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企业年金的远虑近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08:51 解放日报

  从长远看,对中国金融业来说,企业年金市场的启动,不但意味着一块巨大的奶酪,也意味着一次格局重组的冲击。

  春节前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传出消息,酝酿已久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终告出台,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此,与企业年金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基本齐备。这一消息,将过去一年的“企业年金热”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银行、保险、基
金、券商、信托……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瞄准了这块新露面的香饽饽。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一个成熟的社会养老体系,应该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养老,二是企业年金,三是商业养老保险。一般来说,基本养老属于雪中送炭,是强制性的,任何企业都必须执行;企业年金则是锦上添花,效益好的企业自愿建立。但事实证明,锦上添花也并非易事。

  热与冷的反差

  企业年金的话题,炙手可热。

  从理论上说,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年金,是一种多赢策略。企业年金可以由企业出资,也可以由企业和职工按约定的比例共同出资筹集,计入职工个人账户,实行全额积累,其投资收益也按比例计入个人账户中。因此,它也被称为补充养老金,或员工福利计划。这种制度,起码有三大好处:对政府来说,减轻了养老金对于财政的压力;对企业来说,是一副颇具诱惑力的金手铐,将人才牢牢地拴住;对员工来讲,日积月累到退休时,职工不但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障,还可以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年金。这样一件好事,大家自然都乐意。

  企业年金中蕴藏的巨大机遇,更是让金融机构垂涎三尺。根据世界银行估算,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将达到1.8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5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目前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的15倍,相当于中国股市流通市值的10多倍。而企业年金,又和其他金融资源不同,几乎每一类金融机构都有介入的理由和自己的竞争优势。保险公司有保险公司的精算优势,银行有银行的信誉优势,而以信托方式设立的企业年金,让信托公司运作也很合理,就连陷入困境的基金公司和券商们也希望用这个新业务来扭转时局,其实患上资金缺乏症的股市,也已把企业年金入市当成了提振信心的理由。

  然而,能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金融机构,至今仍属凤毛麟角。尽管潜力惊人,但根据有关部门披露的数据,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只有数百亿的规模,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极大,而且这数百亿企业年金,主要由各地的社保中心进行管理,商业机构很难插足。去年,太平、平安两家专业养老金公司宣告开业,但除了在少数劳动保障部试点地区开展年金业务外,这两个先行者主要还只能选择开展商业养老保险。银行、信托、基金等机构热情高涨,纷纷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年金的部门,但事实上极少能争取到真正的企业年金业务。

  这个刚刚启动的市场,商业化的春天并未到来。

  近忧:税惠何时阳光普照

  3月1日实施的新法规,是个契机。一系列制度的完善,至少让商业机构有了合法的资格,资本市场也听到了企业年金入市的脚步声。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年金市场即将大规模启动。从国际经验看,每一个拥有成熟企业年金体系的国家,都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国内,目前并没有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全国性政策。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对政府而言,这是个划算的政策。实行税惠的确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柱,企业年金的存在,又可以大幅减轻财政的养老负担。有关测算表明,在企业年金上,政府每减少1元钱的税收,最终可以节省5元的养老开支。

  探索已经开始。目前,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相继对企业年金制订了地方性的税收政策:企业年金,占工资总额4%以内的,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准予税前扣除。这些地区,也成为目前国内企业年金的主要聚集地。但是即使在这些地区,这种税惠依然不是阳光普照。

  以上海为例,由于跨国公司、国有大企业总部的集聚,上海的企业年金在百亿元上下,在现有的企业年金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这里并没有形成企业年金市场。因为在上海,企业年金交由社保中心管理,可以享受税惠,而通过保险公司等其他商业机构管理,则没有这条优惠。如此一来,商业机构在市场上自然处于弱势地位,只能对这一巨大的市场“望洋兴叹”。在过去的一年中,上海的保险公司曾在这一问题上多方抗争,但至今没有结果。有意思的是,国内首批两家养老金公司都把总部设在了上海,显然是看好这一地区市场的潜力,但目前,这两家都没有在上海开展真正的企业年金业务。

  一个公平而普遍的税惠制度,已经成为横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面前最大的一道槛。

  远虑:金融格局重组的风险

  可喜的是,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对企业年金实施税惠政策。作为全国试点,辽宁省社保中心将企业年金,移交太平人寿进行管理,更是迈出了商业机构介入年金市场的第一步。但是,近忧之外还有远虑,从长远看,对中国金融业来说,企业年金市场的启动,不但意味着一块巨大的奶酪,也意味着一次格局重组的冲击。

  不少专家认为,企业年金这一新兴市场,是金融资源重组的一次契机。中国的企业年金,以信托方式设立,带有养老保险性质,同时又可以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可以说,多重金融业务,都在这一领域交叉,同一家金融机构可以在年金管理和运营中扮演多个角色,而且设立年金的大企业也可以自己成立年金管理公司,直接运营年金。这种混业经营中蕴藏的风险,不仅对于年金管理者是一次考验,对于目前中国分业监管体系的协调能力同样是一次挑战。

  企业年金的另一大功能,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国股市来说,企业年金,不但是笔巨大的资金,而且是一个长期稳健的投资者。这样一个投资者的壮大,有助于改变股市片面的“融资”和“圈钱”功能。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看,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正由保守被动向积极主动发展。在美国,目前企业年金60%的资金进入股市进行投资。然而,资本市场与企业年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年金,不同于其他投资基金,从本质上说,是职工的养老本钱,其对于稳健的要求相当高,一旦出现风险,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只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才可能真正吸引企业年金的进入。

  本报记者陈春艳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