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才
因校园民歌暴得大名的高晓松有一句名言:人生是如梦如饭。引用“名言”至高晓松很搞笑,可是他这句话说得着实精彩。梦是精神食粮,饭是物质食粮,少哪样都不成。
许多人的职业并不是梦,只是吃饭,与梦无关。能靠做梦挣到吃饭的钱,换言之从事
的职业是一生至爱,该是很幸福的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暂且不谈。
单讲“如梦如饭”四个字,如果饭像美梦一样漂亮……最近看央视烹饪大赛,那些如梦一样的饭菜端的让人目瞪口呆,食指大动。调动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在电视屏幕上做一桌前所未有的食物飨宴。讲那些大厨都是艺术家,并不过分。
而艺术家中不乏大厨,或者是深具大厨功力的美食家。写《随园食话》的清代诗人袁枚,把家常菜讲得诱人,不是贫嘴而是识髓知味。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下了两次决心都没看完,现已将其列为2005年必做的十件大事之一。我呼呼啦啦地瞎翻一通,看到许多美食,在书中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乳酪泡芙、青豆沙拉、烤红鲱鱼、海鲜炒饭、奶油煎鱼、牛肉烤盘、白沙拉酱羊肉、俄式炒牛肉、文火蒸覆盆子奶冻、玛德莱娜小甜饼、杏子派、苹果派、葡萄干蛋糕、巧克力酱、巧克力泡芙等等。尤其著名的玛德莱娜小甜饼,那是一枚鱼钩,结结实实地钓起《追忆似水年华》这条百万言大鱼来。
然后就有巴黎一名厨编写了一本《重现的美食》,这么说罢,该书在手,一个“普迷”便可如法炮制,不走样地做出一份巧克力奶冻,与弗朗索瓦丝在某绅士家中为他奉上者并无二致。巴黎另一名厨出过《莫奈的美食札记》。这是大厨们向艺术家的致敬。
这种书现在书市上并不少。我有一北京女友是村上迷,去年春节寄给我的礼物是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食谱和美食地图,好看,但不实用。我宁可她给我《红楼梦》中的食谱,也不成,《红楼梦》中的菜太写意,惟一有详细做法的是茄鲞,依此办理做出来是油汪汪一大盘茄丁烧鸡丁。
食物有它的味道,好书也有它独具的味道。好书中的美食是强化这种独具的味道的,艺术的感染力由此诞生。《追忆似水年华》中弗朗索瓦丝烤制的巧克力奶冻,维尔迪兰夫人待客的海鲜炒饭,都传递出独特的气味和气氛,一碗干果粗粮加一碗咖喱菜更加凸显了那种气息。
想起沙漠想起水,如果能看到什么菜想起跟它相关的文学人物,那是美食和作品双重的成功。
想起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消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这些话,妖!
一个读者总会有最钟爱的片断,一个食客总有最钟爱的菜式。费尔巴哈说,一个人看的书就是她吃的东西。逆推这句话仍然成立。将来失业了上街摆卦摊我会拿食谱给人算命,那是ph试纸,量人酸碱与深浅。
《市场报》 (2005年02月22日 第二十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