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发生并延续至今的世界止痛药市场风波,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药品不良反应如何监测并如何处理的问题。面对药品安全性问题,默克自愿召回、辉瑞屡次申诉,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唱起了主角,这和国内药企遇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讳莫如深、退避三舍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此,著名药学专家孙忠实教授认为,国内药企应当从跨国制药企业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应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孙忠实介绍,FDA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严格规定,所有的制药企业都必须设有一个企业药品跟踪机构,专门负责跟踪药品上市后的疗效、安全性、收集不良反应报告。而当FDA对某药品提出质疑时,药品跟踪机构也能及时出具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作为申诉材料。就像辉瑞在西乐葆风波发生后,能拿出自己的一些权威性的跟踪调查报告。可是,目前国内的制药企业对于这些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FDA收集到不良反应报告30多万份,而中国仅有2万多份。在FDA每年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报告中,60%至70%的报告来自制药企业,而中国制药企业的报告数量只占报告总量的15%左右。
孙忠实说,美国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主体同中国一样,主要分医务人员、患者、制药企业三类。为什么美国药企的报告数量能占60%至70%的份额,而中国药企仅为15%左右?他认为,造成如此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外法律对社会责任的规范不同。FDA规定,药企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必须上报,如果逾期不报或者让患者自己上报,企业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得交数百万至上亿美金的罚款。此外,企业在药品说明书中尽可能详尽地标注药品的不良反应事项,化解以后可能发生的药品纠纷,也提高了企业的上报积极性。然而,国内制药企业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讳莫如深,尽可能地“报喜不报忧”。他告诉记者,不少企业在修改说明书时,经常同专家们讨价还价,对不良反应遮遮掩掩。因为他们有三怕:一怕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影响药品以后的销路;二怕承认药品不良反应后,患者家属索赔;三怕舆论压力。这三怕最终却造成了同质的不良反应事件连续发生的恶果。
他认为,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首先,国内制药企业急待增强社会责任感、企业公民意识,抛弃顾虑,积极上报不良反应;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宣传、赞赏上报行为,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到不良反应的报告体系中来;再次,促使公众树立正确的药品不良反应观——是药三分毒,并非有不良反应的药品就不能服用,像小剂量、短期服用万络、西乐葆就不会带来太大风险。(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