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CPI降了 通胀警报未解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0:16 证券时报 | |||||||||
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数据表示,200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仅1.9%,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8%。与去年12月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0.6%。数据一公布,引来了一些专家的一片议论。笔者注意到,一些专家根据1月份的数据,提出了加息预期减弱的观点,有人甚至认为,1月份的数据给通货紧缩敲响了警钟。
笔者并不同意一些专家关于加息预期减弱的观点。所谓给通货紧缩敲响了警钟的观点似乎也过于武断。1月份的数据偏低并不能代表全年,2月、3月还有增长的可能。1月份CPI数据偏低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人们年终消费观念转变的结果,还有就是由于春节时间问题,去年1月份物价水平基数本身就高。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总水平比去年同月相比仅上涨1.9%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上涨达到14.2%,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0%。居民的一些生活必需品上涨速度是很高的,这也是居民心理感觉与总水平同去年同月上涨1.9%相比,反差较大的原因。 因此,不能够被1月份数据所迷惑,CPI只是央行货币利率调整中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不能将1月份数据走低看成加息预期强烈减弱的信号。笔者认为,潜在的加息因素和潜在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没有消除。 从国际环境看,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将继续稳步加息的预期下,给中国提供了更大的加息空间。在美国持续加息影响下,中国的加息预期会不断增加;引发物价全面上涨的因素还依然存在;房价的持续高涨,已经给宏观调控带来负面影响;粮食价格、水电煤油等价格的继续上涨,都可能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 1月份储蓄存款继去年四季度比三季度下降后,继续呈下降趋势。就像有分析师所分析的那样,在我国银行业“短存长贷”的结构性问题还存在的情况下,存款是关乎金融安全的重要数据,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储蓄资金流动性,但连续的存款少增威胁到了金融安全。我国的金融风险表现在信贷风险上最为突出,商业银行高额的不良资产,已经严重影响其资金流动性,如果不是每年增量存款资金在维持其流动性,风险就随时可能爆发。如果存款一直呈下降趋势,那么就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一边存款下降,一边贷款不能够收回,商业银行必然面临支付风险,最终导致全面金融风险。从防范金融风险上讲,国内再度加息的压力仍然存在。 虽然经过2004年的宏观调控,一些结构性矛盾得到了缓解,一些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得到了遏止。但是,去年后半年,预算内的资金是管住了,一些地区却涌现出了数额可观的预算外资金,使一些限制项目的资金问题得到了缓解,这些预算外资金也正在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还有可能对2005年的宏观货币政策造成不小的冲击。 因此,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密切关注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密切关注各类物价指数和资产价格的变化,以便及时运用合理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切不可被1月份的数据遮住眼睛,切不可听信一些专家仅凭1月份数据就断言加息预期减少,甚至提出了防止通货紧缩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