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阜新2月23日电
瓦斯是矿难的“头号杀手”
“2.14”阜新矿难因瓦斯爆炸夺去了214条矿工的生命。
此次矿难前的4个月里,河南省郑州大平煤矿和陕西省铜川陈家山煤矿已接连发生过两起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瓦斯事故。
2004年,全国共发生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造成6027人死亡,瓦斯更是15次死伤10人以上矿难的罪魁祸首。据统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的比例接近70%,死亡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占到90%以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曾在1月18日专门召开安全生产会议,重点研讨瓦斯防治,并出台了《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
瓦斯是煤矿井下常见的一种有害气体,无色、无味、易燃、易爆。在煤层开采过程中会自动放散出来。当空气中瓦斯的浓度在5.5%到16%之间时,有明火就会发生爆炸,而浓度在9.5%的时候,其爆炸威力最大,破坏性也最强。瓦斯爆炸时会产生高温、高压、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
有没有办法让瓦斯变废为宝
对瓦斯这样的“头号杀手”,有没有办法让其“立地成佛”?
瓦斯专家认为,只要按规范操作,摒弃粗放式采掘和超负荷、超能力生产,加强监测治理,瓦斯事故不仅可以避免,甚至可以变害为宝。但为什么我国许多煤矿的瓦斯仍然频频肆虐?
瓦斯的另一个名字叫煤层气,是一种以吸附状态为主、生成并储存在煤系地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成分与常规天然气基本相同(甲烷含量大于95%,发热量大于8100大卡)。
它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可作为与常规天然气同等优质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是一氧化碳的7倍,其温室效应是一氧化碳的20至24倍,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一氧化碳。若能利用好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大气环境。
预测显示,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1.4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或310亿吨石油。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产量剧增,煤炭行业每年为瓦斯处理耗去的排污费超过10亿元人民币。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因采煤向大气排放的煤层气达194亿立方米,占世界采煤排放煤层气总量的1/3,居世界第一,已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有报道说,经专家论证,采煤之前先采出煤层气,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煤矿瓦斯事故,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还能减少矿井建设费用(巷道和通风费用减少1/4左右),从而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改善煤矿的社会形象。一些煤矿已在综合利用瓦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河南省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到矿井总数的55%。近年来,河南省投入12亿元专项治理瓦斯,使一度高居煤矿事故首位的瓦斯事故降了下来。焦作煤业集团公司每个煤矿都严格采取先抽排瓦斯后采煤的方法,一年抽取瓦斯1200多万立方米。2004年下半年,全公司抽放瓦斯总量达到上年同期的7倍。其中,有800多万立方米供给焦作市20多万户群众作燃料,惠及焦作全市70%以上人口。其余的气体用于汽车燃料和燃气发电。尽管焦煤集团的矿井每年都发生五六次瓦斯突出情况,但近年没有出现瓦斯爆炸,更没有死亡事故。
安徽淮南煤矿10年前瓦斯事故频发,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将瓦斯抽放出来成为清洁能源,企业变成了安全生产的典型。
目前在河南焦作、安徽淮北、山西阳泉等地,煤层气已成为居民的主燃料之一。山西晋城四合矿区使用煤层气发电,其发电效率从燃煤电厂的38%提高到55%,而单位能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则比燃煤电厂下降47%。
然而国内更多煤矿对瓦斯仍是消极防御。我国的煤层气开发利用还在起步水平。据新华社的报道称,目前全国煤矿约2.6万个,50%左右是高瓦斯矿井,国有40%的高瓦斯矿不事先抽放瓦斯就直接采煤,对瓦斯的利用、监测水平也属初级阶段,以致灾祸频发。
煤层气产业为何总“小打小闹”
记者在阜新矿业集团了解到,4年前他们就已经着手研究防治瓦斯爆炸和开发煤层气资源的问题,并投资成立了专门机构,在几个大矿中尝试运行了一年多,在市内一些小区中作为代替天然气的能源使用。规划在5年内形成集团性的产业。但一名工程师说,现在就是“小打小闹”,将来能否成气候很难说。
他分析,煤层气产业发展不起来,投入太少和技术不过硬是主要原因。煤层气地质比天然气复杂,煤层渗透性不好、纯度不够、产量不稳定,都有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这就造成了前期投入大,收效慢,风险高,集团投不起,外面的企业进来投资又没有积极性。
据他说,阜矿集团曾经出去考察过,但回来后也没有什么大动作。在一次研讨会上,他碰到一个煤矿负责开发的工程师,抱怨开发环境不好,煤层气勘探刚起步就出现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相互封锁、多头规划、采煤采气分家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重天然气轻煤层气,阻碍煤层气进入城市天然气管网,使应用环节更加难办。
这位不愿披露身份的工程师觉得,开发一个新事物,如果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眼光,徘徊观望没有强力推动,这“宝”也就会白白溜走,这“害”还得祸及子孙。
作者:记者 迟洪江 亓树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