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百年品牌为何难续辉煌 泊头火柴困境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 09:51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赵志国

  这是一个见证了20世纪风云变幻的企业,泊头火柴曾是几代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代烙印。

  1912年伴随着民国成立的硝烟,北洋军阀冯国璋参股创立了这家火柴厂,历经20世纪
上半叶的战火,几代民族资本家的苦心经营,解放后率先公私合营,民营资本全身而退。

  此后30多年间,它又成为计划经济的一个晴雨表:一盒火柴2分钱的定价几十年雷打不动;在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它又成为自主定价的最初受益者;在90年代末的企业改制中,国家没有拿走一分钱,全员持股、按月分红的改制却没有给企业带来发展动力,市场需求的持续萎缩,低成本扩张的失利,连续几年的亏损,几乎所有人对这个亚洲最大的火柴厂都不敢再抱有希望。一个经历了世纪沧桑、几代人为之毕生奉献的企业如今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活在“过去”中的人们

  “看着一间间厂房被推倒,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敲打。”

  1月19日上午,工人们站在被拆除的厂区废墟前,久久不愿离去。

  工人们被告知,这块占整个厂区1/3的区域将被用来做商品房开发,用来盖高楼大厦。

  火柴厂停工已经2个多月了,理由是没有木材,但一位留守的厂方人员苦笑着说,“就算有木材,生产出来也不赚钱。”在2004年,火柴厂停产就停了3个多月,连续几年的亏损仍然看不到扭转的势头。

  一位当地官员在谈起火柴厂时摇摇头,脸上露出惋惜,“这几年年年亏损,一直在吃老本度日。”

  然而,眼前的这种衰败却恰好与十几年前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火柴厂最红火的时候,工人们每个月都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资、奖金,比当地其他行业多出了一倍还不止,就连厂里的姑娘小伙在当地找对象都要挑来拣去。在当地,在火柴厂上班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情。

  10年过去了,在当地一说起火柴厂已经没有人再投以羡慕的目光,在这10年间大多数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但这个企业却在走下坡路。企业中的大多数人们,生活在“过去式”中,这个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里却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

  泊头火柴的世纪足音

  在50年前的解放之初,泊头火柴厂曾是当时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记者见到的74岁的杜恕珠老人曾经是火柴厂的副总会计师,1950年他来到火柴厂,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大半岁月。

  “泊头火柴厂的公私合营比别人要早一步,当时企业的资方是来自河间的一个民族资本家,1950年他从企业撤股后就去了天津,从此泊头火柴厂就成了完全的国企了。”

  杜老记得,当时还有过火柴厂合并的事情,最初国家提出把泊头火柴厂并到石家庄火柴厂(即石家庄造纸厂的前身),许多人反对,泊头火柴厂得以保留下来,当时企业规模还不大,全部是手工生产,一年的产量也不过20多万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泊头火柴厂的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厂房扩到了300多亩地,人员最多时达到了2300多人,在当地,火柴厂是一个令很多人羡慕并引以为荣的企业。泊头火柴的名头在全国也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那时的泊头火柴厂规模在国内是最大的,即使整个亚洲也是规模最大的,而且在国内的同行业中创下了几个第一,至今也无人可以超越。”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物价逐步放开,火柴的出厂价也从几十年不变的2分钱一盒演变为企业自主定价。

  这时候的火柴厂成为一些人眼里的“香饽饽”。在上世纪80年代物资普遍紧缺的几年里,泊头火柴厂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人们排队等待要货,“在那个时代,只要手里有货,就意味着他发财了,所以,有人为了搞到一张厂长的批条,甚至开出了上万元的价格。”

  火柴厂的这种好日子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杜恕珠看来,火柴厂这几十年来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可谓巨大,在效益最好的那几年,每年上交给国家的利税都在上千万元。即使是平常年份,每年的利税也都有几百万元。这时的火柴厂职工也成为外人羡慕的对象。

  “改制”的是是非非

  按照职工的说法,火柴厂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应当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

  处于鼎盛时期的火柴厂,作出了几个重大决策,这对它后来的走向发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低成本扩张。泊头火柴厂先后兼并了邢台临西火柴厂和安徽安庆火柴厂。决策层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借此打开全国性的市场,但很快这种愿望落空了,派往外地的管理人员在当地的工作遇到很大阻力,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一事件留存下来的惟一印记就是在办公楼外至今还能看到一辆从安庆抵顶回来的客车。

  与此同时,扩大生产线、提高产能也是这一时期火柴厂的重要一步。火柴厂的产量在很短时间翻了一番,提高到年产量200万箱火柴,有人对此的评价是“太盲目了”。一位在火柴厂工作几十年的老人认为,火柴业其实很特殊,市场容量有一定限度,多了积压,少了又不行。

  在90年代中期的几年里,企业就已初步显露出巅峰过后的颓势,连续几年赢利下降,到了1998年,企业迎来了改制的机遇。

  据厂里许多人回忆,那一次改制中,企业的固定资产合计有5767万元,但国家没有从企业拿走一分钱,经过核算,这些资产恰好刚够“保障在职和离退休职工的基本工资。”这之后,国有股份从企业全面退出,企业变为全员持股,从董事长以下至普通工人按照从80万--2000元不等的出资比例,“集体买下了火柴厂。”

  今天来看这场7年前的改制,应当说是一次“不完善”的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可想而知,企业并没有因为这次改制而走出低谷。

  改制所带给普通工人的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按月拿到20元的股权分红。因为按照改制的方案,企业每月都会拿出全部股份的1%进行分红,这样,员工和企业领导层就可以每月按股权比例拿到一份分红,即便企业几年来长期亏损,但这种分红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不思进取”的企业性格

  在厂办室,记者看到了一份2004年的企业财务报告,从中可以看出,火柴厂的整体下滑仍在继续。

  数据显示,火柴厂在2004年完成的销售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700万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4年的火柴市场价格却比上一年有所上升,企业的利润仍是负数,只不过比2003年赔得略少一些。

  一位企业人士对此的解释是,企业面临的不利因素太多了,火柴市场的日渐萎缩是主要原因,这几年来一次性打火机吞噬了相当的火柴市场,使得国内大部分火柴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加之一些私人小火柴厂的低价冲击,使得他们的生产成本竟然比市场价格还高,企业“进退两难”。

  记者采访到的一些企业内部人士认为,火柴厂的这种窘境源自管理层的决策失误。“企业发展到这一步,问题很多,但关键还是发展方向有问题。”企业的管理层没有看到火柴市场走向夕阳的趋势,一味地紧抱住主业不放,没有主动寻找后续接替产业,反而希望在火柴产业上去搞全国性扩张,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失误。

  一位当地官员对火柴厂的评价是,“观念保守,不思进取。”空守着几千万元的享有百年盛誉的品牌,如今却将资产坐吃山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的景象,而火柴厂的大多数普通职工的担忧在于,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金山吃完了,企业垮了,到那时候谁来承担责任呢?”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