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文
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国务院欣喜地看到了市场中那匹投资高增长的“野马”终于在强势行政干预之下放慢了脚步。房地产业这个一向都不太听指挥的快车,也不得不被动的放慢了增速,许多惊呼“泡沫”已经出现并将破裂的经济学家们终于如愿以偿的看到了强势政府力量之下的房地产降温。
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大多是在市场“看不见的手”无法自行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天平时,发挥政府特殊权力的调节作用,使市场中天平的两端相对平衡,以满足市场需求并防止物价上涨过速与投资风险加大。但这次宏观调控大量使用的行政手段,一方面在严厉的管制投资增长,防止因投资过速而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在严厉的管制消费,想用消费的减速度和障碍来达到投资减速的调控结果,却并不如人意。不但没有使供给与需求的两端平衡,反而在今天加大了天平的不平衡程度,并且为今后埋下了加大天平不平衡的隐患,使天平成了跷跷板。按下投资的一头,翘起了消费的一头。
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调控来平衡供求关系并抑制价格的过快上涨。但目前出现的结果是需求大量增加,并以快于投资增长的速度进入市场,而供给却明显减少和继续下降,那么就根本不可能使供求平衡并使价格平稳,更不可能使价格下降,除非用更严厉的手段来限制消费。
限制可能有风险的消费需求时,如果同步限制了正常的住房消费和住房改善的社会进步时,就一定会对整个市场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目前部分地区银行的防风险扩大化,确实已严重地影响到了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尤其是这种信贷的限制和调控首先是严重的影响了居民消费的购买预期。这种政策调整对预期信心的破坏作用比实际宏观调控让投资增速降温的危害更加严重。
但是让消费强制性降下来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策是相悖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小康,而小康的重要标志是住房条件的改善;经济发展的手段就是要扩大内需,而住房是最大的内需。尽管我们的统计制度将住房列入了固定资产投资之中而没有纳入消费统计中,但不管是住房作为终极产品的本身还是购房之后必然带动装修、装饰、家具、电器、汽车等其他消费,都是扩大内需的源头。总不能为调控投资过快增长而放弃了政府应提供住房公共福利的责任和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吧!总不能为限制投资的增长而牺牲城镇居民实现小康的利益吧!对购房信贷还是应该给予最大的支持。有理论认为购房用于出租或用于经营的不是消费应加以限制的说法也是一种错误。因为租房者是消费者,经营者是提供消费的条件和场所,都是扩大内需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必要手段。如果限制了提供消费手段的中间过程,同样会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而不是创造消费条件的作用。
任何政策的调控都不应脱离经济发展的现有条件和市场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供求关系仅仅靠行政命令是很难达到平衡的。如果在双重限制的条件下硬要让天平两头平衡,就必然会出现狗熊分饼的现象,哪头大咬哪头,最终将两头都吃光了也无法平衡。我国处于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规则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不出现历史计划经济发展中未出现过的问题。如果每次当市场出现问题时都用行政的手段去调控,也许中国永远也不会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或许这样可以防止和避免经济发展的过大起伏,但却永远不会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机制。因为怕孩子摔倒而不让孩子学步,婴儿也许永远都不会站立行走。尤其中国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将进入到一个更为敏感和复杂的发展阶段,各地方的经济背景相差极大。用统一的宏观政策去一刀切的进行调控,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受影响最大的也一定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区与企业、城市中收入最低的人群。任何时候的调控都一定会首先让弱者承担更多的改革成本,并让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损失。
不管调控对整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不管其他行业是否会出现软硬不同的着陆反映,起码近期的数字反映了房地产市场中的不平衡结果,出现了一种让未来并不乐观的跷跷板失衡现象。
(作者系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