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如果你一家三口的年收入在6-50万之间,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中国的中产阶层了。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份最新调查结论就以此作为中国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
现在有很多人汲于中国有多少人要进入中产阶层,我倒是认为这个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重要的是“中产”到来这事本身。想想看,10多年前,有多少人敢奢望自己是中产,而在前不久对广东居民的一次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是中产,这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自信。
的确,中产的到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好事。对个人来说,中产意味着较高的收入和优雅的生活;对社会来说,中产意味着一个社会走上了和谐稳定的发展道路,意味着有一个社会主导价值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所以,中产看起来是很美的。但我想提醒的是,切忌对中产现状盲目乐观。我感觉目前的中产市场出现了一种虚高现象,公众、媒体以及研究机构似乎过分热心于“中产”概念和人数,就像当初“小资”流行起来一样,这将不利于我们冷静观察现实,毕竟“中产”不同于“小资”,中产社会的到来,是要切切实实解决一些问题的。
首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中国若干年后有几亿人进入中产阶层的话(按照社科院和统计局的推测,到2020年中国的中产人数大约接近总人口的一半),那么,谁来为中国提供几亿个能够达到中产阶级工资水平的工作岗位?现在的中产阶层很大一部分出自外企,如果中国中产阶层只是国际资本的高级打工仔,那么他们的地位本身就是不稳固的,必然依附于国际资本,随国际资本的涌入而盛,流出而衰。
退一步而言,即使能够提供数亿中产阶层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但如果下述问题不能解决,中国要出现西方“橄榄型”中产阶级式的社会结构目前看来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时,“中产阶层”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而中国社会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尚不足40%,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较小,中产阶层赖以生长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的社会环境仍为初级阶段。达到这一步就花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问题还在于,我们有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进城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和2000多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口的脱贫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永远不能形成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
此外,中产还涉及到对公民私有财产及私生活领域的法律保障、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发言权和选择权的制度认定等,它们都是关系到中国中产阶层发育、成长的制度性、结构性的制约条件,可以说,解决不好,中国中产阶层便很难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流及中坚。
所以,对中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莫看现在讨论很热烈,就以为一个中产社会快要到来了。充其量,现阶段中国的“中产阶层”还处于发育过程中,距离成为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还有相当艰难的路要走。
(紫/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