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世界应加大对最贫困国家援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02:4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英《金融时报》副主编和首席经济评论家沃尔夫认为:世界完全承担得起增加对最贫穷国家的援助。单纯增加援助固然无法解决问题,但增加援助不能不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世界必须给援助一个机会,没有人质疑目的,必须用意志决定手段

  有两个主张:第一,消除贫困、疾病和供给匮乏的工作已经耗去了太长时间;第二,加大对最贫穷国家的援助,世界完全承担得起。问题是这种援助能否得到善用。

  有些人认为,援助只会使糟糕的政府无视其人民的愿望,逃避必要的改革。还有些人似乎认为,增加援助肯定能更好地实现期望目标。这两种极端观点都不对。如果考虑不利的外部冲击、冲突、疾病和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也大都获得了很高的回报率。但也有很多浪费巨大的例子,如坦桑尼亚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社会主义实验。而蒙博托当政时期的扎伊尔,则是一个更糟糕得多的实例。

  很多世界最贫穷国家的发展环境极为严峻。我们目前所称的“脆弱国家”(一种委婉说法),其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包括1/3处于极端贫穷状况的人口。在任何版本的“脆弱国家”名录中,阿富汗、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日尔、尼日利亚、索马里和苏丹等国都排在前几位,其中有6个国家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无独有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能力也令人怀疑。按照当前趋势,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将在2015年前消除极端贫穷。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所有主要地区的整体状况却正在恶化,最好的也只是略有改善。

  幸运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也有成功的例子。世界银行认定,贝宁、布基纳法索、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总人口2亿)等国具有比较良好的政策,有能力吸纳更多援助。莫桑比克迄今接受的国际援助约占其国内GDP的1/4。1990年至2001年,该国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4.3%。另一个大量接受国际援助的国家乌干达,其同期实际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也达到3.6%。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保增加的援助得到善用,以实现我们改善人类福祉的目标?我在这里提出5条准则,并指出两个难题。

  准则一:向管理还过得去的国家提供所需援助,以实现国际商定的目标。做不到这一点就都是空谈。假如某个极端贫穷的国家有合理的政府和过得去的政策,它就应该得到援助,以实施已立项的投资项目和发展项目。

  准则二:援助协议公开,以便于监督。详细的限制条款很少奏效。这是当今的共识。这种说法固然尖刻,但在相当大程度上符合事实。人们无法强迫一国政府去做它不愿做的事。政府会用欺骗行为作为对策。但它们应当履行承诺。因此,应该让它们详细列出书面承诺,然后监督它们。

  准则三:利用市场。提供援助最新颖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社会营销”,即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得到补贴的物资,如避孕套、水处理系统和防疟疾蚊帐等。国际人口服务组织在该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工作开展得非常成功。例如,马拉维5岁以下儿童中,得到蚊帐保护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8%跃升至2004年的55%。在坦桑尼亚,这种蚊帐通过得到补贴的商业渠道同样销售得很好。

  准则四:要使援助具有可预见性,不附带条件,而且(只要受援国履行承诺)长期保持。

  准则五:记住政策因素。许多活动分子视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和预算纪律为恶魔。他们错了。最贫穷国家更应该(而不是不那么应该)避免贸易保护措施所导致的浪费、低效率的国家垄断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这些准则适用于管理能力较好、适于吸纳更多援助的国家。这会产生两个难题。第一,最迅速的脱贫途径,就是把给其他低收入国家的援助转移至印度和孟加拉国。这两个国家的人均受援金额较低,而贫穷人口很多,政府管理能力尚可。更好的解决方式,是把给中等收入国家的援助转移给低收入国家,因为某些中等收入国家接受援助过多,而对援助的需要程度也远不如低收入国家。还有一个难题更大,那就是如何对待脆弱国家或正陷入失败的国家。在这些国家,援助最有可能被滥用。

  我们必须竭尽所能,也没有理由不竭尽所能。我们的目标,是消除仍在给世界带来污点的极端贫穷和绝望。单纯增加援助肯定无法解决问题,但增加援助不能不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让我们给妥善安排和监控的援助一个机会。没有人质疑目的。我们必须用意志决定手段。

  作者简介

  马丁·沃尔夫是《金融时报》的副主编和首席经济评论家。他对全球经济有着精辟的深刻分析,获得了国际上各界广泛普遍的承认赞赏。最近,在他荣获2003年度“最佳商务记者奖”评奖中,他获得了其中的“十年杰出成就奖”等殊荣。沃尔夫先生197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然后,他到世界银行任职工作,并于1974年出任世行资深经济学家。1999年以来,他一直是每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的特邀评委成员。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2月22日 第四版)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