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福建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劣比较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1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面对近年来长江三角经济圈和珠江三角经济圈的崛起,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压力、动力并存,如何实现福建经济的“突围”,使福建经济迈向新的上升通道,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产业链的长短和关联效应的大小、产业贡献率和增长后劲等诸因素后,福建于2001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着手发展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电子、机械、石化为福建工业主导产业,以项目带动为主切入点,以工业园区为承载点的工业产业发展思路。

    一、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年时间对电子、机械、石化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的着力培育和发展,我省主导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主导产业的推动下,福建经济己迈向上升通道的一个转折点。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乃至全国同产业比较我省电子、机械、石化工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1、从总量上看: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大

    2003年,我省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63.35亿元,比上年增长33.2%,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4.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7.1个百分点;2001-2003年规模以上主导产业产值累计增长113.6%,三年产值实现翻番,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4.8%上升至2003年的47.6%,由于增速快,三大主导产业总量再上新台阶,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为576.76亿元,占全国同产业3.3%,比2000年提升0.2个百分点。

    2、从运营质量上看: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盈利水平不高

    2003年我省规模以上主导产业实现利税200.68亿元,比2000年的81.98亿元增加118.70亿元,年均增长34.8%,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高6.7个百分点。但从我省主导产业的盈利水平看,2003年规模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4%,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低0.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为6.1%,低0.4个百分点;石化工业为5.6%,低0.9个百分点;机械工业为7.3%高0.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石化工业盈利水平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一定差距。

    3、从产业结构看:各产业发展不甚平衡

    电子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龙头的电子工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地位愈趋突出,200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901.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2%,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且市场前景看好,产销率达98.6%,出口交货值增长43.3%,比规模以上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明显进展,家电产品档次、规格、功能等方面有很大提高,而且逐步向节能化、绿色化、多功能化方面发展。在技术上实现了数字技术阶段的飞跃,大屏幕彩电、多媒体技术、高档系列微机、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新一代数字视频终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等新品相继问世,2003年我省有19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15个项目获优秀新产品奖。以厦门为龙头的东南(厦门、福州、漳州、泉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己初具规模,正在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聚集带。

    机械工业增势良好、产销衔接不甚理想。机械工业也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支骨干力量,产销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近年工业总产值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幅。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8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35.3%,高于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的增幅,80%以上机械工业产品均保持增长态势,装载机、汽车等支柱产品增势强劲,其中装载机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第1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机械工业中的汽车业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其配套产品的增长并形成汽车产业链,2003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231.2亿元,增速为50.4%,拉动机械工业增长12.5个百分点。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机械工业质的增长远低于量的增长,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省机械工业优势产品不多,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产销率偏低,2003年产销率为96.37%,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还低1.02个百分点。

    石化工业潜力良好,产品结构有待改善。伴随着电子通信、汽车、建材等工业的增长,有力地拉动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同时传统下游产业如轻工、纺织等的增长也较快,有效增加了石化产品市场需求,新投产的大企业如翔鹭石化企业(厦门)有限公司、泉州泉港海洋聚苯树脂有公司、福建湄洲湾氯碱工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石化行业的增长提供着主力作用。但由于石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下游产品比重相对较高,而上游基础原料所占比重严重偏低,2003年规模以上石化工业创工业总产值613.59亿元,增长25.1%,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相比还低3.3个百分点,在我省工业行业中处于落后地位,与我省石油和化工主导产业地位极不相称。

    4、从全国比较看:

    区位商不高区位商是反映不同区域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当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则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专业化率较高也就意味着该产业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在整个区域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否则该产业的专业化率比较低。从计算结果看,我省三大主导产业区位商为0.95,小于1,总体水平不高。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商为1.63,在全国同产业中优势突出;石化工业区位商为0.83、机械工业区位商为0.71说明石化、机械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优势不甚明显。(详见表1)

    表1:福建主导产业在全国区位商

    行业                                 区位商
    主导产业                               0.95
    石化产业                               0.8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4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62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7
    橡胶制品业                             1.14
    塑料制品业                             1.85
    机械产业                               0.71
    金属制品业                             0.73
    通用设备制造业                         0.43
    专用设备制造业                         0.8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7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7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3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63

    产业增长贡献率不高从主导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看,2003年我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0.2%,与全国同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比较低5.8个百分点,与邻近的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差距更大,2003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同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85.4%、84.8%、60.8%、78.7%,比上海、江苏、广东差25.2、24.6、18.5个百分点,可见,我省主导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

    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占有率高表明其竞争力强,反之则较弱。2003年我省石化、机械、电子等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国同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为3.23%,比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低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比广东低16.22个百分点、比江苏低11个百分点。在我省主导产业中电子工业占有率最高,为5.69%,位于全国同产业第五位;石化工业占有率为2.85%,位于全国同产业第十二位;机械工业占有率2.37%,位于全国同产业第十三位。福建主导产业在全国市场仅为中等水平。(详见表2)

    表2:福建主导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

    行业                                 市场占有率
    主导产业                                   3.37
    石化产业                                   2.8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4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21
    化学纤维制造业                             4.98
    橡胶制品业                                 4.10
    塑料制品业                                 6.37
    机械产业                                   2.37
    金属制品业                                 2.59
    通用设备制造业                             1.57
    专用设备制造业                             2.8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1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4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2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69

    二、潜在原因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企业规模小是福建工业经济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省重点培植的三大主导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03年我省三大主导产业户均资产71217元,比全国同产业户均资产少10060元,户均资产位于全国各省市第23位,处于下游水平;从2003年国家统计局认定的大中型企业看,全国电子、机械、石化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为10409家,福建仅302家,占全国同行业的2.9%。企业规模偏小,自身承受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发展后劲受到较大影响。

    2、布局雷同、基础薄弱

    从沿海及周边省份工业经济定位看,大多省份都把电子、石化、机械定为主导或支柱产业来发展、培育,我省与周边省份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福建特色,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在三大主导产业中,机械工业基础薄弱、装备能力与水平不高,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很大制约,而且在全国有影响力和在本省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公司少;石化工业基础原料供应不足,特别是基本有机原料如乙烯、丁二烯、芳烃等基本是空白,发展滞后,使中下游化工产品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高附加值石油和化工产品少,精细化工率低,产品品种少,低档产品多等等,在市场竞争中劣势明显。制约了石油和化学工业本身的发展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我省主导产业的发展步伐。

    3、行业分布散、集中度不够

    我省目前主导产业涉及面看,涉及工业行业有12大类,占我省现有工业行业的三分之一,但从各行业占规模以上总产值比重看,只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绝对优势,达18.2%,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5.6%,其余各行业均低于5.0%,占比最低的为橡胶制品业,为1.1%。由于涉及面广,有些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较小、效益不佳、发展潜力不大的行业如金属制品业2003年产值占比在2%以下,增长幅度为5.9%,成本费用率达90.7%,“两金”占比达47.3%,与主导产业不相匹配。

    4、产业链欠发达、产业集群较单薄

    我省主导产业中除了电子信息产业链较为健全、产业聚集初具规模外,石化、机械产业基本上处于遍地开花状态,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如石化工业,上、下游产业间生产能力不匹配,上游产品产量低、产品品种少、自给率低,满足不了自身及相关行业的中下游产品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了石化工业的整体发展。机械工业虽已形成福州东南汽车、厦门工程机械和福安电机电器等3个初具雏型的产业集群,但在产业集群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重点产品产业链也不完整,缺口较多,主要总成和零部件配套体系不完善,如:东南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方向机均从省外采购;厦门金龙汽车的几大总成(如发动机总成、变速器总成、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转向器总成、空调系统、制动系统等)均从国外进口或购自省外;工程机械中,装载机、压路机的心脏总成发动机来自省外;船舶行业在省内配套率很低,大部分配套总成和部件(如:主机、辅机、甲板设备、导航设备、控制仪器仪表等)均来自省外或进口。而近年来,沿海先进省市逐步形成了许多基于专业化生产的机械产业集群,如:上海的汽车,山东的柴油机,江苏的小柴油机,广东的分马力电机和照相机,浙江的微型轴承、模具、低压电器、泵阀等,整机企业和配套零部件、工艺协作企业大量集聚同一区域,分工精细,服务便捷,成本大幅度降低,推动了该地区机械工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竞争力明显高于我省,福建机械工业倍感压力。

    5、拼盘组装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技术进步对产业升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对我省主导产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新产品新技术覆盖面较小,2003年我省主导产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1.8%,比全国平均水平16.2%低4.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机械、石化产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为15.7%、16.1%和0.2%,分别比全国同产业水平低7.1、4、4个百分点。二是我省主导产业中组装加工企业居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品心脏部件几乎依靠进口,如机械工业缺少国家级高层次的机械专业产品研究院所,机械类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力量薄弱,许多三资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很少,新产品开发主要依靠国外的母公司。在重点产品中,轻型客车和轿车属引进台湾和三菱技术的产品,省内仅能进行小改革;大中型客车注重车身设计和总成配置,采用“搭积木”式生产方式,利用国内外的优秀零部件总成“做拼盘”进行匹配;出口船舶主导产品多由船东委托国外设计或国内专业设计院所设计。即使是以高新技术龙头的电子工业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生产企业仿佛一个加工组装车间,部分企业赚取的只是廉价的加工费,2003年我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销售成本增速高于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实现利润增长29.7%,比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低8.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率高达91%,比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率高4.2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利税率只有7.2%,比规模以上工业低3.5个百分点。

    三、发展思路

    1、定位准确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塑造风格各异、关系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求得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为此认清优势,做到用己之长,避己之短,知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违背自身优势去进行产业上赶超和攀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谨防结构调整中出现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倾向》一文中指出:“重型化快跑将使中国遭遇能源危机……面对石油与电力极度缺乏,以重工化为主导的粗放型增长不会长期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相反,只会引起全国性能源损耗……”。福建是背山面海,油、煤等能源相对缺乏,交通瓶颈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传统轻工行业具有相对优势,在全国同行业中产值比重较大、区位商较高的前10个行业中大部分为传统产业,为此在产业调整中应将部分优势突出传统轻工行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目前在全国拥有名品牌、名商标较多,而且泉州服装、晋江莆田鞋业等产业集聚比较典型的地区产业链己具模型;再如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行业在全国区位商高,我省又有这些的丰富资源,应予以引导,使之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壮大产业。

    2、做大产业群、拉长产业链

    要实现工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当前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建设若干个重要产业基地,做大产业群。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行业,形成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充分利用一批涉及我省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如福建炼化一体化、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东南汽车二期轿车等,继续策划一批新上项目,做好项目推介转化工作的同时,加强以闽东南为重点、以福厦漳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海峡西岸电子信息基地,以湄洲湾沿岸、厦门海沧为重点的石化基地,以福州青口汽车城和厦门客车为中心的汽车及配件基地,以厦门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与飞机维修基地,以马尾、厦门为中心的船舶修造基地等建设,加强投资引导,引入国际相关大企业和配套企业进驻这些基地,延伸扩大产业链,精心打造好我省电子、机械、石化等重点产业链。要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点,加大项目招商的政策支持力度。依托优势大型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大中小项目相配套。比如,以炼化一体化、厦门翔鹭石化、腾龙特种树脂等项目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链建设,实施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动战略,带动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等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3、瞄准主攻方向、进行科技创新

    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究开发并举,整合科技资源,增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主导产业附加值。机械工业着重围绕主导产品、特色产品、重点机械装备三方面,朝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机电一体化、技术软性化、生产专业化方向提升,开展技术创新。着力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船舶修造、航空修理等五大类产品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加工机械等高科技产品和环保设备、农业机械、基础机械和机械基础件等一批特色产品和技术;石化工业要重点在新催化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化工工程放大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创新突破,着力发展石油化工及有机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精细化工三大类技术与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应按照全国信息化建设方向,突出本省特色,加快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在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IC设计技术、精密加工技术领域进行创新突破,发展数字化音像产品技术、计算机及外设和网络产品技术、应用和支撑软件技术、通信设备终端技术、新一代元器件和关键配套件技术、集成电路产品技术。

    4、加强品牌培育、提高市场占有

    品牌是现代企业竞争中一个强有力的武器,一个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品牌,对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它能为企业赢得信誉,能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企业的无价之宝。为此,要着力实施品牌战略。针对我省主导产业目前名牌产品少的现状,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扶持我省名牌产品的开发、创造工作。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走名牌战略捷径――“品牌兼并”,为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外名牌、国内名牌牵线搭桥进行“品牌兼并”,利用他人之品牌,赢得市场,从而抢占市场。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要充分利用其品牌潜能,提升系列产品、同行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管理部门要在政策上多给鼓励,在媒体上多给宣传,同时建立一种有效措施保护名牌产品,净化市场竞争环境,杜绝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名牌信誉和企业形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福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