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4年湖南规模工业在宏观调控中稳步快速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4年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规模工业生产、效益同步发展,成绩喜人。全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销售收入3452.44亿元,同比增长32.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6.51亿元,同比增长55.3%。生产、效益水平均创近7年来最好水平。

    一、2004年规模工业发展特点

    (一)重、轻工业齐头并进

    2004年重、轻工业基本保持同步发展的态势,增幅差距逐步缩小,但重工业始终快于轻工业发展,全年重、轻工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769.99亿元和42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23.8%,比上年分别提高2.4和5.4个百分点。

    (二)十大行业龙头效应显著,新兴行业焕发活力

    十大行业引领作用突出。规模工业增加值排在前十位的烟草、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行业等十大行业成为推动2004年湖南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全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31.4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9.4%,比上年增长25.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7.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2.7%。近年来兴起的医药制造业和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全年分别完成增加值23.57亿元和1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0%和31.8%。

    (三)“一点一线”地区优势明显,工业园产业集群发挥带动作用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工业的金三角, “一点一线”地区是湖南省的优势区、精华带,在加速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长株潭地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54.44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37.9%,、同比增长24.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5.7%。“一点一线”地区完成增加值809.9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7.6%,同比增长24.4%,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16.4个百分点。

    各市州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在推动本地以及全省的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如长沙“两区六园” 2004年完成增加值91.7亿元,同比增长36.9%,拉动长沙地区规模工业增长1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8.3%。

    (四)大型骨干企业作用明显,十大标志性工程贡献突出

    大型骨干企业一直是湖南省工业发展的支撑力量。2004年大中型企业共完成增加值744.29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2.1%,同比增长22.6%,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391.17亿元,同比增长28.8%,拉动全省规模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6.3%;实现利润65.3亿元,增长40.3%。

    (五)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月攀升,经济效益形势喜人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基本呈现出逐月攀升的势头。2004年,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76%,比上年提高19.39个百分点;亏损面则呈逐渐下降态势,亏损企业亏损额23.41亿元,比上年下降16.8%,亏损面为16.8%,比上年减少2.8个百分点。

    二、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支撑因素

    (一)高速增长的投资对规模工业拉动作用明显

    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0.26亿元,同比增长36%。工业完成投资571.16亿元,同比增长41.6%,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分别增长163.6%、48.7%。在30个制造业行业中,有一半以上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有近三成增幅超过100%。虽然国家重点限制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年增幅呈下降趋势,但三大行业投资总额仅占工业投资的15.8%,对全省投资增长影响不大。2004年10月29日利率上调,是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的信号,但此次上调幅度小,同时贷款具有连续性,使其对银行信贷所产生的影响有限。全年工业企业新增短期贷款64.94亿元,技术改造贷款新增9.3亿元。投资的高速增长,金融信贷的强力支撑,为工业经济高位运行、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继续加大,一部分国有企业盘活了存量资产、卸下了包袱,还有相当数量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湖南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而大批高效、灵活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规模工业更具活力。2004年底湖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678.07亿元,同比增长21.7%,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三)出口高速增长 带动效应显著

    2004年世界经济发展较快,湖南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大幅提高,全年共实现出口交货值222.71亿元,同比增长46.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同期最高增幅。中联重科(资讯 行情 论坛)、三一重工(资讯 行情 论坛)、湘钢、涟钢等一些大企业产品出口均比上年大幅度增加。

    (四)局部性的宏观调控对湖南省规模工业发展影响有限

    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湖南省规模工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增加值增速曾一度下降至23.3%,但从全年看,此次局部性的宏观调控对湖南省工业发展影响有限:

    ――从几个国家重点抑制的行业看:电解铝、水泥行业在湖南省所占比重小,两个行业全年共完成增加值6.75亿元,占全省比重还不到1%,因此这两个行业对湖南省的影响不大。钢铁行业在湖南省所占比重较大,上年共完成增加值119.54亿元,占全省的10%,但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调控措施,实际上是制约了一些小型钢铁企业,控制了低水平产能扩张的投资项目,是一种优胜劣汰,对于具有明显优势、经济总量占湖南省钢铁行业近八成的湘钢、涟钢、衡钢等几个大型钢铁厂来说,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这些钢铁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如湘钢加快新产品研发,2004年产品结构实现了由普钢转优钢里程碑式的战略转移,产量、产值大幅提高;涟钢将科技含量高的热轧薄板作为主打产品,生产的薄板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投入市场后,销路很好,产值成倍增长,效益大步提高。因此,尽管有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湖南省钢铁行业全年仍保持了55.8%的高速增长,钢材、粗钢、生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6.6%、36.5%和47.6%,增速比上年分别提高23.6、28.4和12.6个百分点。

    ――从国家限制的房地产市场来看:2004年湖南省房地产市场火爆,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88.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1%,增速全国排名第一位。湖南省商品房价格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全年全省商品房价格仅为每平方米1510.53元,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3.38元。而湖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17.48元,在全国排第十三位,有较强的购买力,同时,2004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145.65万,形成了庞大的需求群体,因此虽然国家限制了房地产市场投资,但湖南省商品房消费市场依然旺盛,从而有力地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增长。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能源紧缺、运力不足是制约湖南省工业发展的瓶颈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大幅增长,然而煤、电等主要能源的供应不足或不能及时运送到位是制约湖南省工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煤炭消费激增,需求缺口较大。2004年湖南省煤炭消耗量为5000万吨,而湖南省只能保证3500万吨的供应量,有1500万吨的缺口。湖南省工业用煤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发展势头旺盛,煤消耗量占60%的电力、冶金、化工、建材4大耗能行业生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对煤炭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湖南省雨水一直较少,进入三季度后,水电供应继续趋紧,占煤炭消耗量约30%的电煤需求量继续大增,截止2005年2月2日止,全省8大火电厂库存电煤约40万吨,仅够5天的用煤,要保证火电机组的正常生产压力很大。

    ――电力供应形势严峻,结构性、季节性矛盾突出。 2004年全省发电量为613.7亿千瓦小时,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为364.07亿千瓦小时,增长24.7%,增幅比发电量增幅高10.8个百分点,许多企业常因电力不足,拉闸限电而停产。湖南省电源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是造成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全省电源仅为水电和火电两种,没有其他电源补充。水电在湖南省所占比重较大,全省水电装机容量为780.8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3.6%,规模以上工业中共有水电站186家,占全省电站总数近90%,而水力发电受季节影响很大,全年水电生产仅完成243亿千瓦小时,占全省总发电量不到40%,全省电煤的紧缺,又大大制约了火力发电。因此,湖南省煤和电两大能源之间的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运力不足,加大能源紧缺压力。随着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类大宗货物运输需求急速增加,但受运力限制,尤其是今年受“治超”压力的影响,部分公路客户纷纷涌向铁路,使得全省铁路运输更加紧张,请求车满足率不足40%。12月份,长沙铁路总公司运输装车请求车数每天已达4028.84车,而实际只能发1766.52车,缺口56.2%。由于沿海发达地区运输能力更加紧张,运往广东、上海方向的一些重点企业物资受限,如涟钢、湘钢的钢材原来每天要运出400车,现在只能运出150车。外省煤炭、矿石等原燃材料调入也十分困难。

    (二)行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新的工业增长点

    ――高耗能行业比重大。长期以来湖南省工业是以高耗能实现的增长。2004年在增加值总量排名前10位中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4大高耗能行业共完成增加值348.91亿元,占十大行业总量的42%,其增长速度也是名列前茅。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能源作保障,在当前能源日益紧缺,“瓶颈”制约仍旧存在的条件下,高耗能企业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将受到制约。

    ――某些支柱行业发展受各种因素限制。规模工业增加值排第一的烟草行业增长迅猛,长沙烟厂、常德烟厂通过并购重组,争取到更多的生产计划,产量大幅增加。全年烟草行业完成增加值166.62亿元,占全省的13.9%,同比增长26.1%,对推动湖南省工业发展立下不小功劳。但从长远看,全国烟草业通过这一轮“洗牌”后,市场已基本被分割完毕,对于这种国家严格控制的行业其今后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另外,总量排在第三的电力行业由于电源结构的不合理增长也很不稳定。

    ――高新技术行业以及消费热点行业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医药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2004年增长迅速,全年增加值分别增长26.0%和31.8%。但这两个行业全年仅完成工业增加值42.63亿元,占全省比重不到4%,很难起到带动作用。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热点,从湖南省汽车行业看,2004年全省共有汽车制造企业172个,共完成增加值35.45亿元,占全省比重不到3%,同比增长仅15.6%,跟全国其他省份比较缺乏竞争力。

    (三)价格上涨影响工业生产

    2004年以来,湖南省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促使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与上年同期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7%,其中,采掘类、原料类、加工类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24.5%、13.1%和6.0%。而全年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为108.03%,比上年上涨8.0%,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低1.7个百分点,由于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下游工业品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利润下降,一些中小企业开工困难。

    四、几点建议

    (一)开源节能和能源的合理调配相结合

    针对湖南省目前面临能源紧缺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开源节能:加快电源建设,在大力发展火电的同时,积极拓展核力发电的新路,立足于核能、太阳能、风能、空气热能和地下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加大湖南省矿产资源的勘探投入,摸清后备煤炭基地的资源家底,加大煤炭基础建设的力度。同时要树立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观念, 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力度,努力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强制性淘汰高能耗、污染严重的落后设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另一方面要作好能源的合理调配工作,首先,要保证省内重点企业生产特别是电厂的电煤供应,及时调度省内主要电煤供应单位和主力电厂的电煤发运、到货和消耗情况。其次,要积极争取广铁集团对湖南省电煤等重要物资的运输的支持,尽量多调度些车皮参与运输。第三,要降低省内电煤供应重点煤矿用电价格,鼓励煤炭企业向电厂发运电煤,对采取超发的火电企业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火电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以消耗大量能源来实现工业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随着能源紧缺的进一步加剧,这种增长方式所引发的矛盾将日益突现,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粗放式增长逐渐转变为集约式增长。要积极引导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一批耗能抵,污染小的企业;严控制对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的贷款,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进入标准;要抓住消费热点行业,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该行业核心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让一些规模小、技术差,资金不足的企业退出市场,培育具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要立足湖南省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扬长避短,推进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大力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三)加强宏观调控,抑制原材料无序上涨

    第一,要建立健全价格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掌握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及影响,为社会各界和党政领导提供预警和预报性信息和资料,防止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影响。第二,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的价格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价格法律体系,制止价格垄断、价格欺骗、价格歧视、囤积居奇等扰乱价格市场秩序的行为出现,对石油、粮食、煤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价格进行调控。第三,要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组织重要商品供应,调整运输方式,分散运力。同时企业也应创造条件,加大自有运输能力建设,合理利用自有运输,以避免过度依赖社会运力。第四,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生产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采取降低消耗、降低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合格率、批量采购薄利多销、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新市场等措施减少涨价带来的压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湖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