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长王鸿举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问——
本报记者 童辰 王海坤
直辖8年,苹果熟了。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为重庆市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主题就是重庆直辖8年。国务院新闻办为一级地方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这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重庆市工作的肯定。
直辖之初,中央交给重庆四项任务,应该说,他们拿到了很好的段考得分。
1997年,王鸿举以在涪陵过硬的政绩成为新设立的重庆直辖市的常务副市长,而今已经8年了。8年来,重庆换了三任领导班子。在重庆上下的印象中,王鸿举的形象是“亲民务实”。
这次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委宣传部本来准备了一份材料,“他(指王鸿举)不肯念,说只作两三分钟的开场白,余下的时间都交给记者”,宣传部的一位干部私下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这位干部还说,务实的风气已经渗透到宣传部门,“现在,即使是市内的新闻发布会,如果只有市内媒体,领导都不高兴,说是唱卡拉OK,自娱自乐。”
“心齐气顺”,首先是领导班子的心齐气顺,王鸿举这么说的时候,不自觉得肯定了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一位有威望的在渝全国政协委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黄镇东是一位“忠厚长者”。
主席台上,坐在王鸿举身边的是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重庆高层,有这样一个共识:重庆发展,关键是工业。这正是黄奇帆主管的领域。去年,重庆工业总产值提前3年实现翻番,凸显十大亮点。在年初的“渝洽会”上,黄奇帆说重庆工业争取到2010年增长6倍,很多人还不大相信,现在看来可能性已经很大了。黄奇帆的经济管理才能连山城的“棒棒”们都知道。
由于工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反哺能力,今年,重庆在西部率先取消了农业税。
以下是王鸿举、黄奇帆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答问。
王鸿举点评重庆三届领导班子
中国经济时报:第一个问题,请问王市长。重庆直辖开始,王市长就进入了重庆的领导班子,8年来,重庆换了三任班子,如果对三个班子做个评价的话,王市长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您觉得这三个班子干得最漂亮的事是什么?作为重庆的市长,您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重庆今后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王鸿举:是的,1997年重庆直辖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政府的工作。那时候我是重庆市政府的常务副市长。现在已经是第三茬人了,我认为这几届班子都干得很不错。
张德邻、蒲海清那一段,百事待举,中央对重庆有了方向性的要求,直辖之后重庆有了发展的机遇,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但是,确实矛盾很多,比如说工业企业70%的亏损,比方说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欠账很多,不像现在,中央号召,一使劲,就可以把欠农民工的工资偿还掉。那时候欠账之多、金融秩序之乱是后来人很难想象的。他们做了起步性的工作,做得非常努力、非常艰苦,也很有成效。
在贺国强、包叙定同志那个阶段,他们很好地解决了进一步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问题和班子团结的问题,还有在直辖之初狂欢性的情绪过去之后,如何使大家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理顺、调整,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提出工作、发展思路,使重庆开始冷却的人气又重新开始旺盛了起来,我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也是那个时候摆脱了工业长期亏损的局面,使直辖之初就开始着手(解决)的许多问题得到了比较透彻的解决。
至于我们(这一届),在黄镇东书记率领下,大家一帮人,继续了国强、叙定同志时候开始形成的心齐气顺、风劲劲足的局面。我刚才说到的200多万人参与投票(指年度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我作为市长真的非常高兴。重庆最可宝贵的就是这点人气。就是承认落后、不甘落后,为了自己的家乡,为了父老乡亲,大家奋发努力。
重庆最大的难题还是农村
王鸿举:要说什么事情不满意,我这样看:直辖之前的重庆是一个计划单列市,是一个省辖市,直辖我们升格了,但是不等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水平都随之升格,这就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磨炼,在发展当中、在爬坡上坎当中增加自己的体力,我们正在努力,但是还不够。
要说解决重庆未来的问题,最大的挑战,可能正像刚才有一位记者提到的,不在城市这块,而在农村。我们毕竟是典型的西部的二元结构的一个直辖市,这和京津沪老大哥是大不相同的。如何让我们的农民有比较均等的机会,能够发家致富,能够提高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自由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法制的保护,得到权力的维护,得到教育的机会,得到相应的服务,这可能是我们工作量最大的一摊子事情,需要系统地去做。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事情,我们正在安排做一些新的事情,我们将来还会做很多事情,这是一个过程。
改造雾都: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经济时报:第二个问题,请教黄副市长。如果拿种庄稼作比方,那么重庆去年是大丰收。其中最让人高兴的应该是工业。虽然重庆在工业上的成就比较突出,但是我一直认为重庆作为山城,环境是个瓶颈。一般来讲,冬天重庆市的天空是最不干净的,可是今年春节这一个多星期,重庆每天的空气质量都是良好的,对这个现象您如何解释?
黄奇帆:过去几十年,重庆作为一个山城,一个雾都,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几十个重点监测城市一直比较靠后。一个是地理原因,它是一个山城、盆地,不像沿海地区经常有比较大的风能够洗涤空气;第二,它是个江城,有比较多的大雾天;第三,又是老工业基地,在工业水平落后的时候,老工业基地容易有比较多的污染;第四,作为西部山城,过去生活中比较多的使用燃煤,生活水平低,燃煤方式不是非常干净。
凡此种种,形成了空气质量的问题。
在直辖以后,特别是在贺书记、包市长的时候,提出了重庆市的净空工程。市政府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持之以恒,已经坚持了四年多五年左右时间。一个是工厂搬迁,工厂的污染物、粉尘排放方面的治理;第二,市民燃煤基本改造成为燃烧天然气;第三,城市里的6000多辆公交车和6000多辆出租车大部分从烧汽油改成了烧天然气;第四,治理建筑垃圾和它的运输,治理主城区周围的采石场,我们关闭了1400多个采石场,采石场都是粉尘污染比较严重的。
由于这些措施,重庆在人为的社会环境中的污染物应该说大幅度地下降了。当然,山城、江城、雾都地理位置形成的特点还是客观存在的。
我自己有个印象。2001年我刚到重庆的时候,重庆三分之一的天是下雨天,三分之一的天是雾天,剩下的三分之一,如果是晴天的话,也是灰蒙蒙的。但是,最近这两年,三分之一的晴天基本能看到阳光、白云。重庆能看到阳光、白云是很稀罕、很让人高兴的,为此重庆有老百姓专门拍了阳光、蓝天、白云的天空的照片在报纸上登出来。
总的感觉,经过四五年的治理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还不够水平,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只要是晴天,就是阳光、白云、蓝天,但是雾天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是老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