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微调求精确 货币政策新实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09:04 证券时报 | |||||||||
2月17日,春节甫过,央行又开始发行短期央票300亿。而截至200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央行共发行央票105次,总额17037.34亿元人民币,余额达11707.84亿元,央票规模的膨胀十分惊人。央票规模的膨胀,除了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外,更与央行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精确度”的努力密不可分。 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各国
我们所熟知的美联储,其在货币政策精确度方面的努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小幅度、多频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通过利率工具的使用,使货币政策越来越“逼近”预期目标;二是通过格老“模糊的语言”来引导市场预期,校准市场方向,使市场主体主动、配合地向货币政策目标靠拢。 我国央行在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方面,近年来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方面,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采取了类似美联储调息的办法,即高频率、小幅度,比如央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2004年3月25日,央行出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其后又于4月25日起,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通过连续调整,使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不断向货币政策目标快速“逼近”。 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微调,来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日常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的操作工具,各国央行日益倚重,并成为其共同的“无形之手”。我国央行从2004年8月起,首次进行了每周四次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提高,表明央行更倚重市场化调控手段调节市场资金,借助公开市场高频率、小幅度的微调手法,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强化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调控能力。 在公开市场上,央票的频密发行、规模的快速膨胀,不仅分流了债券市场资金,推动着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使央票成了央行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的重要媒介。2004年,1.82万亿元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数量中,央票占80%,就是因为央票在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精确度”方面有许多优势;今年1至2月份,在债券一级市场处于真空期时,大量的富余资金直冲央票而去,更使得央票在公开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巨大。特别是,随着央行去年末开始发行3年期央票,远期央票与短期央票的配合使用,使央票成了央行手中影响市场流动性、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的重要手段。事实也证明,央票在央行手中“长传短调”,得心应手。 从今年开始,我国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被中性财政政策所取代。积极财政政策的隐退,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货币政策要发挥影响力,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自然离不开货币政策操作的“精确度”努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随着类似央行在央票等货币政策工具上的探索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会在“精确度”上日臻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