们有关的政府部门却不肯放弃区区200多亿的农业税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下,有关政府部门被迫放弃了对农民的征税,去年,中国的农业终于从最近几年的下滑趋势中走出来。
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对民众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要体现缩小贫福差距的原则。在美国很多州中,家庭年收入在两万美元以下的家庭税收负担为-14%,而家庭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税收负担为24%。中国对年收入没有统一的概念,但返税还是可以做的。不过,目前中国还没有针对贫困家庭的大幅减税政策,更不用谈税收补贴了。不过,中国对出口商的出口退税补贴倒是吸引各类企业趋之若鹜地出口。
除了高税收,还有很多的政策是在破坏国内需求的增长。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了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很差,只能不断的增加储蓄,即使明明知道现在已经是负真实利率,乃至银行的呆坏账堆积如山而有破产的危险,不过靠国家信用勉强维持。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导致国内需求疲弱的重要原因,占中国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很多农村不足1000元,无法成为真正的内部需求。
其他很多相关的抑制和压榨国内需求的政策都需要改进,这可能是帮助中国经济度过经济周期中低迷阶段的唯一通道。
三、呵护和培养国内需求
促进国内需求由现在的疲弱转向强劲,需要早做准备。在经过了经济最繁荣的阶段之后,中国经济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软着陆,而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软着陆的“机场跑道”。没有国内需求的衔接,中国经济只能走向硬着陆。因此,呵护和培养国内需求就成为了目前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农村的需求下降得到了初步地遏止,但是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收入提高是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成为了开发农村消费潜力的关键,对农村教育的扶持要优先于对城市教育的扶持。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抑制和压榨消费增长的最大因素就是预期不明朗,而同期的基本生活的消费成本过高。住房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政府部门利用拍卖土地可以遏止土地部门的腐败,提高土地交易的透明度,但是要促进国内的需求就要适当加大对土地的供给,这样可以减缓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不仅仅可以促进住房消费的增长,而且还可以防止目前的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恶化。
呵护和培养国内需求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证人们的良好预期,而不能通过压榨和挤压的方法来拉动国内消费。这样的政策选择也符合目前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
作者:王健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