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资本市场服务不存在“外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争鸣易宪容

  最近国内主流的财经媒体上流传着的一种说法,即国内大量的优质公司到海外上市,将弱化国内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那么国内资本市场一定会走向边缘化。而它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国内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

  国内的资本市场服务真的存在外包吗?如果根据荆林波的界定,外包服务是指将企业内部的某些周期性的、反复性的活动或者职能通过合约的方式转移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的过程。在整个转移企业内部活动过程中,生产要素和决策权也会随之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包服务早就成了企业经营的一种战略选择,特别是2002年以来,外包服务市场发展更是活跃,并成了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焦点。不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此问题所关注的切入点是不相同的。对于理论界来说,注意的是这种现象新的理论解释;对于企业家来说,注意的是外包服务的趋势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企业应该如何来应对;对于政府来说,注意的是外包对国家整体利益的影响,如国家核心产业的发展及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

  而有媒体所指的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是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三类企业,即大型国企、优秀民企和外资企业,它们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服务,基本上是在海外得到满足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服务主要是在海外获得的,亦即中国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服务主要外包到海外。比如说,截至2004年年底,沪深股市的可流通市值总额不到12000亿元,但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包括香港H股、红筹股及到新加坡、美国其他国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总额22098亿元。也正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加速,从而使得国内的资本市场逐渐被边缘化了。还有,它们还把国内机构的资金将涌向海外也看做是资本市场服务的一种外包。

  从现在国内媒体所表述的内容来看,该文所指的外包与一般理论所指的外包服务及该文所举例的制造业外包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首先,一般意义上的外包服务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转移,它既有生产要素的转移也有决策权的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有明确的外包服务的需求与提供这种需要的企业。同时,这些外包服务一定是可贸易品,或是可贸易的服务品或是服务依附在可贸易的产品上。

  但是,这些文章所指的外包是指整个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这种服务既不是可贸易的服务品,也不可能依附在可贸易的产品上,更没有通过企业的内部活动让其长期共存生产要素和决策权的转移。比如,无论是上海资本市场的服务还是深圳资本市场的服务都不可能通过两家交易所把其服务转移到海外去。既然国内资本市场服务是不贸易的产品,也不可能通过国内的交易所把其服务的生产要素与决策权转移到海外,那么说国内资本市场服务外包在理论上与经验上都是没有依据的。

  在本文看来,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及国内资金到海外金融市场投资,并非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服务外包到海外市场,也不是国内交易所的服务外移,而完全是国内企业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根据自己的企业融资需要作出不同市场的选择。就如一家企业从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生产要素一样。如果国内资本市场服务对企业融资更有利,这些企业肯定会选择在国内市场上市;如果国内资本市场服务对企业的融资不利,这些企业自然选择到海外市场去了。

  而大量的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后,无论是对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企业发展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从2001年国内股市进入低迷期以来,中国经济并没有因国内股市的低迷而停顿下来,反之这几年中国经济却一直蓬勃发展。可以说,近几年来国内经济得以快速持续增长,是与国内企业从海外融集到大量资金回国内投资有关的。目前,中国早已走出那种闭关自守的年代,利用海外资源来发展国内经济早已成了国民的一种共识。大量的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我们用得着担心海外投资者来分享我们经济成长成果吗?只要国内经济得以发展,这才是硬道理!

  有人认为,一个巨大而高效的外包资本市场的存在,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对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忽视、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与优质民企海外上市、外企在国家经济中比重增加、内地资金涌向海外及国内衍生品市场丧失发展之良机。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不需要来做更多讨论,因为,这样问题答案早已成民众的常识是不需要讨论的。但有人认为如果这种外包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还是现在这样低迷不振,那么香港就可能完全替代成为国内的资本市场。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给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比如,如香港市场的资金主要来自外部,如果国内发生政治经济动荡,外来资金的撤走就必然导致国内公司融资困难及已上市公司价值大幅下降,同时,国际政治金融势力可能通过香港市场来打压国内经济发展;外包会导致国内企业大量资产价值的流失;外包会使得国内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权丧失,资产价格被整体性低估;不利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不利于国内民众收入水平提高;减少国内民众的投资机会等等。

  对于这些看法,实在有一点耸人听闻。首先,正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样,国内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是一个虚拟性假定,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假定国内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真的是存在,这些文章所假定的影响也是不存在的。首先,20世纪以来,外包服务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完全在于它的经济内在性。比如说,全球信息技术外包服务1990年只有90亿美元,而到1994年即达到了280亿美元,2001年达到3000亿美元。有人预计到2008年增长到7000亿美元,2010年达到10000亿美元。试想,如果外包经济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与效率,不能给国家经济带来繁荣,那外包服务能够迅速发展吗?从经验上来说,美国的外包服务发达并没有让美国经济带来萧条,中国的制造业接受大量外包服务也没有因此给国家经济带来什么不安全。外包服务肯定是企业经营的一种好选择。

  其次,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并非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更不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促进、竞争发展的市场。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十几年来的经验表明,香港市场的发展不仅成了国内证券市场发展样式也成其繁荣的动力,更不要说,国内有足够的上市资源让境内外市场来分享、来竞争,国内有几家企业到香港上市不足为惧。

  至于这些文章假定国内政治经济的动荡会引起香港市场资金逃离而让国内企业失去融资机会、国际市场金融势力的阴谋论应该是莫须有的事情。一则尽管目前或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但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毫无疑问的(除非台海出现战争),这也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东西。因此,假设中国政治经济未来的动荡(即使是短暂的)是不成立的事情,用一种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来证明国内资本市场服务外包的负向影响是根本不成立的。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些文章这种假定能够成立,又如何来断定外资一定会逃离而让香港市场崩塌呢?二则无论是香港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进入市场的投资者都是在商言商,如果把国际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看做是一种阴谋并无限意识形态化,那么必然让你进入市场时戴上一付有色眼镜。用这种眼镜看市场必输无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够以经济的眼光来观察与分析他人的投资行为,由此也就不能够做出真正有利可图的决策。

  还有,这些文章认为,外包服务会导致国内企业大量资产价值的流失及减少国内民众的投资机会等问题,同样假定国内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存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也是不成立的。因为,这样问题归根到底只是说明了这些看法仅是从零和博弈、从国内外市场完全分割及不发展的条件下来看这些现象。比如说,一家企业到海外上市,其股价可给会比在国内上市要低、分给投资的红利要高,但是这样做难道就是海外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失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要问一下,一些企业为什么愿意到海外上市卖低价不在国内等卖高价呢?如果国内市场的高价没有人买,这个价格有意义吗?还有,企业在海外市场融集到资金后让企业发展,尽管给了投资者一定的回报,但最后获得大利除了企业本身岂会有谁?只要企业饼做大了,还怕他人来分你的饼。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常识问题,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上述那些问题一一回答。但这些问题答案归结到一点,就是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应该有百利,而负向影响不会太大。

  总之,对于国内大量的企业到海外上市或国内机构的资金到海外投资,这不是什么国内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问题,而是国内资本市场本身缺陷所致国内企业的一种市场选择。尽管在《现象》一文对如何应对服务外包之问题,提出了着手大力改革国内资本市场,改变其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缺陷,加快其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本土资本市场的固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将企业和资金吸引回来的思路,而这思路也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明确的是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市场与资金要哪里,并不是谁说了如何的问题,而在于企业自身的选择,只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这种选择就会走向良性循环。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以非市场的方式来干预,就必然导致更差的结果。目前,一些机构或人一方面在大力呼吁不要让国内优质企业到海外上市,另一方面又反对国内股市的扩容。试想,如果这种意见一旦成了主导,伤害的一定是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近几年国内股市持续低迷,不仅在于市场基础性制度缺失、在于国内股市的上市公司质量不好,还在于这几年来,国内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国内的基金公司等市场机构投资者得到超高速的发展。由市场微不足道的力量成了市场最大的主力,目前国内股市的基金公司总市值4000亿元。加上QFII的推出,目前国内股市整个投资理念、投资方式、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投资者结构,面对着市场投资主体的机构化,近几年国内的股市有相应调整吗?创新出了这些机构投资者新的获利模式吗?我想没有。尽管近几年来,机构投资者在为争取其利益方面推动政府出台不少有利其发展之规则,如社会公众股分类表决制度、新股询价制度等,但是,这些机构投资者新的赢利模式没有出现。让新的投资者仍然在传统的市场中运作,这个市场能够发展起来吗?因此,对国内股市来说,只有加快那些质量差的退出市场和让更多的高赢利能力的公司上市,才是国内股市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国内股市能够在这些方面下力气,让国内股市繁荣起来,还惧国内大量的企业到香港或海外上市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