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改革开放后广东金融业发展轨迹及原因探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 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金融业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1990年后金融业发展渐显疲态。本文就如何看待本省金融业的过去和现在,如何正确理解金融业在广东省经济总量(GDP)中的地位试作分析。

    一、广东金融业的历史、现状和特点

    1、金融业发展成就骄人。首先,我省金融总量始终居全国首位。广东金融总量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金融业迅速向前跃进。上世纪80年代我省金融机构存贷款先于广东经济总量确立了在全国的首要地位,此后该地位一直保持至今。截至2004年9月,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1987亿元,占全国的13.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7052亿元,占全国的14.8%;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1178亿元,占全国的11.4%;其次,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4年9月,全省共有上市公司150家,位居全国第一。证券市场融资总量也居全国第一。全省基金公司资产与基金份额均占了全国市场的50%左右。再次,全省有各类金融机构14789家,金融业从业人员214029人,均居全国首位。广东创造了中国金融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如成立了第一家证券公司,建成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跨银行ATM网络系统等。

    2、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增速和增量变化特点:

    金融业占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呈现由低到高又逐步回落的轨迹(见图1)。1978-1989年金融业比重在起伏中上升,总趋势向上,到1989年上升到最高点,比重为5.3%。从1990年开始比重逐年下降,总趋势向下,2003年比重已回落到3.1%。

    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前高后低特征明显。从1978年到1990年的12年中,有8个年份金融业增速高于经济总量增速,平均高11.9个百分点,其中1985年、1986年、1987年和1989年金融业增速高达30.0%、30.2%、40.3%和33.0%,分别比同期经济总量增速高12.0、17.5、20.7和25.8个百分点。1991年开始这种状况出现逆转,在此后的13年中,除1999年和2000年,其余年份金融业增速均低于经济总量增速,平均低8.2个百分点。

    金融业增加值增量跌宕起伏。从图3可以看出,1985年以前金融业增加值增量少,1979年到1985年7年间年平均增量只有1.17亿元,1986年开始增量加速上升,1986年、1987年和1989年增量分别为8.10亿元、13.41亿元和25.89亿元,分别占当年GDP增量的9.0%、7.5%和11.5%,此后增量大起大落,2000年增量88.06亿元,为历年最高,但旋即2001年和2002年金融业增量迅速由正数变为负数,2003年又回复为正数。

    3、金融业行业结构中银行业主导的格局未变。改革开放初期,银行业基本上是金融业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逐渐起步,证券市场也开始上路,两者的发展使其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它们在量上的波动已对整个金融业增速和增量产生巨大影响。但保险业和证券业基数较低,尚难以撼动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2003年证券业和保险业增加值合计109.53亿元,占金融业增加值的26.2%。

    4、金融业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地位牢固。金融业是各盈利性行业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最高的行业,不仅远高于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的平均数,也远高于其所在的第三产业的平均数,而且这种状况一直以来都没有明显的改变。2003年金融业中公有制经济比重为89.7%,比所有行业和第三产业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高47.7和31.0个百分点;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仅为10.3%。另外外资金融机构势力单薄,中资金融机构在金融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以银行业为例,2003年银行业增加值304.98亿元,其中外资银行增加值8.55亿元,仅占2.9%。

    5、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收益结构已出现可喜变化。银行业正突破存贷款获利格局,虽然各家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仍是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但作为银行三大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之一的中间业务,其经营收入占全部经营收入的比例正不断提高,以2002年为例,工、农、中、建行广东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经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11.0%、8.8%和11.0%,增幅均居全国各家银行系统的前列。中间业务种类多、服务面广、收费标准弹性大,是商业银行新的收入来源。作为21世纪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流,正日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

    二、本省金融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东金融业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曾经辉煌,90年代以来广东金融业发展渐显疲态,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广东金融业受到较大冲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广东金融对本省经济的支持也日益增强,但广东金融业现状与本省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称,主要表现在:

    1、近年金融业发展速度低于各行业平均水平,金融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并逐年下降。2001年、2002年、2003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0.6%、-0.5%和9.4%,比经济总量增速分别低9.0、11.9和4.9个百分点。2002年和2003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为3.1%,是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期间2000年增速和比重曾出现短暂反弹,当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21.3%,高于经济总量增速10.5个百分点,比重回升至3.8%,可惜反弹昙花一现,2001年开始增速和比重又重新回落。原因有:

    (1)市场化步伐慢。我国改革开放迄今,其他盈利性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到相对高度,但是金融业改革步伐较慢,整个金融资源仍然由政府所控制,金融行为仍在计划和市场之间徘徊,其运作效率的低下使金融业规模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效益优势和产业优势。虽然这些年来本省金融业也在发展,但其发展步伐慢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量远低于其他盈利性行业(见表1),要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提升其产业地位困难重重。

    表1:1979-2003年部分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量(单位:亿元)

             金融业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 批零贸    房地   社会服
                                         储及邮电业 易餐饮业  产业    务业
    年均增量  16.56 41.53 258.27  30.54   47.90      49.07   29.21   30.62

    (2)受证券市场低迷的拖累。证券业对金融业的影响是双重的,其一是证券机构本身的效益,其二是证券交易印花税。当证券市场行情看涨,证券机构收入大长,证券交易印花税水涨船高,两者效用相叠加,证券业增量惊人,这时只要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平稳,整个金融业在证券业带动下,增速忽升,增量喜人,2000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量创历史记录,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远高于当年经济总量增速,金融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在下降过程中出现反弹,就是这种状况。2000年深交所证券交易印花税232.09亿元,是1999年的2.1倍。但当证券市场发生逆转,成交量大跌,证券公司收入锐减,证券交易印花税随之大降,这时即便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良好,其增量也会被证券业下跌的量部分蚕食或全部吞噬。这是2001和2002年金融业增速急速下坠和增量变为负数的原因。2001年和2002年深交所证券交易印花税分别为115.52亿元和43.64亿元,比上年下降了50.2%和62.2%。

    2、外资金融机构发展不快。广东是国内最早向境外金融机构开放的地区之一,但截至2003年底,广东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仅排全国第五位,盈利能力居第三。以下两大原因致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1)受某些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停业整顿或退出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外资银行向这些机构的项目融资,后来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成了坏帐,导致亏损严重。少数银行至今尚未恢复元气,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案对外资金融机构“影响深远”;

    (2)外资银行出于自身战略考虑调整布局,近年来逐渐收缩在华南地区的业务,将业务重心转移至其他地区,导致广东外资银行主营业务量和收益下降。

    3、金融业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虽然金融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从1997年的6.6%上升至2003年的10.3%(见表2),但上升的过程异常迟缓,平均每年仅提高0.6个百分点,是所有盈利性行业中所有制结构优化最慢的一个行业。除外资经济(含港澳台和外商经济)发展缓慢之外,2003年金融业中的个体和私营经济所占比重更低至2.4%。国有金融机构仍然享受着垄断和特权的地位,较高的准入门槛阻挡了民资的进入。

    表2:增加值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单位:%)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
    生产总值      59.0       41.0     50.7        49.3     42.0         58.0
    #第三产业     67.0       33.0     65.5        34.5     58.7         41.3
    #金融业       93.4        6.6     92.9         7.1     89.7         10.3

    4、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受到削弱。表现为近年金融机构存贷差(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之差)持续扩大,存贷比(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断下降。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存款余额通常小于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始于1991年。此后,存贷差持续扩大,2004年该差额达到11231.77亿元,是1995年的7倍,见图4。存贷比也从1995年的77.5%下降到2004年的63.4%,见图5。存贷差的扩大和存贷比的下降与本省外汇顺差对贷款需求的替代效应有关。

    存贷比越高,虽然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加大,但当期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存贷比越低,在风险降低的同时,当期盈利能力会受到削弱。本省各家银行的主要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虽然中间业务已得到重视和发展,但在其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尚未得到极大提升的情况下,存贷比的不断下降致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有缩小之虞。

    5、历史包袱沉重,金融资产质量仍然欠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不良贷款也不少。以2002年为例,从不良贷款数额来看,广东不良贷款总量在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中是最高的,占全国不良贷款总量的13.5%。从不良贷款结构看,呆滞、呆帐贷款占90%以上。我省不良贷款较多,其历史原因是金融业改革滞后,部分地方政府过多干预金融业导致产生了大量与政府财政贷款项目有关的不良资产,包括四大行在广东的分支机构在内,广东金融机构普遍受不良资产的牵连。

    6、除金融业本身外,我省以外向加工型为主的工业结构,也成为制约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是外向度很高的省份,2003年全省经济总量中,港澳台和外商经济占了37.5%,尤其在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工业中,港澳台和外商经济比重更高达64.2%,而港澳台和外商经济又以加工企业居多,它们的资金需求和资金结算两头在外,在本省贷款的份额很小,且其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近十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单就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其比重大体保持在3-5%的水平。这样的经济结构使广东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屡受制约。

    三、发展金融业的几点思考

    1、加快金融改革,创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广东金融业走过了早期受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和后来地方政府又撒手不管的历程。这一历程使曾经辉煌的广东金融业一度陷入困境,从而直接导致了全国金融业格局发生改变,广东近年来在金融改革、发展速度、资产质量、效益和结构等方面不敌江浙,这与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态度直接相关。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和支持金融业的发展,是振兴广东金融业的前提条件。本省已经开始反思金融改革滞后的问题,提出了金融强省的战略。2004年6月8日,广东挂牌成立了省金融服务办公室,在金融改革方面迈出积极主动的步伐。

    2、重视经济和金融的关系,改善经济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经济和金融相伴而行,两者以资金为纽带,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持续需求会有力地拉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又以资金供给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本省经济结构的特点之一: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是广东国民经济中最大的行业,也是港澳台和外商经济比重最高的行业,该行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企业众多,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弱,但这些企业对吸纳就业人员、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轻易言退。在加工企业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努力提升其在工业中的地位和比重,对金融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省经济结构的特点之二:服务业比重低,发展明显滞后。尤其是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受阻于准入门坎和受制于资金欠缺而发展不理想。要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金融业应在资金投向和金融服务上起积极作用。

    3、加快金融业所有制改革步伐,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空间。所有制格局其实也是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的直接反映。本省金融业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力量的强弱对比,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本省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度不够的问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在金融业中的比重,是金融业所有制改革最直观的体现。在金融业所有制改革中,应破除各种制度性、体制性的歧视现象,真正实行多种所有制金融共同发展,改变非国有金融机构缺位,外资金融机构只是陪衬的现状。任何金融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都必须遵从市场竞争淘汰的选择,并在制度上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创造和设置良好的外部退出条件。

    4、优化金融行业结构,促进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的发展。首先,培育适合整个金融业成长的土壤。要打造金融强省,就不单纯是研究、解决和改革银行业的问题,而是要研究金融各业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制定金融各业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以利于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的成长和壮大。其次,协调好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关系,重视证券市场的改革发展,充分认识证券市场所独有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和扭转“重银行、轻股市”的做法,尽可能避免政策因素引致证券市场频繁的大起大落,以免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总之,要有做大金融市场、做强金融机构、做多金融产品的决心。

    5、从实践和理论方面探讨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业发展战略。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金融业者的投资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新金融投资理论等学术研究已经深入开展,并取得相当成果;国外金融企业亦已行动起来,自觉地实践新型的企业发展战略,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结在一起。反观国内,虽然已有金融企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但国内金融业整体对环境风险、环境价值的认识还不足,公共部门对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业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也还很不够。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尽快缩短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改变传统的贷款方针,在信贷投资安排上尽可能体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引导经济发展走上“绿色”之路,这是国内金融业应有的思路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广东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