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4年第四季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 09:03 上海证券报

    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价高位平稳回落;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促进商业银行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加强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控机制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一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三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四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六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七是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2004年,金融运行平稳,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贷款适度增长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200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26万亿元,比2003年少增4824亿元,比2002年多增4173亿元。基础货币余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逐步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国际收支"双顺差",200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6099亿美元,比2003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虽然得到抑制,投资增幅回落,货币信贷增长放缓,总体经济正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不够牢固。

    2005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信贷预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均增长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二是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三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四是优化信贷期限结构,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五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六是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七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金融运行平稳。主要金融指标在合理区间运行,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贷款增长适度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到合理区间

    2004年,随着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和落实,货币供应量增速呈逐步减缓趋势,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4%,处于全年最高水平,之后逐步回落,8月至12月M2增速连续5个月处于13%-15%这一比较合理的区间,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200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5.1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722亿元,比上年少投放746亿元。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速减缓

    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8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15.3%;余额比年初增加2.83.37万亿元,同比少增42193376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52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3.33万亿元,同比少增4989387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559153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67.644.5亿美元,同比多增93.259.8亿美元。

    2004年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余额比年初增加1.16万亿元,同比少增901亿元(但比2002年多增2112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2.0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余额比年初增加1.59万亿元,同比少增702亿元。由于利率水平较低、物价水平较高,居民储蓄意愿降低,2月至9月储蓄存款连续同比少增加。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居民储蓄意愿回升,11月和12月储蓄存款同比分别多增763亿元和555亿元,其中主要是定期存款多增。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适度,中长期贷款增加相对较多

    200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比上年末回落7.1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2.41万亿元,同比少增578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比上年末回落6.6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2.26万亿元,比2003年少增4824亿元,比2002年多增4173亿元,增长适度。外汇贷款余额1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余额比年初增加171.4亿美元,同比少增116.2亿美元。

    四、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度,基础货币增幅回落,金融机构流动性适度

    2004年末,基础货币余额5.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606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4.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由1月末的4.68%下降到4月末的3.45%,并连续8个月保持在3%-4%之间。12月末为满足节日增加的流动性需求,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上升到5.25%,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54%,股份制商业银行为7.47%,农村信用社为10.34%。总体看,金融机构保持了合理的流动性,满足了贷款合理增长的需要。

    五、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逐步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逐步上升。第四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5%,为基准利率的1.21倍,比上季提高0.47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1.05个百分点。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略有上升,其中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7%,比年初提高0.32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2%,比年初提高0.17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在波动中上升。12月,商业银行1年期美元大额存款(300万美元以上)加权平均利率为2.27%,比年初上升1.28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43%,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38%,分别比年初上升0.87和1.19个百分点。

    六、国际收支"双顺差",短期外债占比上升

    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约700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约1120亿美元,净误差遗漏项目约200亿美元。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分别比上年增加约25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本外币正利差的驱使下,境内金融机构纷纷减少国外资产运作,将资金调回境内,或增加国外短期借款。截至2004年末,我国外债余额折合228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8.1%;其中,短期外债余额104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7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5.6%,较上年末上升5.8个百分点。

    七、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

    2004年,受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影响,外汇流入进一步增加,是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一年。200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同比多增899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促进商业银行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加强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控机制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一、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决策制度、交易制度和一级交易商管理制度,推进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操作品种和技术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创新。根据金融宏观调控的总体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长和投资、信贷增速变化情况,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变化平缓以及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6098亿元,通过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9408亿元。全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

    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针对投资需求过旺、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9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之后,于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对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建立起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为控制基础货币投放,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3月25日起,将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再贷款利率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加0.27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1月29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步骤。

    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并放开贷款利率确定方式和结息方式。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而是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

    第二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即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贴现)利率加点幅度。这项制度的建立理顺了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了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

    第三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29日起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这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也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促进金融机构按照资本充足率加强负债管理,控制经营风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4年第四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2004年第四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3.23%,比三季度上升2.43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4.56%,比三季度下降4.54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2.21%,比三季度上升2.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在2004年10月29日新增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即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1.7倍以上、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在(1.7,2.3]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在(2,2.3]的区间内均有分布。其中,在基准利率2倍以上区间内,金融机构的贷款占比为2.68%,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了贷款的风险溢价。

    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是不断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8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仍在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尚有30种。今后,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的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国务院"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注重总量调控的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督促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对过热行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的信贷投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助学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一是按月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提请商业银行既要重视和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也要防止"急刹车",合理把握贷款进度,优化资金配置。

    二是认真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协调督促各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适度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授信总量,同时强调,各商业银行在授信总量内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环保和技术指标好的企业,要按照信贷原则提供正常信贷支持。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助学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

    四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各商业银行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认真分析当前日趋活跃的民间借贷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研究合理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问题。

    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是加大政策调整力度,积极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切实加强对短期资金流入的管理,严格资本项下结汇的真实性审核,限制国内外汇贷款结汇,规范居民和非居民个人结汇行为。开拓资金合理有序流出的新渠道,允许个人合法财产向外转移。

    二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改进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管理,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外汇比例,进一步放宽企业和个人服务贸易用汇限制。统一境内中外资银行外债和外汇贷款管理办法,允许中外资跨国公司开展内部资金运作。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限制,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继续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截至2004年末,共批准24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累计批准金额34.2亿美元。

    三是发展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允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开展外币间买卖业务,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银行和业务范围。同时,加强反洗钱工作,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

    七、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2003年12月31日,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两家试点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正式启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增加风险拨备等措施,两家试点银行较好地改善了财务状况,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标准,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4年末,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2%和11.95%;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5.12%和3.70%;拨备覆盖率分别为71.7%和69.9%。

    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两家试点银行相继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汇金公司代表国家对两家试点银行行使出资人权力,较好地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置问题。两家试点银行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设置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和新的管理层已按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始正常运作。

    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在完善经营机制、加大内部改革、完善风险控制和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为进一步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交通银行亦于2004年6月30日完成财务重组,8月18日完成引入战略投资者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的入股股权交割工作,目前交行正在积极筹备择机上市。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004年,为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努力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总结8个试点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批准北京、天津、河北等21个省(市、区)列入农信社改革试点地区范围。为巩固改革成果,强化正向激励机制,国家对上述地区农信社给予扶持的政策总体上仍按原试点方案的规定执行,正向激励的资金支持方案逐步落实。截至2004年末,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严格审查考核,共批准620个试点县(市)农村信用社分四批认购中央银行专项票据355.5亿元。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4年,金融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贷款融资比重下降,国债和股票融资比重上升,融资格局有所优化。2004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以贷款、股票(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四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2.9万亿元(本外币合计),同比少融资6131亿元,下降17.4%,主要是贷款融资同比下降19.6%,国债融资同比下降11.3%。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为82.9:10.8:1.1:5.2。

    (一)货币市场成交同比有所下降

    2004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累计成交9.44万亿元,同比减少2.28万亿元,日均成交37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8%。质押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9.31万亿元,同比减少2.41万亿元;5月20日开始的买断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263亿元。交易所国债回购累计成交4.41万亿元,下降16.8%。

    2004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1.46万亿元,同比减少0.96万亿元,日均成交57.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9.9%。成交主要集中在7天和隔夜两个短期品种上,市场份额为91.1%,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其中7天品种的市场份额为71.6%,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

    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走势基本平稳,大体呈"回落--上升--回落"态势。1月,受春节前金融机构资金需求较大影响,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较高,分别为2.43%和2.38%;节后随资金大量回流和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增加较多,金融机构资金头寸较宽松,利率平稳回落至3月的1.93%和2.07%;4月起受央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市场利率预期上升等因素影响,出现稳步回升,6月分别为2.41%和2.40%;7月起再次持续平稳回落,直至12月的1.88%和2.07%。

    从资金融出、融入情况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是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上最大的资金净融出部门,全年净融出4.60万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部门,分别融入资金2.86万亿元和1.68万亿元。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是最大的资金净融出部门,但净融出资金同比下降较多,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增加较多。资金净融入方主要是证券公司。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对人民币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外资金融机构全年净拆入资金604亿元,同比增长40%,净拆入资金占比上升至7.8%,上升了3.5个百分点。

    (二)债券市场品种渐趋丰富,发行利率呈持续上升态势

    200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50万亿元,同比减少5807亿元,日均成交99.4亿元,同比下降19.1%;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2966亿元,同比减少2790亿元。

    2004年国债累计发行6924亿元,同比多增644亿元,增长10.3%,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251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记账式国债发行4414亿元,增长16.9%;政策金融债累计发行4148亿元,下降9.1%;企业债累计发行327亿元,下降8.7%。7月起,金融机构开始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全年累计发行次级债861亿元。

    债券发行利率呈持续上升态势。3年期凭证式国债发行利率3月为2.52%,7月上升为2.65%,11月上升为3.37%;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3年期固定附息债1月发行的第1期利率为2.99%,6月发行的第11期利率上升为4.2%,9月发行的第15期利率为4.36%。

    2004年全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从总体上看呈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月至4月初的缓慢上移阶段。第二阶段,即4月中旬至4月末的快速上移阶段。在4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法定准备金率0.5%后,曲线在一个星期内快速上升至40个基点左右;加之当月CPI首次上升超过3%,至4月29日曲线再次上移50个基点超过年初近100个基点。第三个阶段,即5月8日至10月29日的震荡下移阶段。由于"五一"节后未能加息,加之宏观调控有效,从5月8日起曲线从高位下移;但因7、8、9三个月CPI在高位运行,曲线下移幅度较小。第四阶段,即10月29日至11月24日的曲线快速上移阶段。在10月29日升息0.27%后,曲线又快速上升至4月末水平。第五阶段,即11月末至年末的下移阶段。由于资金面相对宽松,债市转暖,12月末曲线回落到与年初相差60多个基点左右。

    (三)票据市场业务在规范中稳步发展

    2004年,商业汇票累计签发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累计票据贴现4.5万亿元、再贴现2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和下降79%。到12月末,已签发的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票据贴现、再贴现余额分别为1万亿元和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下降96%。

    2004年,票据业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票据业务发展有效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全年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1.5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80亿元,约为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十分之一;票据贴现余额1.02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43亿元,约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9%。二是同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增长速度有所回落。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额及年末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6%和19%,比去年下降45和55个百分点。三是再贴现余额逐月下降,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资金依赖明显减少。四是银行承兑汇票仍是票据市场的最主要工具。全年银行承兑汇票累计签发量、当月签发量、未到期余额均占商业汇票总额的97%以上。五是相对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交易较为活跃。全年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发生额约占全部银行承兑汇票累计发生总额的66%,比2003年增加7个百分点;其票据贴现累计发生额占全部票据贴现累计发生总额的52%,比2003年增加8个百分点。

    (四)股票市场交易量同比有所增长,股票价格指数先扬后抑

    2004年股票市场成交较上年活跃,全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4.23万亿元,同比增加1.02万亿元;日均成交174.2亿元,同比增长30.7%。其中A股累计成交4.16万亿元,同比增加1.03万亿元;日均成交171.1亿元,同比增长31.9%。

    股票市场指数波动较大,总体呈先升后抑态势。年初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沪、深股指在波动中大幅上扬,4月上旬上证综指、深证综指最高分别升至1783点和472.18点。此后,股指在波动中持续下滑,9月有所反弹,年末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分别收于1267点和316点,比年初分别下降15.4%和16.6%。

    2004年股票市场累计融资1503亿元,同比多融资146亿元,增长10.7%。企业在海外融资增加较多,企业发行H股筹资78.3亿美元,占筹资总额的43.1%;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620亿元,同比下降3%;B股筹资3.28亿美元,同比增长6.6倍;可转债筹资209亿元,同比增长15.8%。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较快。全年新增66只基金,年末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33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4.9%;总资产净值32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1%。

    (五)保险业继续蓬勃发展

    2004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18亿元,同比增长11.3%。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尤其是汽车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拉动了财产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全年财产险收入1090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年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1004亿元,同比增长19.4%。保险公司总资产继4月突破万亿元大关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末达11854亿元,同比增长29.9%。

    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国债投资比重继续上升,银行存款比重下降。2004年末,银行存款占总资产比重46.7%,比上年末下降3.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比重22.4%,比上年末上升7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5.7%,比上年末上升0.6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著增加

    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继续显著增加。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2090亿美元,同比增长38.3%;其中,美元品种成交2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2%。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以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为重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大力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订和发布了《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开办货币市场基金业务,目前已经完成发行7只货币市场基金,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以及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批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制订和发布了《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人发行短期融资券,拓宽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修订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通过增加质押物品种、延长贷款期限、改进风险管理等措施,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批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促进其资金来源的市场化;推出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混合式招标方式,提高发行效率;推出7天期回购利率为新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投资工具。

    二是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除商业银行外,首次引进2家证券公司为市场做市商。目前,做市商数量达15家。提高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活跃了债券市场报价。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券款对付交易结算(DVP)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交易系统进行了开发和升级改造,完成了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的联通,使银行间债券市场初步实现券款对付交易结算方式。

    四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规范金融市场发展。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规范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流通管理。建立了市场成员不良记录登记制度,加强对债券市场违规行为的监测和跟踪调查。

    (二)股票市场发行和交易制度逐步完善

    在发行方面,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中小企业板,并发布相关管理办法,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正式出台。

    在交易方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企业年金入市做好准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赋予社会公众股股东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更大发言权和表决权。

    (三)促进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新突破

    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公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为拓宽保险公司融资渠道,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既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有利于丰富资本市场的品种结构,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活跃和发展。

    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国债投资比重继续上升,银行存款比重下降。2004年末,银行存款占总资产比重46.7%,比上年末下降3.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比重22.4%,比上年末上升7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5.7%,比上年末上升0.6个百分点。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2005年预测

    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但进入三季度后,部分经济体复苏和增长势头有所减缓。美国经济仍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就业状况继续改善。欧元区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增速减缓,尚未彻底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美元持续贬值,石油价格从10月下旬的高点回落,12月后又有所反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市场对全球失衡的担忧。

    预计全球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9月预计,在2004年平均油价为37.25美元/桶的前提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5.0%,是近30年来最强劲的增长,2005年将减缓至4.3%。2005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将增长7.2%。近期的风险仍然是石油价格和能源安全问题。

    2004年,美国GDP增长4.4%,比2003年加快1.4个百分点;1-4季度各季同比分别增长5.0%、4.8%、4.0%和3.7%。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失业率已从2003年的6.0%降低到2004年的5.5%。通货膨胀压力加大,CPI从2003年的2.3%上升至2004年的2.7%,各季同比分别上涨1.8%、2.9%、2.7%和3.3%。经常账户赤字达到战后最高水平,2004年第2、3两个季度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5.6%;2004年贸易赤字达到创记录的6177亿美元,比2003年上升24%。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1-3季度一直维持在4.4%左右的水平,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2005财年财政赤字将有所下降。

    2004年欧元区GDP增长2%,比2003年加快1.5个百分点;1-4季度各季同比分别增长1.4%、2.1%、1.8%和1.6%。失业率仍处于8.9%的高水平。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为2.1%,与2003年持平;1-4季度各季同比分别上涨1.7%、2.3%、2.2%和2.3%;欧央行预计2005年欧元区HICP将降至2%以下。经常账户盈余缩小,到11月基本接近平衡。财政状况继续恶化,欧洲委员会预测2004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2.9%,略高于2003年,但2005年可望降到2.5%。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价高位平稳回落;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比上年高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9%,比上年高2.7个百分点。虽然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但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所减弱,国外需求增强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稳中趋旺。2004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增长13.3%,较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上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呈现新趋势,住房消费持续成为消费重点,汽车消费增长空间较大,通信、信息消费成为消费热点。2004年继续维持着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格局,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43%,上半年增长28.6%,1-3季度增长27.7%,逐季平稳回落。分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9万亿元,增长27.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增长17.4%。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各方面投资冲动强烈,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

    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净出口由逆差转为顺差。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1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加快0.8个百分点;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减缓3.9个百分点。全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亿美元。分月来看,1-4月各月连续出现逆差,逆差累计达110.6亿美元;5月后实现当月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9月后总体贸易平衡由逆差转为顺差。

    (二)第二产业增速减缓,一、三产业增速加快

    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万亿元,增长6.3%,比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2万亿元,增长11.1%,减缓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3万亿元,增长8.3%,加快1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粮食增产的基础还不稳固,仍需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改善。2004年,工业增加值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16.7%,略低于2003年17%的增长速度,但比1995-2002年的平均速度高5.6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312亿元,增长42.5%。

    (三)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2004年全年CPI上涨3.9%,比2003年加快2.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同比CPI逐月攀升,四季度受上年四季度高基数的影响,呈现回落态势,从9月的5.2%回落到12月的2.4%,但以2000年为基期的CPI在12月仍处于5.5%的较高水平。在全年CPI上涨3.9%中,新涨价因素平均为1.7%,翘尾因素平均为2.2%;食品类价格上涨9.9%,影响CPI上涨3.3%,非食品类价格上涨0.8%,影响CPI上涨0.6%。粮食价格在经历了2003年10月-2004年4月较快上涨以后,5月以来一直高位企稳,12月同比上涨15.7%,全年上涨26.4%。

    生产者价格(PPI)大大高于CPI。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连续24个月攀升,同比涨幅在10月高达14.2%,之后略有回落。2004年,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两者之差为5.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2.8个百分点,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

    进口价格涨幅创近三年新高。受原油、钢材、铁矿砂、氧化铝等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2004年我国进口价格指数攀升较快,3季度达到15.5%,为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出口价格指数走势相对平缓,自2003年2季度以来,同比涨幅一直保持在5-6%左右的水平。

    国际原油价格从10月下旬的高点回落。2004年10月,美国WTI原油现货和英国Brent原油期货价格分别达到每桶56美元和每桶52美元的历史高点,每桶较年初涨幅超过20美元。11月以后原油现货价格有所下降,但反映未来原油价格走势预期的原油期货价格降幅较小。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为6.9%。2004年,我国名义GDP增长率为16.4%,实际GDP增长率为9.5%,两者之差达到6.9%,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2.2%的水平,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居民通货膨胀预期提高。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1月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预期2005年物价将上升的居民占比为41.5%,较上季提高0.9个百分点。只有7.1%的居民预期2005年物价会下降。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2004年,我国税收收入完成2.57万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总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增收最多的一年。截至2004年末,金融机构财政存款余额6236亿元,比年初增加563亿元,同比少增加1144亿元。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标志着实施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调整取向。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2003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9%,2004年预计2.5%左右,2005年可望降至2%左右。

    (五)主要行业利润大幅增加

    部分增长过快的行业投资明显回落,农业、能源等行业投入力度加大。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增长43.5%,比上年加快21.2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加。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钢铁、化工、电子通信、煤炭,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6.4%。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对2005年总体经济形势的初步分析和预测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内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各方面加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阶段,促进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一是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二是物价上涨的压力仍未根本缓解,三是货币信贷总量和结构调控难度加大,四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不够牢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左右。总体上,在宏观调控措施已见成效并继续发挥作用的背景下,2005年经济金融运行将趋于平稳。

    二、2005年货币政策趋势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按照市场化取向继续完善间接调控机制,灵活调整调控的方式、力度和取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一)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

    不断提高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前瞻性的分析和把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改善金融调控方式,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在应对外汇占款、财政收支和现金投放回笼等因素冲击的有效性,综合考虑货币信贷增长等变化趋势,研究运用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的合理组合,增强数量调控能力。

    有效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微调作用,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逐步探索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进而引导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实现方式。完善中央银行运用价格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稳定微观主体预期和行为,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

    (二)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

    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合理运用定价策略抑制高风险投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增加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存款利率差别定价,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约束资产过度膨胀。研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完善利率形成机制。

    (三)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窗口指导",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调控的意图,引导商业银行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领域和企业产品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改进支农金融服务,形成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切实增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金融政策环境。在信贷准入门槛、信贷审查程序、信贷审批决策、信贷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公平待遇的原则,从制度上、机制上消除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通过灵活运用利率浮动等措施,扩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贷款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小额信贷工作。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

    (四)优化信贷期限结构,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继续完善信贷期限结构错配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信贷集中状况以及信贷风险动态评估监测制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抓紧落实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改善银行资产流动性;发展长期负债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发行大额长期存单,开展对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及企业融资券等短期债务工具的研究工作,增强金融机构负债调节能力。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一般性金融债券、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规范引导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完善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加强交易系统、簿记系统及信息披露系统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结算代理人制度,将更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纳入银行间市场,提高市场效率。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管理。协调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的发展,防范跨市场金融风险。引导民间合规融资,规范金融市场发展。

    (六)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监测与考评机制。加快制定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并择机出台。研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定位,研究促进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的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深化邮政储蓄体制改革。

    (七)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可兑换,探索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严格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进一步改进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和进出口核销管理,完善符合边境贸易和跨国公司经营特点的外汇管理政策,探索新的资本流动渠道,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外汇市场基础建设,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试点美元做市商制度。进一步改进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完善现有汇价管理和监测体系。强化合规性监管,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本报略有删节)

    表1:2004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月度加权平均利率表 (单位:%)

   期限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一、大额存款
   3个月以内     0.87 0.92 0.98 0.88 0.92 1.02 1.14 1.12 1.21 1.39 1.77 1.28
   3-6个月       1.03 1.19 1.38 1.02 1.52 1.47 1.42 1.88 2.16 3.16 2.37 1.80
   6-12个月      0.99 0.79 1.03 0.96 1.44 1.60 1.15 1.77 1.71 1.88 2.29 2.28
   1年           1.03 0.96 1.39 1.20 1.26 1.43 1.73 1.97 2.01 2.15 2.25 2.27
   二、贷款
   1年(固定利率) 2.54 2.38 2.44 2.53 2.77 3.04 3.13 3.10 3.36 3.21 3.55 3.43
   1年(浮动利率) 1.81 2.36 2.17 2.39 2.75 2.42 2.50 2.52 2.67 2.69 3.14 3.38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

    表2:2004年第四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单位:%)

                    合计 [0.9,1) 1.0          上  浮  水  平
                                        小计 (1,1.3] (1.3,1.5] (1.5,2] 2以上
    合计             100   23.23 24.56 52.21  28.98      9.90   10.66   2.68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00   27.13 28.54 44.33  38.75      4.84    0.73   0.01
    股份制商业银行   100   32.93 31.07 36.00  34.61      1.21    0.16   0.01
    区域性商业银行   100   20.59 19.18 60.23  32.31     20.02    6.45   1.45
    城乡信用社       100    1.89  4.13 93.97  11.61     27.00   43.92  11.44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表3:2004年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余额(亿元人民币)    占资产总额比重(%)
                 2004年末  2003年末  2004年末  2003年末
   资产总额        11852     9123
   其中:银行存款    5538     4550      46.7      49.9
           投资     5712     3829      48.2      42.0
           国债     2652     1407      22.4      15.4
    证券投资基金     673      463       5.7       5.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市场统计月报》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货币政策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