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现状、逻辑、机理与对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09:10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如果给定其他条件,单纯分析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GDP)的贡献,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间,特别是近1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有经济成份虽然还占主体与主导地位,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在下降;民营企业虽然还处于成长过程,但崛起迅速,并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
分析和阐明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其提升原因和条件、逻辑与机理,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里的所谓民营企业,特指非国家和非大集体控股的企业。具体说,它主要指转制、改制后的非国家、非政府、非大集体控股的企业以及所有独资私人企业。在本报告中,民营企业仅指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私营企业,但不包括中外合资企业。

  这里的所谓民营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生存、成长与发展能力,具体包括企业产出和利润增长能力、资产规模扩张和销售收入扩大能力、市场占有和技术创新能力,等等。

  本报告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正确理解和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民营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根本思想源泉。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状况及其特点

  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日见显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竞争性领域逐渐占据主体地位,而且已经大量进入非竞争的垄断性和公益性部门。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实力迅速增强,能够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大型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营企业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竞争能力。调查表明,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1.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与治理结构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我们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竞争力与家族制之间几乎不存在后者决定前者的特定关系。不仅如此,在中国现阶段反而还存在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即企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企业(比如为100时),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是最高的,而竞争力指数为40—50和10—20之间的企业中,也是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较高的(参见图1)。这就是说,在中国现阶段,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并不必然与其产权结构、企业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这种状态表明,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确实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企业规模达到某种水平之前,或者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不一定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2.大型民营企业表现出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指数较高。

  平均而言,多数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并不高。这次遴选评定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的平均竞争力指数仅为38.3,比我们回收的全数据中小民营企业平均竞争力指数仅高出0.56个百分点,只占微小优势。但是,这些企业的资产规模、年销售收入规模却远大于中小民营企业。如果我们只考虑全数据中小民营企业中的竞争力指数前500家,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虽然销售收入规模和净利润规模等指标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差距已开始缩小,特别是净利润的差距缩小幅度更大一些,反差最大的是两类企业的竞争力指数。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前500家的竞争力指数不仅不再小于大型民营企业竞争力前50强的竞争力指数,反而出现了远远高于大型民营企业竞争力前50强竞争力指数的现象,且高出了4.77个百分点。这种情况说明,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竞争优势要明显弱于大型企业,但从成长性角度看,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却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剔除了一些低成长企业后,更能显现出中小民营企业较强的成长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成长性好的中小民营企业能够从小做到大、从弱做到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各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现阶段,大型民营企业规模优势以及其他特殊优势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大型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远远大于中小民营企业。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型民营企业拥有庞大的有形资产和一定规模的无形资产,拥有较稳定的获利能力,加上能够提供较多的税收等等,因此它们的融资优势明显强于中小民营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刚起步的民营企业,即使它们拥有很好的赢利前景,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有形资产和信誉积累,加上一些小型家族企业主行为的随意性较大等原因,在融资能力和具体实现机制上仍要明显弱于大型企业。

  3.民营企业的诚信度与其竞争力之间也不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数据库提供的资料分析发现,浙江省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均GDP水平都远高于湖北、四川、吉林三个省,但浙江民营企业平均竞争力指数为37.58,仅高于四川省,低于湖北和吉林。这不符合实际和人们的一般感受。由于湖北、四川、吉林三省的问卷调查指向性高于浙江,因此其单个企业竞争力指数大都在20以上。如果把浙江问卷中竞争力指数小于20的企业剔除掉,则浙江民营企业的平均竞争力指数将达44.08,比其他三个省都要高。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的诚信度与其竞争力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4.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高于中西部地区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近年来的大量统计资料均显示东部民营企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东部地区GDP增长又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不难确认,东部民营企业竞争力要高于中西部。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民营企业拥有较低的商务成本和较多社会资本的基础,尽管其劳动力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商务成本并不高,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要素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其商务成本高、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撑,因此其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低于东部地区。

  5.外部制度、政策环境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在问卷答案中看出,除在政府是否已经颁布和出台过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和政府部门领导是否经常与民营企业家进行沟通两个问题上,吉林表现出比浙江较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外,在其他所有问题上,问卷的回答均是浙江高于其它三省。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也较高;反之,则必然较低。

  制约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并且是面临很多困难的。根据我们所做问卷调查以及相关研究的积累,多重因素制约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

  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控制权及其配置。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受企业的产权结构制约的。经验表明,企业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发生变化,并逐渐从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合一的古典集权状态转变成为两者相互分离的现代分权状态。到目前为止,中国多数民营企业仍倾向于集权式治理结构。我们的调查表明,在一定阶段,集权式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它可能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角度看,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在我们这次调查的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是民营企业的主要产权形式,其比重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77.99%;股份有限公司占13.59%;合伙制仅仅占1.49%。但是,在这些被调查企业中,有455家(占样本企业总数61.82%)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这就是说,尽管民营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但家族制的实质并未改变。

  家族制虽然能够适应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和企业发展的实际,但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的企业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有积极的一面,如企业内部各主要成员间的信任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的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只相信“自己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更广的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正因如此,才有了民营企业集团化的趋势以及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要求。这种趋势和要求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转变的历史过程已经开始。

  2.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价格竞争仍然普遍存在,但开始让位于创新能力竞争的阶段。创新已成为企业有无竞争力和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因素。在没有创新收益“外溢”的情况下,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成功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家的新的、更大的创新冲动,并由此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收益。正泰集团、万向集团、联想集团的实践均表明,强烈的企业创新冲动与偏好,是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

  3.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民营企业认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自身研发形成的创新和竞争力。这种创新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同时也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另一类是模仿别人的生产技术,可叫作创新模仿。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财力和人才的短缺,多数只能采用创新模仿的办法参与市场竞争。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不能招聘到合格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质待遇和工资性收入低。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建立在县域范围内,远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因此,民营企业过低的工资和福利难以吸引到人才,或者吸引来了人才也不能长久留住。二是许多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文化教育水平、城市发展环境不理想,人才不愿意来。三是民营企业往往不能给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提供足够的空间。

  4.市场结构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市场区位商不同,或者说,反映企业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市场集中程度不同,企业对市场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省份,企业的区位商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因而其竞争力也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浙江民营企业两头在外超过50%的企业比重,除来自境外原材料这一指标低于湖北外,其余指标均高于其它三省,这说明其市场结构较好。市场结构完善是企业发展的结果,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完善的市场结构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5.商务成本的高低是决定民营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信息和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商务成本。目前,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

  首先,过高的土地价格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中国民营企业仍处于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竞争力的阶段,对土地具有高度依赖倾向。我们对浙江民营企业的调查访谈也表明,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能否获得便利和便宜的土地使用权,是制约本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在浙江,几乎所有外迁企业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土地使用不能得到满足。目前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其中整体外迁488家,总部迁移2488家,外迁企业在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亿元,占浙江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的6.1%。外迁企业中原在浙江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有1477家,占总数的89.5%,表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是浙江企业外迁的主体。浙江民营企业外迁,除了与土地供给不足有关外,还与土地供给价格过高,导致商务成本缺少竞争优势有关。

  1999年以来,杭州、宁波等地房地产市场一直领涨全国,地价相当昂贵。温州市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价格高达40万元/亩,市区商业用地则拍出了1120万元/亩的天价,而上海市青浦区的工业用地出让价仅2万元/亩,浦东、昆山的价格均在8万元/亩左右。在中西部有些地区,当地政府可以提供价格更为低廉的土地,甚至是零价土地。

  除了土地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信息成本也是决定企业商务成本从而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的问题是各地信息化程度不同,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获得信息(包括技术、市场和政策)的代价过高,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至于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所发生的交易费用,更是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6.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更是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制约因素。

  由于不同省份的市场化程度不同,民营企业竞争力形成和提升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沿海各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较强。其中,金融市场化程度是一个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集中反映。一个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地区金融市场化的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获取金融资源的机会就很难是平等的,往往是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难获得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一些较小的民营企业则基本上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而中小型企业天生就具有“自然融资屏障”和“融资缺口”。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调研表明,凡是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也较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较强。反之,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就较弱。数据表明,浙江有33.61%的被调查企业能够从国有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远大于其他三省的比重。另据调查,民间融资便利也是浙江民营企业竞争力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仅在温州和台州就有3000亿元左右的民间资本在流动。湖北、四川和吉林等省民营企业融资难,从而企业竞争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7.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

  长期以来,在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尽管从总体上说,近年来政府对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和制度已经大大改善,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因此,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必然会经常受到来自于政策面和制度面的种种歧视。政策和制度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快、竞争力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制度和政策方面进行了创新。而湖北、四川和吉林民营企业发展之所以落后,也同样是因为在政策和制度创新方面落后于浙江。我们对吉林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进一步提升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及其竞争力的提升正处于关键期和重要机遇期。各级政府和所有民营企业都必须审时度势,沉着应对面临的困难,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提升。

  1.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企业发展,其竞争力就能够得到提升。反之,民营企业就难于得到健康的和可持续发展,其竞争力也难于得到有效提升。

  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制度变革。尽管家族制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家族制难以做到以人为本和协调发展。尽管在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上,民营企业的事只能靠他们自己决定,但这不等于政府完全可以无所作为。政府要从制度和政策供给上给予民营企业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产权的保护,研究并公布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企业治理结构评价体系,指导民营企业正确选择和构建企业产权结构、治理模式和监督机制。

  要强调以人为本,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契合,是民营企业能否形成更高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承认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条件。要建立原则性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要创造平等轻松和人性化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增进企业内部领导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的沟通,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要坚持以人为本,构筑民营企业的人才工程。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实施民营企业“5511培训计划”,值得各地借鉴。将有培养前途的员工,主要是技术和管理骨干,送到大专院校培养提高,也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市场媒介招聘急需的科技、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也是一个好的人才选择途径。调查表明,各地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人才培养意识,并有了自己的计划,且平均计划率达76.77%。

  要以人为本,通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在技术创新上要依靠广大科技人才外,还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全体员工积极投身于各种创新活动。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创新环境。

  各级政府一定要告别“GDP崇拜”,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

  要缩小政府调节和直接干预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提升政府实施宏观调节的能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卢卡斯曾明确指出,政府职责在于增强市场调节的力量,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并据此不断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政府不仅不应过多地干预市场运行,还要设法为增强市场调节功能创造条件。

  要尽可能帮助企业降低商务成本,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创新环境。企业的商务成本中有很大一块是与政府职能及其运作效率直接相关的,甚至本身就是由政府效率决定的。政府效率高、政府官员廉洁,企业的商务成本就低。反之,企业的商务成本就必然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国家利益和全民利益的角度,继续大幅度提高政府效率、降低政府成本以及企业的商务成本。要进一步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电子政务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要强化社会诚信意识和法制环境建设,积极倡导诚信。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体系入手,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信用法治建设,构建社会诚信框架,配合司法部门打造一个由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三位一体的信用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同时,还要构建诚信奖惩机制。对讲诚信的企业、个人及其他机构,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鼓励和奖励。对于不讲诚信的企业、个人及其他机构,给予严厉惩处,以限制此类行为的重复发生。政府要鼓励并参与建立权威性征信公司,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有效信用信息资源。

  要学会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要通过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管理。民营企业主导的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不存在部门管理,但也不能没有行业管理。在实施行业管理上,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要学会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方式,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加以引导,以实现行业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引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进步和提高。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发展行业协会等非盈利中介组织。鼓励和帮助那些已进入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企业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

  3.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计划和政策,引导民营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

  要进一步放松产业准入限制,鼓励民营企业的产业转型。民营企业从乡村、家庭工业起步,经历了简陋的粗放式发展阶段。现在,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技改贷款等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的力度。鼓励民营企业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向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集约经营模式。鼓励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的产业升级,要努力避免使中国成为一个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价值的“世界工厂”。

  要清理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歧视性政策,更多地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产业部门,替代政府在这些领域的低效率操作行为,缓解政府的财政投资压力,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集群。从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地区经验来看,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和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很大程度上与企业集群的形成有关。单体民营企业无力开展的业务,通过企业集群可达到拥有甚至控制更多资源、降低更多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的目的。企业集群现象的出现,是市场对行业相同或者具有配套关系但规模不同的企业在市场定位上的一种协同与安排。这种市场协同与安排,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带来了企业间的互补与合作。企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和广东表现尤为突出。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助于它们“面对面”地沟通与竞争。企业在时间上的继起,则有助于它们相互协调和在发展中的合作。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则有助于民营企业建立新型发展机制和企业竞争力提升机制,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企业信用成本和学习成本、防范出现道德风险,有助于形成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与竞争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减少企业非生产开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与浙江和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产业集群现象相比,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因此,这些省区的政府更应该在促使当地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要进一步推进本地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走产业集群道路,在空间上有效配置企业资源。如果说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靠的主要是政府的无为而治和宽松政策支持的话,那么,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不仅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要靠政府的积极、适度引导和扶持。要结合本地发展的实际和迫切需要制定更加特殊的政策,包括土地使用上的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实现民营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大整合和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大提升。

  4.加大金融改革力度,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要为民营企业投融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要针对民营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特点,建立适合它们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和能够满足它们金融需求的融资机制。

  要按照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的改革,逐步实行浮动利率,实现市场资金投向的市场导向,摒弃国有商业银行的唯成份是否国有企业和大宗金融服务效率论以及服务大企业的倾向,设立专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窗口和金融机制。

  总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需求提供系统性担保。既解决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难的问题,又降低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建立民营中小企业良性贷款与融资机制。

  建立社区性中小型银行,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直接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不管其规模大小,本质上都是企业。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生产性企业,而是专门经营货币业务的金融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经常会遇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传导不畅,特别是货币政策机制缺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商业银行体系不健全,只有大银行,缺少小银行。货币的流通缺少传导,无法形成完整的货币乘数,从而也就很难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结果不仅难免出现大银行有钱贷不出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缺钱却贷不到款的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货币政策无法传导,从而最终形成货币政策失灵的现象等等。这就是说,除了建立有自主决策权的大型银行外,大量建立社区性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势在必行,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急需,更是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客观需要。

  建立政府主导的信用评价机构和机制,对民营企业信用状况做出真实可靠的评估,为企业间的交易和企业关联部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解决企业失信无法界定、逃避信用无法惩罚、企业守信难于得到肯定和取得市场便利的问题。

  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成长,表明这些企业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如何进一步大幅度提升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仍然是一个摆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所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非民营企业)面前一个紧迫而现实的基本实践问题。在这方面,虽然我们都已经普遍感受到了,也有很多企业已经捷足先登,有了很好的尝试,但是还不能说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我们的民营企业本身,已经从不自觉转向了自觉,从不系统转向了系统,从不全面转向了全面,从浅层转向了深层。应当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报告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链接一】

  大型民企竞争力未达炉火纯青

  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就这次调查结果表示,一些有名的大企业,其竞争力指数并不像通常人们想象得那么高,而且多数排在50强的后半部分。民营企业主要分布于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产业和行业,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小。此次评选出来的50家最具竞争力民营企业的平均竞争力指数是38点多,略低于全国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平均竞争力指数。可见,后续发展的余地还很大,发展空间至少在60%以上。

  【链接二】

  浙江民企呈现强势竞争力

  浙江民营企业目前已显示出相对较强的竞争力,有以下四点主要表现:

  一是竞争力建立在市场竞争优势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要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占领市场。浙江民营企业成长迅速,年均增长率高居两位数以上,他们成功的事实证明,重视市场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是产权结构适应我国国情。浙江民营企业仍然以家族为主,虽然有不少企业正在构建集团化的现代公司运作模式,但其本体仍然是家族制。这是浙江民营企业产权结构适应我国实际的表现,也是现阶段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当然,家族制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在看到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家族企业的现代化问题。

  三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浙江民营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重视人才、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懂得传统民营企业在选拔和利用人才方面的局限,懂得留住优秀人才的必要性。

  四是比较重视诚信。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