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房价泡沫还能持续多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01:1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前不久,某房产巨头语惊四座,引起轩然大波。穷人该不该买房、为什么人盖房一时成了争论焦点。静下心来想想,这个老板的观点无可厚非,本来在商言商,就是对股东负责,把房子盖好卖出去,把钱赚回来,只要房子质量没问题,一切OK!至于为什么人盖房,老百姓是否买得起房子,那是政府的事情,居者有其屋是政府的责任。不应该拿商人有没有社会责任感说事。

  政府该好好想想房地产的事了,毕竟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商人盖房侧重于富人的定位只能说明制度安排上有问题,制度是器,商人是水,器皿什么形状,倒进去的水就什么形状。调控的措施呢?财政、货币的两只手干什么去了?

  老板为富人盖房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房价确实有泡沫。既然是为富人盖的,相对于全社会的总需求来说,能没有泡沫?前段时间,有个别官员信誓旦旦说没有泡沫,诸公都是相当一级的干部,在北京较好的地段,150平米的房子至少要100-150万,以诸公的合法收入,是否买得起?吃力不吃力?如果衮衮诸公都感到吃力,遑论平头小百姓?没有泡沫或泡沫不大似乎言不由衷。

  两年多,各地的房价几乎都翻了一番,其中原因复杂:有土地问题,有炒房团转战缘故,有外资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其中土地问题是主要原因。但是,笔者并不认同所谓的成本推动说,实际上房价、地价是相互推动。探究房地产的成本收益问题,并非成本影响收益,反之收益也影响成本,甚至决定成本,即潜在的收益预期决定成本。比如,同样厚的书,一般的卖几元钱,而考托福、GRE、律师、注册会计师的书要十几元甚至几十元,如果印成玉石鉴定、古钱币鉴赏的书就要卖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为什么?房价也是如此,高企的房价导致地价持续上涨,而地价的上涨又推动房价上涨,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高房价让房地产商赚得盆盈钵满,高地价也让以此为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喜出望外。

  但是,没有哪一种商品是只涨不跌的,也许有一万条理由支持房价继续上涨,但下跌的理由只有一条就够了,那就是没有人买。当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萎缩到无法忽视的地步,结果会怎样呢?曾有人大谈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论土地资源,香港比哪个大都市不稀缺?没有郊区,连城乡结合部都没有,脚再往外伸就是大海,但东南亚金融危机,楼市暴跌把不少人打成了负资产族,还包括钟镇涛这样的著名艺人。何况,外资赌人民币升值还有很大变数,人民币如果暂不升值,外资购房需求能否持续?如果升值,外资套利出局之日,岂不就是房价暴跌之时?

  总有一些房地产的老板预测房价要涨,像庄家预言庄股要涨一样,真若如此,只管囤积居奇,忙着闷头发财就是了,哪有闲工夫发议论呢?走上前台本身就不是好兆头,曾几何时,德隆系一改多年低调风格,掌门人走上前台大谈理念、平台、构建、打造,不久三驾马车飞流直下,德隆系也土崩瓦解。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碎,最终买单的是银行,坏账如山,整个社会的资金链条绷得紧紧的,随时可能断裂。假以时日,金融框架当然可以恢复或重建,但笔者预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碎,经济萧条,很多人会成为负资产一族,再考虑失业问题,就会有很多人还不上贷款;而由于房价暴跌,当初高价买房的人会觉得上了当,愤懑之余,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恶意欠贷,就像流行的拖欠物业费一样。那时候,长期积累的一点可怜的信用都会被破坏殆尽。经济学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有10%的人不守信用,其余90%的人也不会守信用,这和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一样。

  房地产的泡沫比股市的泡沫更可怕,因为它是一柄双刃剑:房价暴涨的时候,会有人买不起房,激化社会矛盾,也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在拐点到来,房价暴跌的时候,金融风险会加剧,社会信用遭到破坏。

  有人喊着房价继续涨,有人辩白房价上涨与土地价格无关,有人盼着房价暴跌,但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碎,没有谁会成为赢家。所以,我们只能盼着这个泡沫慢慢挤掉,像啤酒的泡沫慢慢消除,千万别像肥皂泡那样,啪的一声。

  笔者坐出租,看到城郊灯火通明的新楼房,似乎卖得很好,司机提醒我,看房子卖得如何要数一数安了多少空调,有多少家晾衣服,春节贴了多少窗花。

  窗户纸,一捅就破。上海证券报 张晓晖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